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污染土壤富集前后细菌群落组成和共现网络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余天飞 柳晓东 +5 位作者 艾加敏 王佳敏 郭一丹 刘鑫慧 姜影影 邓振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858-3866,共9页
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在富集过程中的演替规律,试验采用平板划线法、菌落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富集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核心菌属组成,并对富集后体系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筛选石油降解菌.研究表明富集体系... 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在富集过程中的演替规律,试验采用平板划线法、菌落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富集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核心菌属组成,并对富集后体系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筛选石油降解菌.研究表明富集体系中可培养微生物隶属于34个属53个种,其中3个为潜在新种微生物,Dietzia maris OS33和Rhodococcus qingshengii OS62-1具有降解石油的能力.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富集前后丰度较高的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富集后两菌门的丰度可达到97.98%,占据绝对优势;丰度较高菌属由Pseudomonas、Rhodococcus、Bacillus和Xanthomonas转变为Dietzia、Unspecified_Idiomarianceae和Halomonas,标志微生物转变为与石油降解有关的Dietzia.细菌群落共现网络在富集后,网络结构进一步简化且更加稳定,核心微生物转变为与石油降解有关的Pseudomonas、Lysinibacillus、Pseudochrobactrum、Agrobacterium、Lactobacillus,且非石油降解菌P.songnenensis P35可协同石油降解菌D.maris OS33降解石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富集培养 共现网络 迪茨氏菌 土壤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菌Dietzia的分布及应用前景
2
作者 李德峰 柳泽深 《应用技术学报》 2021年第4期330-338,共9页
石油的泄露和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迪茨氏菌(Dietzia)具有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它能降解正构烷烃(C_(6)~C_(44))、姥鲛烷、植烷、多环芳烃等多种石油组分,是一种可用于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潜在菌种。近期关于Dietzia菌与不同... 石油的泄露和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迪茨氏菌(Dietzia)具有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它能降解正构烷烃(C_(6)~C_(44))、姥鲛烷、植烷、多环芳烃等多种石油组分,是一种可用于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潜在菌种。近期关于Dietzia菌与不同物种微生物互作、菌群构建和示范应用的研究结果,为该菌的实际应用以及现场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对Dietzia菌的系统分类与生理特性,分离来源和分布,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原油 降解 迪茨氏菌
下载PDF
细菌Dietzia sp.DQ12-45-1b代谢十六烷产物分析和检测方法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兴彪 汤岳琴 +1 位作者 吴钢 吴晓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9-522,共4页
为研究菌株Dietzia sp.DQ12-45-1b降解十六烷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优化了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分析了该菌株代谢十六烷不同时间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情况.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法从培养液中回收代谢产物的效率最高,... 为研究菌株Dietzia sp.DQ12-45-1b降解十六烷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优化了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分析了该菌株代谢十六烷不同时间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情况.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法从培养液中回收代谢产物的效率最高,正己烷:氨水:异丙醇(2:1:4,V:V:V)的展层体系可均匀分开十六烷降解培养液萃取物.菌株DQ12-45-1b能够以十六烷为底物产生糖脂类表面活性物质,产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十六烷乳化层与培养液水相中表面活性物质含量比为4.16:1,经检测发现,水相萃取物中含有一种表面活性物质,而乳化层萃取物中含有两种表面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 生物降解 表面活性物质 迪茨氏菌 TLC检测
原文传递
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及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柳晓东 余天飞 +4 位作者 艾加敏 李静 张宝宝 姜影影 邓振山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68,共8页
为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离筛选石油降解菌,从陕北宝塔、吴起、靖边和延长4个县区采集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测量土壤中石油、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pH;采用... 为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离筛选石油降解菌,从陕北宝塔、吴起、靖边和延长4个县区采集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测量土壤中石油、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pH;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并对所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菌进行16S rDNA鉴定。陕北4个县区石油污染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0.57,6.63,4.34,8.91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21倍。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要菌门,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为丰度最高菌属。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分离得到8株石油降解菌,其中菌株OS33和菌株OS62-1在5 d内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80.51%和81.60%,经鉴定OS33为迪茨氏菌(Dietzia sp.),OS62-1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石油污染发生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筛选的8株石油降解菌中OS62-1石油降解率最高,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菌种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土壤 降解 红球 迪茨氏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