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
被引量:
16
1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2 位作者
郑洪伟
王振洋
剧远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61-1068,共8页
从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包括笔者)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2000—2006年国土资源...
从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包括笔者)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2000—2006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成果表明:深部软流圈(层)物质上涌才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中侏罗世以来,中国大陆受到了来自4个不同方向的动力挤压,由此导致软流圈物质汇聚到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力只是4个方向中的一个——由东向西挤压,它起到了阻挡软流圈物质继续向东部"洋区"流动的作用,可称它为"远程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以来
动
力
挤压
软流圈物质上涌
远程力效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区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寇彩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61,共13页
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1)在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400km深度内,划分出5层...
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1)在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400km深度内,划分出5层地质结构,其中第3、4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2)中国大陆及海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4个主体动力区;(3)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4)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5)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1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2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3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地幔柱"(即"岩浆山峰")。4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联合俯冲力只起了"远程力效应"的深部侧向挤压辅助作用。5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山耦合带,组成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群","盆"里有油气资源,"山"里有内生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质结构
软流圈巨量热能(
力
)—动
力
作用
主体动
力
区
远程力效应
巨型“岩浆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峡区为例
被引量:
1
3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寇彩化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第4期73-81,共9页
作者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海峡区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①在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域400km深度内,划...
作者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海峡区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①在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域400km深度内,划分出五层地质结构,其中第三、四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②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四个主体动力区。③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④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⑤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a,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b,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c,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的"地幔柱"(即"岩浆山峰")。d,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联合俯冲力只起了"远程力效应"的深部侧向挤压辅助作用。e,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山耦合带,组成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群"。"盆"里有油气资源,"山"里有内生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质结构
软流圈巨量热能(
力
)—动
力
作用
主体动
力
区
远程力效应
巨型“岩浆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
被引量:
16
1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郑洪伟
王振洋
剧远景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61-1068,共8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编号:1212011120181)
文摘
从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包括笔者)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2000—2006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成果表明:深部软流圈(层)物质上涌才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中侏罗世以来,中国大陆受到了来自4个不同方向的动力挤压,由此导致软流圈物质汇聚到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力只是4个方向中的一个——由东向西挤压,它起到了阻挡软流圈物质继续向东部"洋区"流动的作用,可称它为"远程力效应"。
关键词
中侏罗世以来
动
力
挤压
软流圈物质上涌
远程力效应
Keywords
since Middle Jurassic; extrusion force; asthenospheric matter upwelling; long-distance force effect;
分类号
P534.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48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区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寇彩化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61,共13页
基金
"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1212011120181)
文摘
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1)在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400km深度内,划分出5层地质结构,其中第3、4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2)中国大陆及海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4个主体动力区;(3)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4)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5)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1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2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3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地幔柱"(即"岩浆山峰")。4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联合俯冲力只起了"远程力效应"的深部侧向挤压辅助作用。5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山耦合带,组成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群","盆"里有油气资源,"山"里有内生矿产。
关键词
深部地质结构
软流圈巨量热能(
力
)—动
力
作用
主体动
力
区
远程力效应
巨型“岩浆山”
Keywords
deep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huge amount of energy from asthenosheric and dynamic movement
major dynamic area
the remote effect of stress
giant "Magmatic Mountain"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峡区为例
被引量:
1
3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寇彩化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第4期73-81,共9页
基金
基金资助编号:1212011120181"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
文摘
作者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海峡区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①在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域400km深度内,划分出五层地质结构,其中第三、四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②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四个主体动力区。③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④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⑤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a,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b,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c,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的"地幔柱"(即"岩浆山峰")。d,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联合俯冲力只起了"远程力效应"的深部侧向挤压辅助作用。e,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山耦合带,组成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群"。"盆"里有油气资源,"山"里有内生矿产。
关键词
深部地质结构
软流圈巨量热能(
力
)—动
力
作用
主体动
力
区
远程力效应
巨型“岩浆山”
分类号
P3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
耿树方
刘平
郑洪伟
王振洋
剧远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区为例
耿树方
刘平
寇彩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峡区为例
耿树方
刘平
寇彩化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