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端缺血预处理及后处理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国福 李晓红 +3 位作者 史斌 杨智强 王一鸣 王宏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307-309,共3页
观察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及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瓣的保护作用。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20例分成对照组、RIPC组、RIPoC组以及RIPC复合RIPoC组4组。对照组常规外科处理;RIPC组术前1~... 观察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及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瓣的保护作用。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20例分成对照组、RIPC组、RIPoC组以及RIPC复合RIPoC组4组。对照组常规外科处理;RIPC组术前1~3 d应用前臂缺血预处理仪对其双侧的前臂进行交替性的缺血处理,每晚1次,其他同对照组;RIPoC组术后1~3 d患者应用前臂缺血预处理仪进行双侧的前臂交替性缺血处理,其他同RIPC组;RIPC复合RIPoC组术前1~3 d至术后1~3 d应用前臂缺血预处理仪对其双侧的前臂进行交替性的缺血处理,其他同RIPC组。记录各组皮瓣愈合状况、前7 d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带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于术前第3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IPC复合RIPoC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RIPC组、RIPoC组及RIPC复合RIPoC组血清VEGF水平于术后第3天、第7天显著升高(P<0.05);与RIPC组及RIPoC组比较,RIPC复合RIPoC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VEGF水平于术后第3天、第7天显著升高(P<0.05)。前7 d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带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4组比较皆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远端缺血预处理复合后处理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其机制与升高术后血清VEGF水平、促进皮瓣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皮瓣
下载PDF
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孟明 孙茂林 +2 位作者 王薇 李建楠 刘佳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究运用无创性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NDLIP)手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138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 目的探究运用无创性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NDLIP)手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138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DLIP。NDLIP方法是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专职医生按相关文献报道方式进行操作:血压计袖带以充气压力200 mm Hg压迫左侧肱动脉,使缺血时程达到为5 min,接着放气再灌注5 min,右侧上肢肱动脉重复上述步骤,双侧上肢交替进行,连续3 d,每日一次3个循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均分别检测血清谷氨酸浓度并同期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谷氨酸浓度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血清谷氨酸水平下降差值和NIHSS下降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NDLIP方法可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谷氨酸的释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改善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肢体缺血后处理 谷氨酸 脑保护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效果及其对促炎—抗炎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林爱华 许可 +1 位作者 丁婷婷 陈向坤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02-705,709,共5页
目的观察远端缺血后处理(RIPC)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的效果及体内促炎—抗炎平衡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7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收治的THS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远端缺血后处理(RIPC)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的效果及体内促炎—抗炎平衡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7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收治的THS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n=57)和对照组(n=57)。所有患者均在PICCO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选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等促炎因子和IL-10、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IL-4等抗炎因子进行分析。结果RIPC组患者晶体液、胶体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 135.21±442.35)ml vs.(2 563.92±610.52)ml,t=4.293,P<0.001;(645.23±221.23)ml,vs.(783.76±98.83)ml,t=4.316,P<0.001]。T1时RIPC组患者LCR明显高于对照组(13.54%±2.88%vs.7.25%±3.14%,t=11.14.P<0.001)。2组患者MAP和GEDVI均明显升高(RIPC组:t=3.359、7.354,P<0.001;对照组:t=2.373、2.690,P<0.01),而RIPC组SVRI明显降低(t=8.601,P<0.001),对照组EVIWI明显升高(t=3.391,P<0.001);T1时RIPC组患者SVRI、GEDVI和EVLW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291、2.668、1.980,P<0.05);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明显低于对照组(t=6.227、14.856、16.506,P均<0.001),而抗炎因子(IL-10、TGF-β和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20.280、6.307、18.877,P均<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RIPC与△IL-1β和△IL-10明显相关(r=-0.633、r=0.661)。结论RIPC干预有助于提高TIS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同时进一步改善TIS患者体内促炎—抗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 促炎—抗炎平衡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雷靖祎 常海霞 +1 位作者 廖菽丹 马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9-703,共5页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MPost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缺血后处理+5-羟葵...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MPost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MPostC+5-HD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RPostC+5-HD)。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室支45 min,再灌注120 min造模,结扎双侧髂外动脉5 min骨骼肌短暂缺血。