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1
作者 焦婷婷 郭勇 +4 位作者 张颖 刘晔 李影 杨泳 吉训明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590-599,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干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Scopus... 目的系统评价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干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Scopus等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2月公开发表的RIC干预AIS的中英文RCT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 4.1.2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评估RIC对AIS的干预效果。结果共检索文献1962篇,纳入有效RCT研究20篇,涉及研究对象4030例。20篇文献中18篇文献质量中等、2篇文献质量较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常规西医治疗组相比,RIC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低(MD=-1.82,95%CI:-2.40~-1.24)、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较低(MD=-0.54,95%CI:-0.67~-0.40)、Barthel指数较高(Barthel index,BI)(MD=8.7,95%CI:6.80~10.61),神经功能预后较好(RR=1.08,95%CI:1.04~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项研究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IC干预AIS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适应 急性缺血性卒中 META分析 RCT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脑损伤标志物及血管炎症介质的影响
2
作者 薛芳 李岸 徐国卫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脑损伤标志物及血管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I...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脑损伤标志物及血管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IC组(n=29)、假RIC组(n=30)和对照组(n=31)。3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24 h后,RIC组患者给予RIC治疗,假RIC组给予假性RIC治疗,对照组不做RIC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14 d。收集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卒中病史等基本资料;入院24 h内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4~5 mL,离心取上层血清,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水平。RIC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时抽取3组患者外周静脉血4~5 mL,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3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记录3组患者RIC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假RIC组和RI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28/31)、90.00%(27/30)和100.00%(29/29),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9,P>0.05)。对照组、假RIC组和RIC组患者治疗前TG、TC、HbA1c、Scr、FIB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Lp-PLA2、IL-6、S100β、NS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7、14 d时血清Lp-PLA2、IL-6、S100β、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7、14 d时,RIC组患者的血清Lp-PLA2、IL-6、S100β、NSE水平显著低于假RIC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假RIC组患者的血清Lp-PLA2、IL-6、S100β、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7、14 d时的NIHSS评分及治疗14、90 d时的m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RIC组患者治疗14 d时的NIHSS评分及治疗90 d时的mRS评分显著低于假RIC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假RIC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C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暂停治疗后患者不适感觉消失;假RIC组和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溶栓后给予RIC治疗能显著促进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管炎症介质和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减轻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适应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损伤标志物 血管炎症介质
下载PDF
STEMI患者行急诊PCI和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后血清SDF-1α变化及其与心室重构的关系
3
作者 蒋梦 邢玉龙 +1 位作者 陈鑫 王文彬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4期349-353,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IC)后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变化及其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行急诊PC...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IC)后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变化及其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行急诊PCI的7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CI+RIC(RIC组)37例,仅行PCI(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DF-1α浓度、术后3 d及1年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校正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CTFC);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术后即刻血清SDF-1α浓度与术后1年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SDF-1α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RIC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IC组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RIC组术后3 d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38),但术后3 d的LVEDd、LVEDV、LVESV及术后1年LVEF、LVEDd、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即刻血清SDF-1α浓度与术后1年LVEDd、LVEDV、LVESV均呈负相关(r=-0.338、-0.296、-0.314,均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PCI和RIC后血清SDF-1α浓度明显升高,且与心室重构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远隔缺血适应 心室重构
下载PDF
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联合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效果研究
4
作者 薛超 李娟 +3 位作者 方茜 陈丽华 郝明青 陈作秀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3期88-93,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应用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联合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5)和干预组(n=35)。对照组...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应用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联合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5)和干预组(n=3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联合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P<0.01),且干预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传统功法联合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安全有效,能够改善整体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传统功法 八段锦 远隔缺血适应 脑卒中 轻度认知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雷 孔祥丽 +1 位作者 李军朝 张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11-617,共7页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将患者分为对...