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下肢缺血后处理保护再灌注心肌时效性及对线粒体通路调控的研究
1
作者 邢大一 张涌 +4 位作者 李毅 梁法禹 王志斌 郭林静 秦东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645,共9页
目的:观察双下肢缺血后处理(即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保护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的时效性及对心肌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和坏死通路的调控。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 目的:观察双下肢缺血后处理(即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保护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的时效性及对心肌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和坏死通路的调控。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组、缺血后处理组、RIpostC组及RIpostC延迟1、5、10、15、30和60 min组。阻断左冠脉45 min,再灌注24 h,建立MI/R模型;气囊袖带阻断双下肢血流5 min,再灌注5 min,实施RIpostC。再灌注24 h后,Evans blue和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与血清心肌钙蛋白I变化。TUNEL和高迁移率族盒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染色观察心肌凋亡和坏死;线粒体水肿实验观察心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MI/R组比较,RIpostC及RIpostC延迟1、5、10和15 min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RIpostC延迟30和60 min组则无明显改变。缺血后处理与RIpostC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类似保护效应。RIpostC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发生。RIpostC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亲环蛋白D(cyclophilin D,CypD)、Bax和Bak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心肌再灌注后15 min内实施RIpostC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其保护作用与缺血后处理类似;RIpostC通过调控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和坏死通路减轻M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灌注损伤 隔器官缺血后处理 细胞凋亡 坏死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及心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吴蕊 闫菲 +2 位作者 韩雅琪 王文涛 王吉静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01-307,共7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预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及心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EGB预处理组、RIP组和联合处理组,每组12只。假...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预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及心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EGB预处理组、RIP组和联合处理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大鼠用丝线穿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结扎;其余各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IR损伤模型。EGB预处理组大鼠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EGB 50 mg·kg^(-1);RIP组大鼠在左前降支结扎15 min时实施RIP,不给予药物治疗;联合处理组大鼠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EGB 50 mg·kg^(-1),造模前15 min实施RIP;IR组大鼠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与EGB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大鼠关闭胸腔3 h后经右颈内静脉采血4 mL,其余各组大鼠在恢复血流再灌注后3、12、24、48 h经右颈内静脉采血4 mL,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血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再灌注3 h时,IR组、EGB预处理组、联合处理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IR组、EGB预处理组、RIP组和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IR组、EGB预处理组、RIP组、联合处理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中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3 h时,EGB预处理组、RIP组大鼠血清中MDA、SOD水平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显著低于IR组,SOD水平显著高于IR组(P<0.05)。再灌注24 h时,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显著低于EGB预处理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联合处理组与EGB预处理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48 h时,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显著高于EGB预处理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联合处理组与EGB预处理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中MDA水平均显著低于RIP组(P<0.05)。再灌注3、12、24 h时,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显著高于RIP组(P<0.05);再灌注48 h时,联合处理组与RIP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B预处理组、RIP组、联合处理组大鼠各时间点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3 h,IR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2、24、48 h时,IR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3 h时,EGB预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IR组(P<0.05);RIP组与IR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2 h时,RIP组和联合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IR组(P<0.05);EGB预处理组与IR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48 h时,EGB预处理组、RIP组和联合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IR组(P<0.05)。再灌注3 h时,RIP组、联合处理组与EGB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RIP组(P<0.05)。再灌注12、24、48 h时,RIP组与EGB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SP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EGB预处理组和RIP组(P<0.05)。结论EGB预处理联合RIP可减轻IR大鼠心肌的氧化应激反应,提高心肌组织中HSP70表达量,二者联合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损伤 肢体缺血后处理 银杏叶提取物 热休克蛋白70
下载PDF
