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毛细血管的改变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关系
1
作者 郭晖 李云鸿 +2 位作者 高鹏 赵巍 沈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1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e,LSCM)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大脑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及周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 目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1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e,LSCM)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大脑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及周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的关系。方法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n:84)、生理盐水组(B组,n=84)和正常对照组(C组,n=12)。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二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1、3、5、7、9、11、13天取大脑,每组每时相取12个大脑。6个大脑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番茄凝集素进行大脑血管灌注染色后获取,其余6个进行周细胞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染色和HE染色。用LSCM测量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并观察周细胞形态变化。HE染色用来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C组用以上同样方法观察。结果A组二次注血后3~11天脑组织出现局部缺血梗死的病理形态:组织结构紊乱、间质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B、C组大鼠大脑毛细血管内径正常,A组二次注血后第1天毛细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第3天开始出现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第5天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变小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7天,后逐渐缓解,第13天基本恢复正常。A组与B、C组相比,周细胞出现胞体聚缩的形态改变(P〈0.05)。结论SAH后大脑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周细胞形态异常可能与DIND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 毛细血管 周细胞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晖 高鹏 +4 位作者 邹有瑞 蒋树财 赵巍 孙涛 沈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表达变化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之间的关系。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42只)、生理盐水组(B组,42只)和健康对照组(c组...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表达变化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之间的关系。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42只)、生理盐水组(B组,42只)和健康对照组(c组,6)。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二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1、3、5、7、9、11、13d取大脑,每组每时相取6个大脑,行脑组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检测RGS5蛋白,原位杂交法检测RGS5mRNA。C组用以上同样方法观察检测。结果A组二次注血后3~11d脑组织出现局部缺血梗死的病理形态,组织结构紊乱,间质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与B、c组相比,A组3~11dRGS5蛋白及RGS5mRNA表达均增多(P〈0.05),第5天增多最明显(P〈0.05)。结论SAH后RGS5高表达与DIND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