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鹏 邹丽丽 张晓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S监测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观察组(采用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各43例。对比两组不同时刻[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时(T_(2))、拔管时(T_(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值;对比两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2、12 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力评分;对比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0)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时,两组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3)时BI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6、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对肌力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肩关节镜手术 肌力评分
下载PDF
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欣 段志祥 +1 位作者 邵甜 卢玉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8-56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喉罩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术中采用喉罩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置入喉罩时(t_(1))及拔除喉罩时(t_(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统计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术后6、12和24 h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和12 h的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统计麻醉恢复室中的并发症情况。结果t_(0)时,两组患者MAP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观察组患者MAP分别为(94.53±8.11)、(92.63±6.10)mmHg,心率分别为(119.35±10.18)、(120.41±9.55)次/min,均低于对照组[MAP:(113.71±8.45)、(116.55±8.66)mmHg;心率:(135.79±11.85)、(138.35±10.9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为(5.71±1.45)min,短于对照组[(10.93±2.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12、24 h 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 h,观察组NE、AngⅡ、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稍低于对照组(27.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能有效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抑制术后的应激反应,能够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瘤 血流动力学 神经阻滞 喉罩全身麻醉 应激反应
下载PDF
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情况对比
3
作者 周开亮 吴声忠 +2 位作者 林廉洋 黄志勇 郭圣峰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50-54,96,共6页
目的:分析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情况对比。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0~16岁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实验组44例... 目的:分析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情况对比。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0~16岁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实验组44例。对照组行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实验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检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平均心率、平均呼吸情况;记录患者复位前后腕关节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自身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复位成功率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位后,实验组MAP、平均心率、平均呼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桡偏度、掌曲度、旋前度、旋后度水平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12 h、24 h、48 h实验组VAS评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比较,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可降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疼痛情况,改善腕关节功能,提高复位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神经阻滞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 复位成功率 疼痛感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全海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水平、麻醉优良率、运动阻滞有效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孟氏骨折手术患儿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提高麻醉优良率和运动阻滞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需延长麻醉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超声引导下 肌间沟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麻醉中的应用
5
作者 赵嫄 张鑫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1期2174-217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本院接诊的68例上肢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本院接诊的68例上肢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阻滞情况、阻滞成功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深度、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阻滞后5 min、10 min、15 min的阻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的静息时、运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儿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明显,可提高阻滞成功率,缓解术后疼痛,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上肢骨折 连续神经阻滞 超声 肋锁入 喙突入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孙晓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应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刻[入室时(T0)、阻滞15 min(T1)、阻滞30 min(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0~T3时,两组MAP、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感觉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降低VA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手外伤 血流动力学指标 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胡海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55-0158,共4页
探究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1~2023.8收入的68例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罗哌卡因联合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麻... 探究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1~2023.8收入的68例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罗哌卡因联合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成效。结果 观察组在SBP、DBPT1低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首次疼痛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麻醉效果满意,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且起效时间短,阻滞时间长,减轻患者疼痛,应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罗哌卡因 超声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8
作者 林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25-0128,共4页
探究基于超声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的手外伤手术患者50例,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解剖定位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以超声引导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探究基于超声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的手外伤手术患者50例,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解剖定位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以超声引导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探究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分别(5.43±0.16)min、(10.27±1.22)min、(23.34±1.15)ml,优于对照组的(7.24±0.19)min、(8.24±1.13)min、(29.34±1.13)ml,P<0.05;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69.26±2.28)分、(69.27±2.41)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87.34±2.25)分,优于对照组(80.29±2.27)分,P<0.05。结论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基于超声引导,具有较高效果,可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以促进后期康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 神经阻滞麻醉 有效性
下载PDF
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9
作者 章惠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05-0008,共4页
探究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56例前臂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内均含有28例的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段选择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分别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进行麻醉... 探究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56例前臂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内均含有28例的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段选择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分别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进行麻醉。两组患者在麻醉完成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对比。结果 在麻醉有关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下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志伟 黄永华 梁国森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导ICB,AXB组采用超声引导AXB。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穿刺次数、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穿刺次数少于AXB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麻醉成功68例,麻醉成功率为97.14%,AXB组麻醉成功66例,麻醉成功率为94.29%,两组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穿刺异感、血管损伤、止血带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ICB与AXB在肘关节手术阻滞中均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安全,但ICB更为迅速,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锁骨下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阻滞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涛 周颖 黎炎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穿刺操作时间、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比较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比较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患肢肌力、浅感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与运动阻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肌力异常、浅感觉异常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可缩短穿刺操作时间,增强阻滞效果,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肌间沟入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下载PDF