经皮血氧监测及远端灌注管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急性肢体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路坤 朱森燚 +2 位作者 陈真真 吴强 汪华学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2-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氧监测及远端灌注管(DPC)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急性肢体缺血(ALI)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VA-ECMO治疗的5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股动静脉置管,并留置DPC。根据有无发... 目的:探讨经皮血氧监测及远端灌注管(DPC)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急性肢体缺血(ALI)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VA-ECMO治疗的5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股动静脉置管,并留置DPC。根据有无发生ALI,分为缺血组(n=15)和未缺血组(n=35)。使用经皮血氧仪监测动脉插管侧下肢经皮氧分压(PtcO_(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CO_(2)),并进行氧负荷试验(OCT)。比较2组病人一般临床资料、OCT前后PtcO_(2)和PtcCO_(2)、10 min-OCT、DPC接入前后PtcO_(2)和PtcCO_(2)的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ALI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未缺血组病人在OCT后PtcO_(2)明显升高,2组病人在OCT后PtcO_(2)、10 min-O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组病人在OCT后PtcO_(2)、PtcCO_(2)无明显变化(P>0.05);2组病人在DPC接入前PtcO_(2)和PtcCO_(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缺血组病人在DPC接入后PtcO_(2)明显升高、PtcCO_(2)明显降低,2组病人在DPC接入后PtcO_(2)和PtcC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10 min-OCT、OCT后PtcO_(2)、DPC接入前PtcO_(2)和PtcCO_(2)对ALI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95%CI:0.934~1.000)、0.904(95%CI:0.821~0.987)、0.939(95%CI:0.870~1.000)、0.874(95%CI:0.766~0.983),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血氧监测可以作为VA-ECMO病人并发ALI的有效监测手段,通过OCT可以更早地识别出ALI的发生。DPC可以明显改善VA-ECMO病人的下肢血供,建议在VA-ECMO置管时常规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肢体缺血 经皮氧分压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氧负荷试验 灌注
下载PDF
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晓辉 韩冲芳 +4 位作者 杨华丽 雒珉 王晓鹏 张建文 张卫卫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1期16-1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是否有叠加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NIPC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o组);非创性... 目的探讨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是否有叠加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组(NIPC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o组);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七氟醚后处理组(NIPC+Spo组)。再灌注120min后检测CK-MB表达及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I/R组比较,NIPC组、Spo组和NIPC+Spo组CK-MB降低、SOD活性增加(P<0.05);与NIPC组和Spo组比较,NIPC+Spo组CK-MB水平减少、SOD活性增加(P<0.05)。结论非创性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有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后处理 心肌缺血灌注 非创性肢体缺血处理 SOD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亚型1受体在远端创伤预处理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宋美先 吴云 张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亚型1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1)在远端创伤预处理(RPCT)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远端创伤预处...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亚型1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1)在远端创伤预处理(RPCT)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远端创伤预处理组(RPCT)、TRPA1抑制剂+远端创伤预处理组(TCS+RPCT)和TRPA1抑制剂组(TCS)。实验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全程监测血流动力学。再灌注完成后留取大鼠心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线粒体醛脱氢酶2(ALDH2)活性和蛋白表达以及4-羟基壬烯醛(4-HNE)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凋亡细胞增加,ALDH2活性和表达降低,4-HNE含量升高;与IR组相比,RPCT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凋亡细胞减少,ALDH2活性和表达升高,4-HNE含量降低;TCS+RPCT组相比于RPCT组,RPCT的心肌保护作用消失。结论TRPA1受体介导了远端创伤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LDH2活性和蛋白表达,影响4-HNE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预处理 TRPA1受体 心肌缺血/灌注损伤 凋亡 ALDH2 4-HNE
下载PDF
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福 钟茂林 +7 位作者 陈丽 李晓玲 袁柳青 王力峰 李斌 杨超 曾名望 梁伟东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907-912,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缺血后,再次恢复血液灌注时,其功能及结构损伤反而会加重,即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目前有研究表明...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缺血后,再次恢复血液灌注时,其功能及结构损伤反而会加重,即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目前有研究表明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I/R损伤后的脑组织具有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显示,RIPostC对减轻I/R损伤和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RIPostC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等多种途径在脑梗死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中发挥脑保护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RIPostC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RIPostC的临床转化及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灌注损伤 肢体缺血后处理 脑保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谢海辉 李知平 +4 位作者 张曙 李恒昌 许立新 杜魏 叶志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肢体RIP组(R...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肢体RIP组(R组)、联合处理组(ER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8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前15min,E组和ER组静脉注射依达拉奉5mg/kg,C组和R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R组和ER组在结扎LAD 20min后用止血带结扎大鼠双后肢,持续10min实施RIP。再灌注后180min采集颈静脉血样,测定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采用伊文蓝+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双重染色法分离坏死区与缺血区心肌评估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与C组比较,E组、R组及ER组各时点ST段抬高程度明显降低,IS、血清CK-MB活性、MDA含量及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E组和R组比较,ER组各时点ST段抬高程度明显降低,IS、血清CK-MB活性、MDA含量及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后处理或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联合应用的保护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心肌缺血-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κ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许亚超 薛富善 +6 位作者 袁玉静 王强 廖旭 程怡 李瑞萍 刘建华 王天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κ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模型组、芬太尼后处理组、肢体RIP组、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联合应用组。