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迪那2凝析气田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海 赵孟军 +5 位作者 卓勤功 徐祖新 白东来 周延钊 张冰 王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8,共9页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地区的油气充注史,并结合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及圈闭形成史对其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所测试储层样品的QGF指数都大于4,QGF-E强度在5 057 m以内都大于20 pc,...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地区的油气充注史,并结合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及圈闭形成史对其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所测试储层样品的QGF指数都大于4,QGF-E强度在5 057 m以内都大于20 pc,结合岩心分析结果确定其现今残余油水界面位于5 057 m左右。结合包裹体岩相学、测温数据及自生伊利石K-Ar测年数据表明,储层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早期(23.53 Ma)充注的重质油由于缺乏有效盖层而散失,且此时地层埋藏较浅,地温低,石英矿物还未进入成岩胶结阶段,因此,无法记录该期油的充注。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圈闭大量形成,康村晚期(10~7 Ma)烃源岩生成的轻质油聚集其中,该期油充注时间较长,包裹体以蓝绿和蓝色为主。第三期(2.5 Ma)天然气充注强度较大,改造了早期油藏,形成了迪那2凝析气藏的现今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过程 定量颗粒荧光 流体包裹体 迪那2凝析气田 库车坳陷 盆地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