于缺血前、后及再灌注1 h、2 h观察心功能指标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1)再灌注1 h、2 h后,MPostC组、RPostC组心功能指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改善不明显(P<0.05)(;2)再灌注2 h时,MPostC组、RPostC组的CK、LDH活力均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的CK、LDH活力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明显增高(P均<0.05)(;3)缺血对照组的缺血范围[缺血区重量/左心室重量(AAR/LVg),缺血区面积/左心室面积(AAR/LVs)]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stC组、RPostC组梗死范围[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AN/AARg)、梗死区面积/缺血区面积(AN/AARs)]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与MPostC组、RPostC组比,梗死范围均增加(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缺血对照组的梗死范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的缺血后处理和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共同的机制可能为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保护 ATP敏感性钾通道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对对乙酰氨基酚源性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常虎林 党珊 +3 位作者 张智勇 万永 刘司南 郑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442-1446,共5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源性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BALB/c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肝损伤组、肝损伤+远端缺血后处理组。假手术组小鼠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5 mi...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源性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BALB/c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肝损伤组、肝损伤+远端缺血后处理组。假手术组小鼠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5 min后实施远端缺血后处理;肝损伤组腹腔注射1 ml APAP溶液;肝损伤+远端缺血后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1 ml APAP溶液,5 min后实施远端缺血后处理。采用腹腔注射APAP溶液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处理16 h后取血标本及肝脏组织,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介素-6(IL-6)水平;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酶(GSH)活性;检测核因子-κB(NF-κB)、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肝损伤组病理学显示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破坏明显,血清ALT、AST和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明显升高(P<0.05),肝匀浆MDA含量显著增多(P<0.05),GSH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远端缺血后处理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显示肝小叶结构破坏减少,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降低;肝指数明显降低(P<0.05);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匀浆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肝匀浆GSH活性显著增强(P<0.05);肝组织内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HO-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远端缺血后处理具有对抗对乙酰氨基酚诱导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肝组织NF-κB、HO-1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 核因子-ΚB 血红素加氧酶-1 肝损伤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马丽丽 张冰缘 +1 位作者 王济涛 苏艾中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16-118,共3页
远端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提出的减少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理论、新方法。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氧自由基、腺苷、一氧化氮等启动因子,各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以及最终效应器线粒体等,具有减少再灌注损伤、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在器官移植... 远端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提出的减少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理论、新方法。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氧自由基、腺苷、一氧化氮等启动因子,各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以及最终效应器线粒体等,具有减少再灌注损伤、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在器官移植、心脏手术、脑卒中治疗等领域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机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线粒体介导远端缺血后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陶苗苗 徐鸣曙 +2 位作者 张英杰 程爱芳 邓韵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61-1065,共5页
线粒体作为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靶点,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远端缺血后处理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缓解线粒体损伤,改善其功能紊乱有关系,机制涉及细胞色素C/caspase、线粒体自噬、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膜... 线粒体作为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靶点,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远端缺血后处理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缓解线粒体损伤,改善其功能紊乱有关系,机制涉及细胞色素C/caspase、线粒体自噬、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线粒体 综述
下载PDF
