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氏迪茨菌株中VapA/VapB基因质粒子的表达及临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1
作者 周翔 梁剑平 +3 位作者 冉茂胜 陆锡宏 李雪虎 王曙阳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海氏迪茨菌株中VapA/VapB基因质粒子的表达及临床药物敏感性。方法利用16SrRNA技术,采用马红球菌株ATCC133701p+为应变标准,评价海氏迪茨菌株分子性状,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海氏迪茨菌株与马红球菌株的相似度为80%,对... 目的探讨海氏迪茨菌株中VapA/VapB基因质粒子的表达及临床药物敏感性。方法利用16SrRNA技术,采用马红球菌株ATCC133701p+为应变标准,评价海氏迪茨菌株分子性状,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海氏迪茨菌株与马红球菌株的相似度为80%,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氯霉素、头孢三嗪的耐药率为0,对复方磺胺甲嗯唑、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100%,红霉素耐药率为7.3%,头孢他定耐药率为11.5%,阿米卡星耐药率为23.7%,头孢噻吩耐药率为32.7%,头孢唑啉、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为65.5%~91.8%。结论海氏迪茨菌株与马红球菌株的相似性为80%,是马、猪、牛等动物的致病菌,也是人类罕见的致病菌,能够引起呼吸道、尿道感染和败血症等。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可延缓该菌耐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迪茨菌 VapA/VapB基因质粒子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富集前后细菌群落组成和共现网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余天飞 柳晓东 +5 位作者 艾加敏 王佳敏 郭一丹 刘鑫慧 姜影影 邓振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858-3866,共9页
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在富集过程中的演替规律,试验采用平板划线法、菌落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富集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核心菌属组成,并对富集后体系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筛选石油降解菌.研究表明富集体系... 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在富集过程中的演替规律,试验采用平板划线法、菌落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富集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核心菌属组成,并对富集后体系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筛选石油降解菌.研究表明富集体系中可培养微生物隶属于34个属53个种,其中3个为潜在新种微生物,Dietzia maris OS33和Rhodococcus qingshengii OS62-1具有降解石油的能力.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富集前后丰度较高的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富集后两菌门的丰度可达到97.98%,占据绝对优势;丰度较高菌属由Pseudomonas、Rhodococcus、Bacillus和Xanthomonas转变为Dietzia、Unspecified_Idiomarianceae和Halomonas,标志微生物转变为与石油降解有关的Dietzia.细菌群落共现网络在富集后,网络结构进一步简化且更加稳定,核心微生物转变为与石油降解有关的Pseudomonas、Lysinibacillus、Pseudochrobactrum、Agrobacterium、Lactobacillus,且非石油降解菌P.songnenensis P35可协同石油降解菌D.maris OS33降解石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富集培养 共现网络 迪茨 土壤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菌Dietzia的分布及应用前景
3
作者 李德峰 柳泽深 《应用技术学报》 2021年第4期330-338,共9页
石油的泄露和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迪茨氏菌(Dietzia)具有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它能降解正构烷烃(C_(6)~C_(44))、姥鲛烷、植烷、多环芳烃等多种石油组分,是一种可用于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潜在菌种。近期关于Dietzia菌与不同... 石油的泄露和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迪茨氏菌(Dietzia)具有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它能降解正构烷烃(C_(6)~C_(44))、姥鲛烷、植烷、多环芳烃等多种石油组分,是一种可用于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潜在菌种。近期关于Dietzia菌与不同物种微生物互作、菌群构建和示范应用的研究结果,为该菌的实际应用以及现场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对Dietzia菌的系统分类与生理特性,分离来源和分布,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原油 降解 迪茨
下载PDF
Dietzia sp.S-JS-1利用煎炸废油生产生物破乳剂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杨娜 黄翔峰 +1 位作者 刘佳 陆丽君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2-17,共6页
以前期研究中筛选得到的破乳剂产生菌Dietzia sp.S-JS-1为研究对象,采用煎炸废油为培养碳源,考察菌株的生物量和表面张力,研究处理方式、温度、乳状液pH对破乳剂在两种模型乳状液W/O型(water in oil)和O/W型(oilin water)中破乳性能的影... 以前期研究中筛选得到的破乳剂产生菌Dietzia sp.S-JS-1为研究对象,采用煎炸废油为培养碳源,考察菌株的生物量和表面张力,研究处理方式、温度、乳状液pH对破乳剂在两种模型乳状液W/O型(water in oil)和O/W型(oilin water)中破乳性能的影响,并初步分析生物破乳剂成分。结果表明:菌株最大生物量为2.6 g/L,其产生的破乳剂能够将纯水表面张力从72.0 mN/m降低到32.5 mN/m。冻融对破乳剂效果的影响小于高温灭菌;破乳剂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破乳效果明显好于烘干处理;破乳剂在35℃~75℃时具有较好的破乳效果,脱水率均在75%以上;破乳剂在W/O型乳状液中的效果随着pH变大而逐渐增加,pH=10时的脱水率高达99.8%,而在O/W型乳状液中,pH=7时的脱水率最高,为90%左右。薄层色谱结果表明S-JS-1利用煎炸油生产的生物破乳剂可能含有5种脂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茨菌 煎炸废油 生物破乳剂 破乳