全部大鼠在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 目的探讨κ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模型组、芬太尼后处理组、肢体RIP组、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联合应用组。全部大鼠在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和再灌注180min。在结扎LAD前5min,将每组再均分为A、B两个亚组,分别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和κ受体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NI)。再灌注180min时,测定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采用伊文氏蓝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均可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IS以及血清CK-MB和cTnI(P<0.05),联合应用组心肌保护效果显著增强(P<0.05)。结论κ受体参与芬太尼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但未参与肢体RIP的降低进行梗死面积的保护作用。κ受体对于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方面的协同作用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缺血后处理 芬太尼 阿片受体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雷靖祎 常海霞 +1 位作者 廖菽丹 马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9-703,共5页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MPost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缺血后处理+5-羟葵...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MPost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MPostC+5-HD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RPostC+5-HD)。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室支45 min,再灌注120 min造模,结扎双侧髂外动脉5 min骨骼肌短暂缺血。于缺血前、后及再灌注1 h、2 h观察心功能指标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1)再灌注1 h、2 h后,MPostC组、RPostC组心功能指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改善不明显(P<0.05)(;2)再灌注2 h时,MPostC组、RPostC组的CK、LDH活力均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的CK、LDH活力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明显增高(P均<0.05)(;3)缺血对照组的缺血范围[缺血区重量/左心室重量(AAR/LVg),缺血区面积/左心室面积(AAR/LVs)]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stC组、RPostC组梗死范围[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AN/AARg)、梗死区面积/缺血区面积(AN/AARs)]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与MPostC组、RPostC组比,梗死范围均增加(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缺血对照组的梗死范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的缺血后处理和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共同的机制可能为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缺血/灌注损伤 心脏保护 ATP敏感性钾通道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处理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甲基化修饰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
10
作者 但传军 黄桂兰 +2 位作者 傅霈杰 殷小平 陈志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8-756,776,共10页
目的探索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和对运动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调控及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目的探索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和对运动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调控及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MCAO组和RIP组(MCAO+RIP组),MCAO造模成功后24 h对MCAO+RIP组大鼠进行连续21 d RIP干预。采用旷场实验和转棒实验检测3组大鼠运动功能(包括运动速度、运动总距离及停留时间),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皮质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蛋白表达以及神经元核抗原(NeuN)和含半胱氨酸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皮质BDNF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点杂交实验和甲基化特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大鼠皮质总体的5甲基胞嘧啶(5mC)水平和BDNF的5mC甲基化修饰水平,以及Western blot检测了DNA甲基化相关酶的蛋白表达水平,包括DNA甲基转移酶1(DNMT1)、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和5甲基胞嘧啶羟化酶(TET1),并进行3组间的比较。结果与Sham组比较,术后第21天旷场实验结果显示,MCAO组大鼠的运动总距离和运动速度减少[(12±6)m比(25±6)m,(0.30±0.12)m/s比(0.50±0.06)m/s,均P<0.01],术后第22天转棒实验停留时间减少[(11±7)s比(34±12)s,P<0.01]。与MCAO组大鼠比较,MCAO+RIP组大鼠的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20±4)m]和运动速度[(0.44±0.05)m/s]增加(均P<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24±8)s]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大鼠比较,MCAO组大鼠运动皮质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阳性细胞数:(19±3)个/视野比(92±6)个/视野,P<0.01],但MCAO+RIP组[阳性细胞数:(55±8)个/视野]较MCAO组运动皮质神经元数量增多(P<0.01)。Western blot和RT-qPCR结果显示,MCAO组大鼠皮质的BDN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较Sham组降低(均P<0.05),而与MCAO组比较,MCAO+RIP组BDN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比较,点杂交实验结果显示MCAO组大鼠运动皮质总体5mC修饰水平较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CAO组DNMT1和DNMT3b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甲基化特异性PCR结果表明MCAO组BDNF甲基化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CAO组比较,MCAO+RIP组皮质总体5mC水平和DNMT1和DNMT3b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以及相对BDNF甲基化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IP可能通过调控BDNF的5mC甲基化修饰,使运动皮质BDNF的表达水平升高,从而改善MCAO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缺血后处理 缺血灌注 运动功能 甲基化修饰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芸燕 张传武 +4 位作者 陈靖 曾名望 杨超 张文福(综述) 梁伟东(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AIS治疗过程中造成缺血脑组织二次损伤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AIS治疗过程中造成缺血脑组织二次损伤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认为IRI是多种损伤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炎症因子的分泌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在这一损伤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分泌可诱导神经元凋亡或坏死,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继发脑出血或脑水肿,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炎症相关基因的功能多态性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结局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可通过调控神经炎症等机制有效减轻AIS患者缺血后脑组织IRI,产生脑保护作用,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防治策略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处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灌注损伤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懿 刘晶晶 李玲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3413-3414,共2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EX后处理组DEX组、远程缺血后处理组(远程缺血组)和联合处理组(联合组)各15只。