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文福 钟茂林 +7 位作者 陈丽 李晓玲 袁柳青 王力峰 李斌 杨超 曾名望 梁伟东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907-912,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缺血后,再次恢复血液灌注时,其功能及结构损伤反而会加重,即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目前有研究表明...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缺血后,再次恢复血液灌注时,其功能及结构损伤反而会加重,即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目前有研究表明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I/R损伤后的脑组织具有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显示,RIPostC对减轻I/R损伤和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RIPostC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等多种途径在脑梗死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中发挥脑保护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RIPostC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RIPostC的临床转化及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肢体缺血后处理 脑保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帅 朱岩岩 +3 位作者 李合华 王蕾 张玉婷 陈青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未进行溶栓处理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72 h内入院)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 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未进行溶栓处理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72 h内入院)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IPostC。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治疗14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血清UA及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3、-2.428、8.465、5.503,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6、3.100,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6、4.498,P<0.05)。治疗14天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3,P<0.05)。所有观察组患者在进行RIPostC操作过程中呼吸、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内,操作结束后受压肢体无皮肤发凉、苍白及肿胀等表现。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上加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加快患者的恢复,且能降低血清UA、CysC等指标的水平,对脑梗死的恢复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胱抑素C 肢体缺血后处理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小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路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霞 徐琳琳 王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目的 探究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小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将60只7日龄C57BL/6j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IPo... 目的 探究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C)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小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将60只7日龄C57BL/6j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IPoC组,每组20只。模型组小鼠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给予低氧处理建立HIE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颈总动脉外其余同模型组,RIPoC组在模型组基础上行夹闭双侧股动脉行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3个循环。造模后24 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HE法观察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突触体数量及结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突触相关蛋白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突触囊泡膜蛋白(SYP)、钙离子结合蛋白鉴定蛋白复合体S100A10(p11)、tPA、BDNF、BDNF前体蛋白(Pro-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肿胀、胞体固缩、模糊、丢失坏死严重,突触数量较少;脑梗死体积、Pro-BDNF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PSD95、SYP、p11、tPA、BDNF、TrKB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RIPoC组小鼠海马区组织神经元肿胀等损伤缓解,突触数量增多;脑梗死体积、Pro-BDNF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PSD95、SYP、p11、tPA、BDNF、TrKB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结论 RIPoC可能通过激活p11/tPA通路,促进Pro-BDNF向BDNF转化并激活BDNF/TrKB通路,提高HIE小鼠海马组织中突触可塑性,改善HIE所致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路 海马突触可塑性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乐宏 王元星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6期847-850,共4页
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导致患者心功能衰竭、生活质量恶化和卫生资源巨大支出等一系列问题。恢复缺血区心肌血流灌注仍然是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临床预后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最有效的治... 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导致患者心功能衰竭、生活质量恶化和卫生资源巨大支出等一系列问题。恢复缺血区心肌血流灌注仍然是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临床预后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但缺血心肌血流恢复灌注后却可以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血液供给 缺血 心肌 再灌注损伤 肢体缺血后处理 心肌保护 综述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防治胃粘膜损伤的实验观察
12
作者 汪涛 周业庭 +2 位作者 朱安祥 陈新年 周巧林 《淮海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350-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肢体IR损伤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远端缺血后处理组(RIP组),每组36只。C组...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肢体IR损伤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远端缺血后处理组(RIP组),每组36只。C组、IR组及RIP组再分为再灌注0 h(T 0)、l h(T 1)、3 h(T 2)、6 h(T 3)、12 h(T 4)及24 h(T 5)6个亚组,每组6只。测定6个时间点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TNF-α及IL-10浓度;胃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和胃粘膜损伤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IR和RIP组血清LDH、CK活性和TNF-α、IL-10浓度升高;胃组织SOD活性降低,MPO、XOD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光镜见胃粘膜组织损伤及评分升高(P<0.05)。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6h RIP组血清LDH、CK活性和TNF-α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胃组织SOD活性升高,XOD、MPO活性和MDA含量降低;胃粘膜组织损伤减轻及评分降低(P<0.05)。结论:远端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抗炎症、抗氧化作用,防止肢体IR诱发的胃粘膜损伤,发挥功能性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损伤 胃粘膜 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下肢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坏死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慧敏 谢瑞芹 +4 位作者 崔炜 刘凡 刘静 呼海娟 鲁静朝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在体情况下,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坏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随机选取6只进行梗死范围的测定,另外6只进行凋亡测定):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远端后处理... 