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态”社会中的“常态”构想——胡适1920年代有关青年问题的言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6期37-43,共7页
1920年代,在胡适有关青年问题的言论中,包含了一个基本前提,即:“常态”社会与“变态”社会的区分。无论是强调“救国不忘读书”,还是鼓吹“进研究室主义”,胡适对青年的一系列“指导”,不仅与国民革命背景下的“动员型”政治直... 1920年代,在胡适有关青年问题的言论中,包含了一个基本前提,即:“常态”社会与“变态”社会的区分。无论是强调“救国不忘读书”,还是鼓吹“进研究室主义”,胡适对青年的一系列“指导”,不仅与国民革命背景下的“动员型”政治直接对立,也没有充分注意到边缘群体的历史可能性,这造成了他“常态”的政治、文化构想,缺乏某种切身的感召力和说服九还在无形中助长了新兴文化体制中的等级性。作为一种参照,鲁迅在同一时期则对诸多“常态”方案的固化保持了充分警惕,通过拆解“导师”与“青年”关系的自明性,鲁迅将主体精神的能动与开放,当作“召唤”青年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青年问题 专家的政治 进研究室主义 国民革命 鲁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