通...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EX后处理组DEX组、远程缺血后处理组(远程缺血组)和联合处理组(联合组)各15只。通过采用线拴阻闭大脑中动脉1.5 h,再灌注48 h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IRI模型,其中对照组大鼠给予缺血期分离左股动脉,再灌注前15 min腹腔注射10 ml生理盐水处理;DEX组给予缺血期分离左股动脉,再灌注前15 min腹腔注射10 ml 3μg/kg的盐酸DEX处理;远程缺血组给予缺血期钳夹夹闭左股动脉15 min后恢复血流10 min,循环3次,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前15 min腹腔注射10 ml生理盐水处理;联合组进行DEX、远程缺血组的联合处理。24 h后进行大鼠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48 h后以Image J软件测量大鼠的脑梗死面积比例。结果 DEX、远程缺血、联合组的ND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DEX、远程缺血组(P<0.05);而DEX、远程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X及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均可显著改善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二者联合处理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损伤 右美托咪定 肢体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丽丽 张冰缘 +1 位作者 王济涛 苏艾中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16-118,共3页
远端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提出的减少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理论、新方法。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氧自由基、腺苷、一氧化氮等启动因子,各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以及最终效应器线粒体等,具有减少再灌注损伤、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在器官移植... 远端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提出的减少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理论、新方法。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氧自由基、腺苷、一氧化氮等启动因子,各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以及最终效应器线粒体等,具有减少再灌注损伤、改善器官功能的作用,在器官移植、心脏手术、脑卒中治疗等领域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缺血灌注损伤 机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对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4
作者 郑伟 宋晓雪 +2 位作者 严翔 张智勇 常虎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60-63,110,共5页
目的研究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R-IPC)和缺血再灌注后处理(R-IPOST)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腹腔注射1ml... 目的研究人工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预处理(R-IPC)和缺血再灌注后处理(R-IPOST)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APAP组(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R-IPC+APAP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后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R-IPOST+APAP组(腹腔注射1ml APAP溶液后实施缺血再灌注后处理)。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各组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酶(GSH)的水平和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结果光镜下R-IPC+APAP组和R-IPOST+APAP组肝小叶结构破坏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APAP组均明显减轻。R-IPC+APAP组血清ALT,AST,TNF-a,IL-6和肝匀浆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PAP组[(3742±519.7 U/L,3471±631.4U/L,264.8±70.4pg/ml,738.7±71.0 pg/ml,8.9±1.2nmol/mg.prot)vs(5564±621.7U/L,4647±813.9U/L,351.7±52.3pg/ml,929.7±140.6pg/ml,13.1±1.7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0~7.032,均P<0.05);R-IPC+APAP组肝匀浆SOD活性明显高于APAP组(11.0±1.9U/mg.prot vs 8.6±1.1U/m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3,P<0.05);R-IPOST+APAP组血清ALT,AST,TNF-a,IL-6和肝匀浆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PAP组[(3410±588.6 U/L,3546±499.5U/L,256.6±48.1pg/ml,775.4±98.4pg/ml,9.3±1.9nmol/mg.prot)vs(5564±621.7U/L,4647±813.9U/L,351.7±52.3pg/ml,929.7±140.6pg/ml,13.1±1.7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6~4.981,均P<0.05);R-IPOST+APAP组肝匀浆GSH活性明显高于APAP组(10.3±1.2U/mg.prot vs 7.9±0.6U/m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2,P<0.05)。结论R-IPC和R-IPOST能降低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程度,对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灌注处理 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 肝损伤 小鼠
下载PDF
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区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方方 李帅 +4 位作者 亓文倩 宗咏花 张明晓 羊惠君 胡晓松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6,共7页
目的观察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LR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皮质梗死区周围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定位及阳性细胞表达变化,探讨LRIP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I/R组及L... 目的观察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LR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皮质梗死区周围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定位及阳性细胞表达变化,探讨LRIP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I/R组及LRIP组。实验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1h)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即刻行双下肢股动脉橡皮筋结扎10min,放松10min,重复3次建立LRIP组模型。于再灌注1d及3d分别断头取脑,Zea longa评分作为判断MCAO模型成功的标准,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检测大鼠神经损伤程度,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检测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70蛋白表达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用于检测皮质梗死区周围HSP70阳性表达细胞的数目、部位以及类型。结果应用LRIP后,LRIP组与I/R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P<0.05),HSP70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其中1d组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SP70阳性表达主要在梗死区周围神经元、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结论 LRIP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行为学功能,降低脑梗死体积,此作用可能与LRIP上调皮质梗死区周围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HSP70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后处理 缺血灌注 热休克蛋白70 免疫荧光 大鼠