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静脉溶栓,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收集治疗前及溶栓后1、3、7 d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观察组溶栓前、溶栓后1 d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14 d,观察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评分分别为8(4,10)分比10(6,12)分,Z=-2.885,P=0.004;6(3,8)分比8(4,10)分,Z=-2.854,P=0.004]。溶栓后24 h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1/51)比1.92%(1/52),P=0.989]。溶栓后90 d观察组与对照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评分为2(1,2)分比3(2,3)分,Z=-5.152,P<0.01];溶栓后1、3、7 d,观察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4±8) U/ml比(75±15) U/ml,F=15.631,P<0.01;(98±9) U/ml比(81±13) U/ml,F=66.025,P<0.01;(104±8) U/ml比(92±11) U/ml,F=36.305,P<0.01],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0.6)μmol/L比(9.6±0.5)μmol/L,F=152.572,P<0.01;(6.6±0.7)μmol/L比(8.4±0.6)μmol/L,F=186.856,P<0.01;(6.3±0.6)μmol/L比(8.2±0.6)μmol/L,F=246.57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预后,但结论仍需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隔缺血适应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文博 李思颉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85-589,共5页
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不断增多,但也存在名称使用错误、患者筛选和评估不规范、治疗方案不明确等问题。为规范远隔缺血适应的临床应用,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组织... 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不断增多,但也存在名称使用错误、患者筛选和评估不规范、治疗方案不明确等问题。为规范远隔缺血适应的临床应用,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组织领域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于2021年7月发表了《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师重视,指导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该文对此共识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远隔缺血适应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齐猛 徐跃峤 +4 位作者 王宁 蒋丽丹 陈文劲 曲鑫 程玮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1期1148-1152,共5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2017年11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2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2017年11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2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RIC干预,每例患者7 d内进行5次干预,并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包括R、K、Angle、MA、EPL、LY30、A、CI、G、A30等参数),血管超声监测干预前后加压肢体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1)RIC干预前后,患者APTT和D-二聚体无显著性变化,PTA在干预后下降(t=3.171,P=0.004);PT(t=-2.581,P=0.017)、INR(t=-3.309,P=0.003)和Fib(t=-2.304,P=0.031)在干预后略有升高,但其平均值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2)RIC干预前后,患者TEG参数中仅MA略有升高(t=-2.173,P=0.040),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他参数R、K、Angle、EPL、LY30、A、CI、G、A30均无显著性变化。(3)RIC干预前后,患者均未见加压肢体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RIC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RIC不会导致患者加压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中RIC在影响凝血功能方面的安全性得到初步证实,但还需进一步确证和有效性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远隔缺血适应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超声评估远隔缺血适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齐猛 王宁 +4 位作者 程玮涛 蒋丽丹 陈文劲 曲鑫 徐跃峤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2期76-78,94,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aSAH患者24例,所有患者在aSAH后72 h内接受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术...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aSAH患者24例,所有患者在aSAH后72 h内接受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术后7 d内进行RIC干预5次。在RIC干预前、后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评估脑血流,包括前循环: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同侧M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血流速度比值(ratio);后循环: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基底动脉(BA)。RIC干预结束后复查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新发梗死。结果:RIC干预后,患者前循环血流R-MCA、L-ACA及R-ratio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升高幅度均<20%,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IC干预后,患者后循环血流L-VA及BA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升高幅度均<20%,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IC干预结束后,CT或MRI均未发现新发脑梗死。结论:RIC干预在aSAH应用中对脑血流影响不明显,未导致新发脑梗死,其安全性得到初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远隔缺血适应 经颅超声多普勒 脑血流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宋海庆 李宁 +1 位作者 张安波 任长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48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干湿重法比较对照组与肢体缺血治疗组(LRIC)脑含水量、应用伊文思蓝法(Evans Blue,EB)观察...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48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干湿重法比较对照组与肢体缺血治疗组(LRIC)脑含水量、应用伊文思蓝法(Evans Blue,EB)观察血脑屏障(BBB)通透性,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2,3,5 triptriphem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法比较脑梗死面积。蛋白印迹法检测金属硫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金属硫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及水通道蛋白的表达。结果 LRIC治疗组的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LRIC组的MMP-9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然而水通道蛋白-4及水通道蛋白-9均无变化。结论 LRIC能够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其作用机制与抑制MMP-9相关,可能与水通道蛋白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 缺血性脑卒中 脑水肿 水通道蛋白 MMP-9
下载PDF
全程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CORIC-MI研究的结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鹏 刘臣 +7 位作者 李健楠 周金英 陈润真 赵宵潇 王莹 赵汉军 宋莉 颜红兵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881-889,共9页
