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取譬”与鲁迅对冯至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39,183,共4页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考的。他通过"远取譬"的艺术方式推进了艺术的自我更新,这样的努力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取譬 冯至 鲁迅 中国诗歌传统
下载PDF
论诗的“远取譬”修辞格
2
作者 丰家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14-15,18,共3页
比喻是诗学园地的常青树。朱自清先生把比喻分为两类:即"近取譬"和"远取譬"。"近取譬"常取形似,"远取譬"多取神似。取形似者长此以往易于雷同;取神似者舍其形表而求其内同,创造天地更为广阔。... 比喻是诗学园地的常青树。朱自清先生把比喻分为两类:即"近取譬"和"远取譬"。"近取譬"常取形似,"远取譬"多取神似。取形似者长此以往易于雷同;取神似者舍其形表而求其内同,创造天地更为广阔。因之,新诗多用"远取譬"是一大进步,也是对诗歌美学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远取譬
下载PDF
变形:“远取譬”畸联——探究一种张力诗语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仲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变形是现代诗语的特征之一,它表现为"远取譬"的大跨度畸联。变形的图式目的,在于破坏固有的自然联系性。好的变形是既能改变能指的"形态",又能让所指发生意义变迁,获致更具喻指意义的深度——变意。变形大体呈现出... 变形是现代诗语的特征之一,它表现为"远取譬"的大跨度畸联。变形的图式目的,在于破坏固有的自然联系性。好的变形是既能改变能指的"形态",又能让所指发生意义变迁,获致更具喻指意义的深度——变意。变形大体呈现出优美与怪诞两大系列。为纠偏过分的变形,有人以现象学为根据提出不变形或少变形,乃至反变形观点。但不管变形的多与少,其成功与否,最终还得接受张力与诗意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 变意 远取譬 畸联 不变形 少变形 张力
下载PDF
诗的远取譬与近取譬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栾英良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26-30,共5页
文章认为,诗的远取譬与近取譬手法无优劣之分,但有“文、质、亲、尊”之别。对现今流行的关于“远取譬”优于“近取譬”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关键词 远取譬 刘熙载 梅花鹿 “质” 田家诗 语境 玄学派诗人 比喻 喻象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新诗“远取譬”论与古典诗学的“比”“兴”
5
作者 李丹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1,共7页
新诗里的"远取譬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的影响,追求取譬两端远距离异质性关联产生的新奇之美。这一特点与古典诗学里"以彼物比此物"之"比"的思维方式相距较远,而与"先言他物以... 新诗里的"远取譬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的影响,追求取譬两端远距离异质性关联产生的新奇之美。这一特点与古典诗学里"以彼物比此物"之"比"的思维方式相距较远,而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之"兴"的思维方式相近。此外,取譬艺术与诗歌创作亦有同构性,取譬方法与诗歌流派也有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远取譬 比喻 诗歌
原文传递
比喻中的“远距取譬”与联想
6
作者 胡大伟 蒋显文 尹可秀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运用一种被人认为是他们特有的"玄学派"比喻手法,即"玄学巧思比喻"。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西方现代派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比喻,又...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运用一种被人认为是他们特有的"玄学派"比喻手法,即"玄学巧思比喻"。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西方现代派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比喻,又将其发展成为"抽象取譬"的原则。要想解构此类比喻,一定要从它的表层比喻中找到它所指向的"抽象观念",再将其多层表层比喻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联想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巧思妙喻 抽象 联想
下载PDF
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远距取譬”与联想
7
作者 王芬 潘依婷 胡大伟 《求知导刊》 2017年第22期157-157,共1页
“远距取譬”的比喻原则是在玄学派超常夸张的比喻基础上发展而成。文章基于现代主义代表诗人艾略特对“远距取譬”原则的发展,结合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分析了“远距取譬”与联想的关系以及这种创作方法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艾略特 联想
下载PDF
文学比喻的审美张力及其张力的最大化——兼论比方、譬喻和比喻应有的不同 被引量:1
8