下载PDF
线粒体介导远端缺血后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陶苗苗 徐鸣曙 +2 位作者 张英杰 程爱芳 邓韵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61-1065,共5页
线粒体作为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靶点,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远端缺血后处理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缓解线粒体损伤,改善其功能紊乱有关系,机制涉及细胞色素C/caspase、线粒体自噬、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膜... 线粒体作为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靶点,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远端缺血后处理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缓解线粒体损伤,改善其功能紊乱有关系,机制涉及细胞色素C/caspase、线粒体自噬、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线粒体 综述
下载PDF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韦家俊 李浩 +3 位作者 廖小明 吴岚 王耀辉 刘开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4-806,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Lpos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post组),I/R组、Lpost组均行缺血...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Lpos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post组),I/R组、Lpost组均行缺血2 h再灌注24 h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post组再灌注前实施肢体缺血后处理(缺血15 min,灌注15 min)3个循环。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四氮唑红(TTC)染色确定脑缺血半暗带位置,TUNEL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测定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Sham组神经缺损评分为0分;与Lpost组(1.20±0.41)比较,I/R组神经功能缺损较重(2.40±0.51,P<0.05);TTC染色证实缺血半暗带位于大脑矢状裂至外侧裂上1/3的皮质组织。与Sham组相比,I/R组、Lpost组缺血半暗带内凋亡细胞数、Caspase-3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且I/R组表达明显增强,高于Lpost组(P<0.05)。结论肢体Lpost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缓解神经细胞的坏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Caspase-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 肢体缺血后处理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
18
作者 修楷文 蔡金贞 +1 位作者 温翠丽 董河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期608-615,共8页
目的:研究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和价值。方法:67例择期在全麻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预处理组(P组) 35例和对照组(C组) 32例。P组于手术开始... 目的:研究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肝移植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和价值。方法:67例择期在全麻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预处理组(P组) 35例和对照组(C组) 32例。P组于手术开始10 min后行肢体缺血预处理:于左下肢根部绑止血带,以200 mmHg压力充气阻断下肢血流10 min,再放气恢复循环5 min,如此重复3次。C组于左下肢绑止血带40 min不进行充气放气操作。收集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 (T2)、门静脉开放后5 min (T3)、术毕(T4),检测mABP、HR、PAP、CI、SVR。检测各时点血清中cTnI、CK-MB和LDH含量。观察两组患者门静脉开放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T3时P组患者CI、SVR明显高于C组,PAP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肝移植患者心脏有保护作用,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肢体缺血处理 心肌保护 缺血灌注损伤
下载PDF
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春梅 张兴华 +3 位作者 马晓静 罗曼 刘旭杰 王国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39-1241,共3页
目的探讨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是否具有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心肌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分组进行干预。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丙二... 目的探讨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是否具有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心肌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分组进行干预。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活性及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心肌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末MDA活性、缺血组织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均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预处理 后处理 缺血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下载PDF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燕 王翠兰 卢英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I-PostC)诱导的远隔器官I-PostC(RPostC)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空腹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局灶性I/R大鼠模型...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I-PostC)诱导的远隔器官I-PostC(RPostC)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空腹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局灶性I/R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I/R组,RPostC组,每组10只。I/R6h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测定线粒体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Ca2+-ATP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I/R组线粒体MDA含量[(4.99±1.25)nmol/mgprot]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1),SOD[(72.52±13.07)U/mg]、Na+/K+-ATP酶[(3.17±0.34)μmolPi/(mg.h)]、Ca2+-ATP酶[(1.56±0.23)μmolPi/(mg.h)]和GSH-Px活性[(22.66±5.29)U/mg)]明显降低(均P<0.01);与I/R组比较,RPostC组MDA含量[(3.58±0.91)nmol/mg]明显降低(P<0.05),SOD[(99.57±17.80U/mg)]、Na+/K+-ATP酶[(5.89±0.53)μmolPi/(mg.h)]、Ca2+-ATP酶[(3.16±0.31)μmolPi/(mg.h)]和GSH-Px活性[(31.72±6.14)U/mg)]明显升高(P<0.05~0.01);RPostC明显减轻I/R引起的脑组织和线粒体病理损伤程度。结论肢体I-PostC诱导的RPostC对糖尿病大鼠脑和线粒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SOD、Na+/K+-ATP酶、Ca2+-ATP酶和GSH-Px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后处理 灌注损伤 糖尿病 线粒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