目的:探讨在体情况下,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坏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随机选取6只进行梗死范围的测定,另外6只进行凋亡测定):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远端后处理组(RPostC组)。在缺血前、后及再灌注60 min、120 min分别抽血测定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采用伊文思兰(evans blue)和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方法确定心肌缺血区范围以及心肌坏死区范围。用Tunel法检测兔心肌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缺血区蛋白caspase-3、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RPostC组心肌坏死程度、再灌注末CK活性较I/R组明显减低。RPostC组缺血区心肌Tunel阳性指数显著低于I/R组(21.79%±1.07%vs35.81%±1.10%,P<0.05)。而RPostC组缺血区心肌细胞caspase-3阳性指数显著低于I/R组(25.03%±1.16%vs39%±2.43%,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及RPostC组Bax蛋白表达指数、Bcl-2蛋白表达指数均升高;但RPostC组的Bax/Bcl-2比值降低,而I/R组的Bax/Bcl-2比值升高。与I/R组相比较,RPostC组Bax蛋白表达指数及Bax/Bcl-2比值显著降低,Bcl-2表达指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端后处理能够明显的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其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活化及Bcl-2表达的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远端后处理 心肌梗死 心肌凋亡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善脑梗死预后和认知障碍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建华 李月娟 +5 位作者 梁可可 时雅辉 宋金玲 陈帅 葛云丽 胡亚梅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68-274,共7页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d组、RIPostC 14d组和对照10d组、对照14d组,并分...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d组、RIPostC 14d组和对照10d组、对照14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d时、14d时和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d时、90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d时和78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d时,与对照10d组和对照14d组相比,RIPostC 10d组和RIPostC 14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d组相比,RIPostC 14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d和14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肢体缺血后处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改良Rankin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査量表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粘脂素1介导细胞自噬在远端缺血后处理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15
作者 许彬 王丽 +2 位作者 陈瑞 沈奕 陆件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3期180-187,共8页
目的研究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脑卒中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的保护作用及最佳干预时间,初步探讨RIPostC脑保护的相关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栓塞2 h后再灌注,依据RIPostC开始干预时间将36只Sprague Dawley大鼠分... 目的研究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脑卒中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的保护作用及最佳干预时间,初步探讨RIPostC脑保护的相关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栓塞2 h后再灌注,依据RIPostC开始干预时间将36只Sprague 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立即干预组(RIPostC-0 h组)、2 h后干预组(RIPostC-2 h组)、6 h后干预组(RIPostC-6 h组)和12 h后干预组(RIPostC-12 h组)。RIPostC进行4个循环,每个循环5 min。再灌注24 h后采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瞬时受体电位粘脂素1(TRPML1)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TRPML1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组大鼠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p62以及TRPM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640、9.968、10.211、83.414、32.074、8.234、172.232、27.462,P均<0.05)。与I/R组比较,各RIPostC组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p62蛋白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以及TRPM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RIPostC-0 h组TRPM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更明显(P均<0.05)。此外,RIPostC-0 h组、RIPostC-2 h组、RIPostC-6 h组脑梗死体积均较RIPostC-12 h组减少更明显(P均<0.05)。结论RIPostC可显著减少大鼠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在I/R之后立即实施效果最佳,RIPostC的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TRPML1提高脑I/R区的自噬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粘脂素1 细胞自噬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对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6
作者 郑伟 宋晓雪 +2 位作者 严翔 张智勇 常虎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60-63,110,共5页
