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缸进汽蜗壳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成勤 阳虹 +1 位作者 杨建道 张宏武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5-87,共3页
汽轮机实际运行环境中非轴对称通流(进、排、抽汽等)部件产生的非轴对称流场将导致叶片排内部流场的变化。针对某1 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的中压缸进汽蜗壳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将进汽蜗壳与第一级静叶进行了联算,结果显示进汽蜗... 汽轮机实际运行环境中非轴对称通流(进、排、抽汽等)部件产生的非轴对称流场将导致叶片排内部流场的变化。针对某1 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的中压缸进汽蜗壳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将进汽蜗壳与第一级静叶进行了联算,结果显示进汽蜗壳的非轴对称进汽导致叶片排进口流场的周向和径向不均匀,并对叶片性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汽蜗壳 非轴对称 数值模拟 性能
下载PDF
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蜗壳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钟主海 江生科 《东方汽轮机》 2016年第2期17-22,共6页
文章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针对某高压缸进汽蜗壳进行了详细的数值研究,并对影响切向进汽蜗壳气动特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向进汽方式具有优越的气动特性,其进汽蜗壳截面的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口管横向间距均对切... 文章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针对某高压缸进汽蜗壳进行了详细的数值研究,并对影响切向进汽蜗壳气动特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向进汽方式具有优越的气动特性,其进汽蜗壳截面的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口管横向间距均对切向进汽室气动特性影响较大。湍动能和总压损失系数随截面收缩比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缓。截面形状和进口管横向间距对切向进汽室总压损失系数影响较小,但对出口处湍动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汽蜗壳 切向 气动特性 湍动能
下载PDF
东方超超临界二次再热660 MW汽轮机超高压进汽蜗壳数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钟主海 王喜华 +1 位作者 邓国梁 钟刚云 《东方电气评论》 2018年第1期29-34,共6页
本文采用CFD数值分析软件完成了东方新开发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660 MW汽轮机超高压进汽蜗壳的气动性能分析,分析对象包括进汽蜗壳截面的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汽管横向间距,结果表明该机组采用的切向进汽方式具有优越的气动特性,其进汽... 本文采用CFD数值分析软件完成了东方新开发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660 MW汽轮机超高压进汽蜗壳的气动性能分析,分析对象包括进汽蜗壳截面的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汽管横向间距,结果表明该机组采用的切向进汽方式具有优越的气动特性,其进汽蜗壳截面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汽管横向间距均对切向进汽室的气动特性有较大影响,湍动能和总压损失系数随截面收缩比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缓,截面形状和进汽管横向间距对切向进汽室总压损失系数影响较小,但对出口处湍动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汽蜗壳 切向 气动特性 湍动能
下载PDF
低压缸进汽蜗壳气动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徐宝玉 牟先红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7-110,92,共5页
为了研究汽轮机低压缸进汽蜗壳气动性能,将某机组低压进汽蜗壳进行吹风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周向速度在三维速度矢量中占据主导,带导流结构出口速度更均匀,不带导流气流角更均匀,进汽蜗壳的流动损失随流量增加而上升,横置导叶全周进口流... 为了研究汽轮机低压缸进汽蜗壳气动性能,将某机组低压进汽蜗壳进行吹风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周向速度在三维速度矢量中占据主导,带导流结构出口速度更均匀,不带导流气流角更均匀,进汽蜗壳的流动损失随流量增加而上升,横置导叶全周进口流场不均匀,且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汽蜗壳 气动性能 出口速度 气流角 横置静叶
下载PDF
汽轮机低压进汽结构气动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5
5
作者 邵卫东 吴方松 +4 位作者 李伯武 尹刚 张元林 宋立明 李军 《热力透平》 2017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设计高性能汽轮机低压进汽系统,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耦合低压第1级的低压进汽结构的气动性能,并对无叶通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考虑了不同蒸汽调节阀偏心度对低压进汽系统通流能... 为设计高性能汽轮机低压进汽系统,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耦合低压第1级的低压进汽结构的气动性能,并对无叶通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考虑了不同蒸汽调节阀偏心度对低压进汽系统通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低压进汽结构会造成较大跨度的静叶进汽攻角和较大的进汽不均匀度,最大汽流角分布在蜗壳的左右两侧;优化的策略在于增大进汽弯管的出流面积和倾角,通过减小滞止涡来减小汽流角跨度并降低进汽不均匀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第1级静叶进口的汽流组织情况;随着调节阀门偏心度的增加,蒸汽阀通流能力增大,且总压损失降低。研究工作为高性能汽轮机通流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低压进汽蜗壳 蒸汽阀 气动性能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光热汽轮机低压进汽结构气动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方松 邵卫东 +3 位作者 李伯武 尹刚 宋立明 李军 《东方汽轮机》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为满足新能源汽轮机低压进汽系统的开发,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研究了耦合第一级的光热汽轮机低压进汽结构的气动性能,并对无叶通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考虑了不同蒸汽调节阀结构对低压进汽系统通... 为满足新能源汽轮机低压进汽系统的开发,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研究了耦合第一级的光热汽轮机低压进汽结构的气动性能,并对无叶通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考虑了不同蒸汽调节阀结构对低压进汽系统通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低压进汽结构会造成较宽跨度的静叶进汽攻角和较大的进汽不均匀度,最大汽流角分布在蜗壳的左右两侧;优化的策略在于增大进汽弯管的出流面积和倾角,通过减小滞止涡来降低汽流角跨度和进汽不均匀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第一级静叶进口的汽流组织;随着调节阀门偏心度的增加,蒸汽阀通流能力增大,且总压损失降低。研究方法和结果为高性能光热汽轮机通流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汽轮机 低压进汽蜗壳 汽阀 气动性能 优化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