目的探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全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后(缺血间期及缺血后28 d)对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盲、随机、对照入组,从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急性前壁S... 目的探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全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后(缺血间期及缺血后28 d)对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盲、随机、对照入组,从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63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全程远隔缺血适应组,全程远隔缺血适应组患者从血管再灌注前(缺血间适应)、血管再灌注后即刻(缺血后适应)直至介入治疗术后第28天(延迟缺血后适应)通过袖带加压充放气的方式完成全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所有患者临床随访12个月。共有126例患者术后30 d时完成心脏磁共振成像。结果对照组的心肌肌钙蛋白I峰值高于全程远隔缺血适应组[30.672(14.472,57.111)ng/ml比22.771(7.908,40.027)ng/ml,P=0.008];而30d时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全程远隔缺血适应组[(56.3±7.7)%比(59.1±7.5)%,P=0.027]。全程远隔缺血适应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增加30 d时心脏磁共振成像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49.8±10.0)%比(48.4±10.2)%,P=0.419];两组延迟强化的体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2.9,17.3)%比10.8(5.8,19.8)%,P=0.585];两组随访12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比2.5%,P=0.096)。结论全程远隔缺血适应组并没有增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0 d时心脏磁共振成像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没有改善12个月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适应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不同剂量对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洁 曹闻亚 +2 位作者 唐军 吴川杰 常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6期1847-1851,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临床常用剂量的舒适度,以期为远隔缺血适应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06—08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或进修的80名健康成人为受试者。按入组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组1和组2各40... 目的比较两种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临床常用剂量的舒适度,以期为远隔缺血适应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06—08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或进修的80名健康成人为受试者。按入组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组1和组2各40名受试者。组1给予双上肢臂带加压200mmHg的压力,持续3min后再放松3min作为一个循环,每次3个循环。组2给予双上肢臂带加压200mmHg,持续5min后再放松5min作为一个循环,每次5个循环。同时观察2组受试者在远隔缺血适应全过程线性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异。结果 2组受试者年龄、性别、BMI、受试前血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周期中组2受试者舒适度明显低于组1受试者(P<0.05)。结论 RIC治疗剂量不同其主观舒适度不同,训练时长较短的受试者其舒适度较高,而较高的舒适度将有提高患者行RIC治疗依从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适应 舒适度 线性视觉模拟评分 心脑血管病 缺血/再灌注训练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实施方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洁 常红 吴川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1期107-110,共4页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是通过对远隔非重要器官进行短暂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从而保护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本文对远隔缺血适应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实施方案及安全性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开展该...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是通过对远隔非重要器官进行短暂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从而保护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本文对远隔缺血适应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实施方案及安全性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适应 脑卒中 脑保护 再灌注损伤 安全性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与烟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志军 李丹霞 +2 位作者 冯士军 张春阳 张晓璐 《中国医刊》 CAS 2021年第1期28-30,共3页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闭塞性动脉病,又名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过程十分复杂,遗传因素在烟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烟雾病主要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但由于病因不明,内科治疗尚无有效药物...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闭塞性动脉病,又名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过程十分复杂,遗传因素在烟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烟雾病主要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但由于病因不明,内科治疗尚无有效药物,临床上的治疗方式仍以外科手术为主。本文通过综合分析,阐述了远隔缺血适应与烟雾病的关系,并对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远隔缺血适应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脑卒中复发预防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心颖 丁文婷 +3 位作者 高倩 魏琰 崔永健 王晓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5934-5937,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预防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对其治疗前及12个月后统计两组...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预防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对其治疗前及12个月后统计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评分)、巴氏量表(B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算局部脑血流量丧失程度,化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从而对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脑灌注状态改变及生化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复发率较对照组复发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较对照组mRS显著降低及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经TCD检查两组大脑中动脉狭窄者狭窄程度及局部脑血流量丧失指数(rCBFLI)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但试验组rCBFL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VEGF均上升,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治疗可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提高脑缺氧耐受,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局部脑血流量丧失指数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循环血微小核糖核酸-208b水平及术后心功能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灿章 谢莲娜 +6 位作者 郎明非 曾凯东 蒋梦 王丽君 解泽宙 魏显敬 王凯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84-988,共5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患者循环血微小核糖核酸-208b(miR-208b)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01至2017-07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四科连续入院接受直接...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患者循环血微小核糖核酸-208b(miR-208b)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01至2017-07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四科连续入院接受直接PCI术的STEMI患者75例,每组患者根据不同梗死部位按入院顺序2:1比例分为肢体RIC组50例(前壁20例、非前壁30例)及对照组25例(前壁10例、非前壁15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和术后48 h血清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血清miR-208b的表达量。结果:(1)对照组患者循环血miR-208b表达量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升高(84.1±9.0 vs77.8±9.4;P=0.032)。