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广海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31期42-44,49,共4页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0.3%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质量分数0.2%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儿麻醉效果,围术期心率(heart rate,HR)、经皮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_(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HR、SpO_(2)、MAP在麻醉前至术后1 h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麻醉前、手术开始、麻醉开始后10 min、麻醉开始后30 min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60 min、术后1 h,研究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pO_(2)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2 h、6 h、8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质量分数为0.2%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安全有效,更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经皮血氧饱和度
下载PDF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的多因素分析
13
作者 王琳 陈雪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32-35,共4页
探讨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时候麻醉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06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借助麻醉效果评定表进行分析,并对该种情况发生的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该9... 探讨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时候麻醉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06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借助麻醉效果评定表进行分析,并对该种情况发生的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该99例该种类型手术麻醉中,有11例病人效果不佳,88例患者效果良好,分别占比11.10%和88.89% ;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医生的资质,患者的焦虑水平,以及在麻醉开始的时候是否摆放标准体位都是影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而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麻醉医生资质对麻醉效果无显著影响(P>0.05),患者的年龄、患者的焦虑水平、患者麻醉中是否摆放标准体位是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影响因素。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病人的安抚工作,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与理论水平,工作中应做到严谨细致,按照操作规章摆放体位,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手术开始后可以适当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使患者更舒适,使手术顺利进行,尽量达到患者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神经阻滞 效果不佳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军 朱英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14年第22期36-37,共2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0.25%罗哌卡因组(Ⅰ组)、0.2%罗哌卡因组(Ⅱ组)和0.2%罗哌...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0.25%罗哌卡因组(Ⅰ组)、0.2%罗哌卡因组(Ⅱ组)和0.2%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组(Ⅲ组)。记录术后0.5、4、8、24 h镇痛评分,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术后48 h患者夜间睡眠质量,记录神经阻滞过程中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等的发生情况,记录局麻药中毒、严重的恶心呕吐(持续1 d以上)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Ⅰ组镇痛效率降低(P<0.05),三组不同时段疼痛对患者夜间睡眠影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均未见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的发生;术后随访未见局麻药中毒症状、严重的恶心呕吐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连续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发症少。而外周神经连续阻滞镇痛,罗哌卡因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 连续 局麻药 镇痛
下载PDF
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荣苍 张智勇 《西部医学》 2009年第5期760-761,共2页
目的观察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5~12岁的手外科患儿60例,ASAI或Ⅱ级,无全身性疾病,随机分为2组,A组31例,术后每间隔2.5~3.0h自腋路臂丛静脉留置针注入镇痛液(0.2%罗派卡因1mg/kg+芬太... 目的观察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5~12岁的手外科患儿60例,ASAI或Ⅱ级,无全身性疾病,随机分为2组,A组31例,术后每间隔2.5~3.0h自腋路臂丛静脉留置针注入镇痛液(0.2%罗派卡因1mg/kg+芬太尼0.025mg);B组29例,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芬太尼0.4mg+曲马多100mg/kg+高乌甲素8mg+氟派利多5mg+生理盐水90ml)。术后2、4、8、12、16、20、24、36、48h连续监测术区末梢皮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法)、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末梢血运好于B组(P〈0.05),B组并发症多于A组(P〈0.05),且A组价廉。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操作简单,安全高效,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小儿 手外科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
16
作者 钟永灿 郭志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32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急诊拟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急诊拟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对照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止血带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带反应发生率、需要辅助静脉麻醉药物占比低于对照组,止血带反应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肌皮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好,可减少止血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肌间沟 肌皮神经 肋间神经 断指再植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峥 李有武 +1 位作者 戴转云 詹育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注入局麻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连续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超声
下载PDF
可视化平台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姚波 徐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12-15,共4页
评估可视化平台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住培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2年6月于我院麻醉科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80例。学员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可视化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盲探解剖结构教学,可视化组接受床旁超... 评估可视化平台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住培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2年6月于我院麻醉科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80例。学员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可视化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盲探解剖结构教学,可视化组接受床旁超声引导可视化平台教学,对比教学效果。结果 可视化组的腋路臂丛操作要点掌握度评分、臂丛分布结构图谱知识掌握度评分相对更高,(P<0.05)。可视化组的满意度更高,(P<0.05)。可视化组的技能指导能力评分、提高学生主动性评分、个人素质评分、教学准备能力评分、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评分更高,(P<0.05)。可视化组的教学易懂评分、教学方式新颖评分、并发症预防评分、提高信心评分、整体技能综合测定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可视化平台辅助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临床教学 可视化平台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泵连续镇痛在手外伤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李志江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4期72-7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镇痛泵连续镇痛在手外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会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手外伤手术患者22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术中皆在...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镇痛泵连续镇痛在手外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会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手外伤手术患者22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术中皆在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接上镇痛泵连续镇痛,对照组常规镇痛。比较两组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麻醉时间、神经阻滞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4 h、8 h、12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良好,连续镇痛下的疼痛缓解与镇静效果均更好,同时也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手外伤 连续镇痛
下载PDF
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学刚 吕有文 +1 位作者 张宏宇 刘宏宇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6期2393-2395,共3页
目的 总结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麻醉科拟行手术的80例患儿,年龄5~10岁,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5... 目的 总结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手外科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麻醉科拟行手术的80例患儿,年龄5~10岁,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患儿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采用0.2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连续自控臂丛镇痛.在术后不同时相点对患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后疼痛程度、按压自动镇痛泵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分别在术后1h、2h、4h、8h、12h、20 h、24 h、36h及48 h共9个时相点进行访视,其中,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第2h、4h、8h、12h、20h、24h、36h及48 h疼痛VAS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按压自动镇痛泵次数少于较对照组,术后恢复较好,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术中应用较好,具有镇痛效果明显、术后不良反应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神经阻滞 小儿手外科 镇痛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