下载PDF
一株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碱性Dietzia菌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露 李淑芹 薛燕芬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73-1579,共7页
【目的】筛选降解性能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所产表面活性剂物质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方法】利用液体石蜡为底物筛选降解性能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 r... 【目的】筛选降解性能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所产表面活性剂物质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方法】利用液体石蜡为底物筛选降解性能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实验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排油圈活性、表面张力值、薄层层析等方法确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分析碳、氮源和温度、pH、盐浓度各因素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结果】从大连新港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嗜碱菌株3372,经分类鉴定表明其是Dietzia cercidiphylli的新菌株。嗜碱菌3372发酵液粗提物的排油直径为6.1 cm,表面张力可从67.62 mN/m降到32.95 mN/m,经薄层层析分析,初步鉴定为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综合各因素对发酵液表面活性的影响,菌株3372在pH为9.0、适盐浓度为3%的培养基中,经30°C培养可将发酵液表面张力值降到最低。【结论】嗜碱菌3372是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新成员,其在高盐碱条件下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在工业应用上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脂肽 嗜碱 迪茨菌
原文传递
细菌Dietzia sp.DQ12-45-1b代谢十六烷产物分析和检测方法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兴彪 汤岳琴 +1 位作者 吴钢 吴晓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9-522,共4页
为研究菌株Dietzia sp.DQ12-45-1b降解十六烷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优化了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分析了该菌株代谢十六烷不同时间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情况.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法从培养液中回收代谢产物的效率最高,... 为研究菌株Dietzia sp.DQ12-45-1b降解十六烷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优化了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分析了该菌株代谢十六烷不同时间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情况.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法从培养液中回收代谢产物的效率最高,正己烷:氨水:异丙醇(2:1:4,V:V:V)的展层体系可均匀分开十六烷降解培养液萃取物.菌株DQ12-45-1b能够以十六烷为底物产生糖脂类表面活性物质,产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十六烷乳化层与培养液水相中表面活性物质含量比为4.16:1,经检测发现,水相萃取物中含有一种表面活性物质,而乳化层萃取物中含有两种表面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 生物降解 表面活性物质 迪茨 TLC检测
原文传递
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及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柳晓东 余天飞 +4 位作者 艾加敏 李静 张宝宝 姜影影 邓振山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68,共8页
为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离筛选石油降解菌,从陕北宝塔、吴起、靖边和延长4个县区采集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测量土壤中石油、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pH;采用... 为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离筛选石油降解菌,从陕北宝塔、吴起、靖边和延长4个县区采集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测量土壤中石油、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pH;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并对所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菌进行16S rDNA鉴定。陕北4个县区石油污染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0.57,6.63,4.34,8.91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21倍。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要菌门,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为丰度最高菌属。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分离得到8株石油降解菌,其中菌株OS33和菌株OS62-1在5 d内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80.51%和81.60%,经鉴定OS33为迪茨氏菌(Dietzia sp.),OS62-1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石油污染发生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筛选的8株石油降解菌中OS62-1石油降解率最高,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菌种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土壤 降解 红球 迪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