作者 薛世昌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9期77-83,共7页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比喻,它有时还是准逻辑学的比喻,甚至是文学的比喻。通常所谓的打比方,旨在说明,体现着比喻"善"的原则,其特点是:为达比喻之目的,不择比喻之手段,只在乎本体,不在乎喻体。古称为...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比喻,它有时还是准逻辑学的比喻,甚至是文学的比喻。通常所谓的打比方,旨在说明,体现着比喻"善"的原则,其特点是:为达比喻之目的,不择比喻之手段,只在乎本体,不在乎喻体。古称为譬喻的比喻,旨在证明,体现着比喻"真"的原则,其准逻辑性为古代中国所认可,而为现代理性所警惕。一般所谓"精彩"的比喻,即文学比喻,旨在描写,体现着比喻"美"的原则,它超越了比喻的说明和证明之目的。其特征为:喻体具有不可替换性——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与情感性。同为文学比喻,审美张力也有大小之别。一般所谓的"远取譬"固可获得较大的审美张力,但"反取譬"和"返取譬"却可获得更大的审美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比喻 比方 比喻 远取譬 审美张力
下载PDF
文学写作中的比喻艺术
9
作者 陶铖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2-76,共5页
比喻是文学写作中的重要修辞艺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概莫能外。比喻根据喻体和本体的简繁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简喻与繁喻,近取譬与远取譬。繁喻是简喻的扩展和延伸,又包括博喻、象喻、详喻等具体形态。远取譬和近取譬取决于喻体与... 比喻是文学写作中的重要修辞艺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概莫能外。比喻根据喻体和本体的简繁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简喻与繁喻,近取譬与远取譬。繁喻是简喻的扩展和延伸,又包括博喻、象喻、详喻等具体形态。远取譬和近取譬取决于喻体与本体距离的大小,关系的隐显,类似点的寡众。各种比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比喻,交相辉映,将使作品的艺术之树色彩斑斓,摇曳多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 简喻 繁喻 远取譬
下载PDF
论水族“双歌”的象征艺术特色
10
作者 谢会昌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本文论述水族"双歌"的象征艺术特色,在于"远取譬","最经济",而"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来",才能欣赏那表达的"微妙情境"。
关键词 水族 双歌 远取譬 象征
下载PDF
诗在1986年和1986年之后(下)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1986年 评价尺度 中国诗歌 精神分裂者 “文本” 远取譬 第三代诗人 “第三代” 商业策略 “后现代”
下载PDF
朱自清的诗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文昌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102-109,共8页
在中国现代诗论中,二朱(朱自清、朱光潜)成就尤为卓著。朱光潜的诗论当另著文评述,本文试图对朱自清多次申说的几个诗学观点加以研究。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化 多义性 诗论 比喻 远取譬 诗言志 唐诗三百首 语言 朱光潜
下载PDF
戴望舒诗作的语言策略
13
作者 刘小平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1期93-98,共6页
关键词 戴望舒 李金发 日常语言 远取譬 陌生化 象征主义 诗歌语言 徐志摩 古典诗歌 闻一多
下载PDF
试论李金发象征诗的异质性
14
作者 马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李金发被认为是中国象征派新诗最早的创始人和实践者,他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印象,应该从异质性入手看看他的诗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应如何肯定他在中国诗歌史...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李金发被认为是中国象征派新诗最早的创始人和实践者,他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印象,应该从异质性入手看看他的诗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应如何肯定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暗示 远取譬 联想
下载PDF
汉语中的洛特雷阿蒙
15
作者 曾园 《法国研究》 1999年第2期57-63,共7页
关键词 《马尔多罗之歌》 白话文 汉语 阿蒙 远取譬 形而上学 《大师与玛格丽特》 张爱玲 《少年维特的烦恼》 超现实主义
下载PDF
语言·比喻·现代性:朱自清诗学观与中国新诗合法性之构建
16
作者 李心释 《中外诗歌研究》 2020年第2期32-34,共3页
朱自清诗学观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诗歌语言意义研究的先河,其“师承”是西方现代诗学,他所提出的诗学主题对中国现代诗学有着丰富的启示。比喻及其组织,直指现代诗歌旨趣的核心,然而其诗歌实践与“远取譬”诗学主张,终究未能到达语... 朱自清诗学观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诗歌语言意义研究的先河,其“师承”是西方现代诗学,他所提出的诗学主题对中国现代诗学有着丰富的启示。比喻及其组织,直指现代诗歌旨趣的核心,然而其诗歌实践与“远取譬”诗学主张,终究未能到达语言本体论上的诗学认知。朱自清对新诗的合法性与独立性的阐述表明,在明了“传统”的内涵以及传统诗与现代诗的根本差异之后,中国诗歌应该踏上现代性的自主发生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学 中国新诗 现代诗歌 诗学观 朱自清 诗歌语言 诗学主张 远取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