(2)肢体RIC组循环血miR-208b表达量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降低(71.0±9.3 vs77.4±8.8;P=0.028)。(3)肢体RIC组术前循环血miR-208b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77.8±9.4 vs 77.4±8.8;P=0.874),术后即刻肢体RIC组低于对照组(71.0±9.3 vs 84.1±9.0;P=0.021)。(4)肢体RIC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低于对照组[(135.2±18.6)U/L vs(167.7±17.2)U/L;P=0.038]。肢体RIC组CK-MB曲线下面积(AUC)小于对照组[(3 060.7±17.1)U/L vs(3 635.9±15.1) U/L;P=0.047]。(5)住院期间肢体RI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57.8±7.8)%vs (51.9±7.9)%;P=0.003]。(6)肢体RIC组患者术后血清miR-208b的表达量与CK-MB AUC呈正相关(r=0.498,P<0.001)。结论:肢体RIC降低STEMI直接PCI术患者循环血miR-208b水平,并可以改善术后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miR-208b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蒋梦 谢莲娜 +4 位作者 曾凯东 刘灿章 王凯君 魏显敬 解泽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 通过观察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目的 通过观察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水平影响,探讨肢体RIC对PPCI的STEMI患者的可能心肌保护机制.方法 选取连续急诊入院行PPCI的STEMI患者132例,根据梗死部位及入院顺序按1:1随机分为肢体RIC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超声心动图检测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ELASA检测术前及术后即刻血清SDF-1α浓度.结果 肢体RIC组住院期间LVEF高于对照组[(54.05±9.91)%比(51.44±6.65)%,P=0.03].两组术前血清SDF-1α浓度无差异[(3927.19±822.19)pg/ml比(3791.42±705.63)pg/ml,P=0.32],术后血清SDF-1α浓度均较术前增加[RIC组(4295.05±828.58)pg/ml比(3927.19±822.19)pg/ml,P<0.001;对照组(3966.88±728.40)pg/ml比(3791.42±705.63)pg/ml,P<0.001].肢体RIC组术后血清SDF-1α浓度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9.37%比4.63%,P=0.02).结论 PPCI同时行肢体RIC能改善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LVEF和升高血清SDF-1α浓度,血清SDF-1α可能参与肢体RIC的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远隔缺血适应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及血清亚硝酸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曾凯东 谢莲娜 +5 位作者 刘灿章 蒋梦 王丽君 魏显敬 解泽宙 王凯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632-637,共6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及亚硝酸盐(Nitrit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7...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IC)对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及亚硝酸盐(Nitrit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7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2:1对照原则分为肢体RIC组50例和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1 h ST段回落率(STR)的差异,PCI术前及术后血清Nitrite水平的变化,分析肢体RIC组术后Nitrite与CTFC的相关性。结果肢体RIC组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18.12±6.4)帧比(26.04±8.55)帧,P<0.001],而STR≥70%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比64%,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肢体RIC组患者Nitrite水平术后显著大于术前[(16.22±4.96)μmol/L比(10.55±4.37)μmol/L,P<0.001],且术后Nitrit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22±4.96)μmol/L比(13.01±4.16)μmol/L,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肢体RIC组术后血清Nitrite水平与CTFC呈负相关(r=–0.447,P=0.001)。结论肢体RIC能改善成功行PCI的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增加外周血Nitrite水平参与肢体RIC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
下载PDF
重复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安波 李宁 +1 位作者 韩荣荣 任长虹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6-19,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肢体远隔缺血适应(LRIC)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单次LRIC组、多次LRIC组,后三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建立大脑低灌注损伤模型,... 目的探讨重复肢体远隔缺血适应(LRIC)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单次LRIC组、多次LRIC组,后三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建立大脑低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劲总动脉不予结扎。术后3天时,单次LRIC组进行1次LRIC,具体方法为采用纱布条绑扎双侧下肢完全阻断股动脉血流,绑扎10 min,松开10 min,每次3个循环;多次LRIC组每天进行LRIC 1次,连续6周。LRIC结束后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逃避潜伏期及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海马CA1区脑血流,电镜观察海马CA1区轴索及血管的超微结构。结果假手术组、多次LRIC组逃避潜伏期均短于模型组和单次LRIC组,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均长于模型组和单次LRIC组,组间比较P<0.05或<0.01。假手术组、模型组、单次LRIC组、多次LRIC组海马CA1区相对脑血流分别为100%、(61.3±11.7)%、(59.5±13.1)%、(80.2±14.6)%,假手术组、多次LRIC组均高于模型组和单次LRIC组(P均<0.05)。模型组海马CA1区血管内皮不光滑、基底膜增厚、周围明显水肿,轴索明显断裂、板层分离;多次LRIC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重复LRIC可改善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增加海马区血供、抑制海马区微血管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肢体远隔缺血适应 Morris水迷宫试验 大鼠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体液传递途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艾丽玛·艾尔肯 何立芸 王贵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3期77-81,共5页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严重影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严重影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减少IRI的新兴疗法,近年来针对RIC的心肌保护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及讨论,发现体液途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聚焦于体液途径在RIC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总结相关的研究进展,概述RIC可能的循环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远隔缺血适应 心肌保护 体液因子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忠盛 冯宇华 俞学斌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23期2571-2576,共6页
远隔缺血适应(RIC)是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技术,其通过对肢体等非重要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保护心脑等重要靶器官使其耐受持续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提高机体抵抗损伤和损伤修复的能力。RIC安全、... 远隔缺血适应(RIC)是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技术,其通过对肢体等非重要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保护心脑等重要靶器官使其耐受持续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提高机体抵抗损伤和损伤修复的能力。RIC安全、无创、操作简单,目前已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近年来,一系列RIC干预脑卒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安全有效,本文就RIC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适应 脑出血 血肿清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