目的研究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R-IPC)和缺血再灌注后处理(R-IPOST)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腹腔注射1ml... 目的研究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R-IPC)和缺血再灌注后处理(R-IPOST)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APAP组(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R-IPC+APAP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后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R-IPOST+APAP组(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后实施缺血再灌注后处理)。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各组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酶(GSH)的水平和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结果光镜下R-IPC+APAP组和R-IPOST+APAP组肝小叶结构破坏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APAP组均明显减轻。R-IPC+APAP组血清ALT,AST,TNF-a,IL-6和肝匀浆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PAP组[(3742±519.7 U/L,3471±631.4U/L,264.8±70.4pg/ml,738.7±71.0 pg/ml,8.9±1.2nmol/mg.prot)vs(5564±621.7U/L,4647±813.9U/L,351.7±52.3pg/ml,929.7±140.6pg/ml,13.1±1.7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0~7.032,均P<0.05);R-IPC+APAP组肝匀浆SOD活性明显高于APAP组(11.0±1.9U/mg.prot vs 8.6±1.1U/m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3,P<0.05);R-IPOST+APAP组血清ALT,AST,TNF-a,IL-6和肝匀浆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PAP组[(3410±588.6 U/L,3546±499.5U/L,256.6±48.1pg/ml,775.4±98.4pg/ml,9.3±1.9nmol/mg.prot)vs(5564±621.7U/L,4647±813.9U/L,351.7±52.3pg/ml,929.7±140.6pg/ml,13.1±1.7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6~4.981,均P<0.05);R-IPOST+APAP组肝匀浆GSH活性明显高于APAP组(10.3±1.2U/mg.prot vs 7.9±0.6U/m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2,P<0.05)。结论R-IPC和R-IPOST能降低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程度,对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 肝损伤 小鼠
下载PDF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时雅辉 赵建华 +5 位作者 宋金玲 李月娟 梁可可 葛运利 时少杰 李永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短周期单侧上肢缺血再灌注,每天进行1次连续7 d。比较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 m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入院时和病程3 m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梗死体积。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rMTT在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病程3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 m时,治疗组mRS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NIHSS评分及mRS评分,减小梗死体积,增加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肢体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NIHSS评分 mRS评分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铖祎 曹成福 +3 位作者 董双海 夏天 柳超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107-2110,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模型,研究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ontrol组),经典缺血后... [目的]建立大鼠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模型,研究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ontrol组),经典缺血后处理组(IPO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IPO组)。分别监测缺血前、再灌注时及再灌注15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及动脉血气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值);采用Tarlov法分别于术后1,2,3,7 d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数;羟胺法测定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各组间各个时点MBP、HR、PaO2、PaCO2、Lac变化及术中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1,2,3,7 d,IPO、RIPO组Tarlov评分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IPO、RIPO组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Control组脊髓MDA含量明显增加,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模型合理,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后处理 脊髓 缺血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过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远端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蓓 郭曲练 +2 位作者 叶治 王娜 郑利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668-673,共6页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在远端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IPo...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在远端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IPoC)减少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体重为200 g~2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I/R+RIPoC组)、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L-NAME+I/R+RIPoC组),以及LY294002+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LY+I/R+RIPoC组)。采用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I/R模型。S组不制备全脑I/R模型;I/R+RIPoC组、L-NAME+I/R+RIPoC组及LY+I/R+RIPoC组于再灌注开始行双侧股动脉缺血15 min,再灌注15 min,共3个循环。L-NAME+I/R+RIPoC组于脑缺血前10 min腹腔注射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抑制剂L-NAME,LY+I/R+RIPoC组于脑缺血前10 min侧脑室注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脑再灌注48 h时行海马CA1区ND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阳性细胞计数,测定海马CA1区抗磷酸化的eNOS抗体(p-eNOS)、eNOS、p-Akt及Akt的蛋白水平,再灌注4 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再灌注7 d时计算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I/R+RIPoC组、L-NAME+I/R+RIPoC组及LY+I/R+RIPoC组再灌注时海马CA1区凋亡细胞[(0.8±0.8)、(84.7±6.8)、(52.8±7.8)、(74.3±9.0)、(79.5±7.3)个/mm]增加(P〈0.01),行为学损伤增加(P〈0.01),神经元密度[(193±7)、(10±7)、(91±11)、(38±7)、(26±7)个/mm]降低(P〈0.01)。与I/R组比较,I/R+RIPoC组再灌注时凋亡细胞减少(P〈0.01),行为学损伤减少(P〈0.01),神经元密度增加(P〈0.01)。与I/R+RIPoC组比较,L-NAME+I/R+RIPoC组及LY+I/R+RIPoC组再灌注时凋亡细胞增加(P〈0.01),行为学损伤增加(P〈0.01),神经元密度降低(P〈0.01)。L-NAME能够抑制RIPoC后p-eNOS(0.48±0.03、0.23±0.04)和eNOS(0.91±0.07、0.64±0.06)的升高(P〈0.01),LY294002不仅能抑制RIPoC后p-Akt(0.74±0.06、0.44±0.04)的升高(P〈0.01),而且能抑制RIPoC后p-eNOS(0.48±0.03、0.23±0.04)和eNOS(0.91±0.07、0.63±0.06)的升高(P〈0.01)。结论 RIPoC能够减轻大鼠全脑I/R损伤,其作用机制与PI3K/Akt途径介导的eNOS激活和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一氧化氮合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