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6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君玉 康德智 +4 位作者 廖建春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0-622,626,共4页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s囊、Dorelle’s管、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41±2.49)mm(31.18~45.14mm),(48.65±2.94)mm(44.78~56.78mm),(27.32±2.55)mm(23.76~33.00mm),(31.16±3.20)mm(22.38~36.90mm),(43.71±2.54)mm(39.64~49.46mm),(48.10±2.90)mm(42.20~54.56mm)。内窥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和脑干腹侧前方,清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 锁孔 桥小脑角 内窥镜
下载PDF
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洁 朱伟栋 +3 位作者 柴永川 贾欢 汪照炎 吴皓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9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11-01-01~2016-01-01收治的42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均采用迷路后入路暴露手术区域,术中应用显微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结果... 目的探讨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11-01-01~2016-01-01收治的42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均采用迷路后入路暴露手术区域,术中应用显微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病例均完全切除,术后可测听力保留率(AAO-HNS听力评级A、B、C级)为66.7%(6/9),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I-II级),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颅脑并发症,随访中未见复发。颅神经疾病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均保留可测听力,面神经功能良好,术后无后组颅神经等非责任神经并发症。结论迷路后入路创伤较小,听觉及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在内镜辅助下特别适合功能性颅神经手术及位于内耳道口且直径<15 mm的桥小脑角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脑桥角 神经瘤 迷路后入路 显微镜- 内镜双镜联合技术
下载PDF
内镜在迷路后进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晓华 杨洁 +4 位作者 朱伟栋 柴永川 贾欢 汪照炎 吴皓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在迷路后进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侧颅底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19例,女13例,年龄35-69岁,其中颅神经疾病27例(梅尼埃病20例,面肌痉挛5例,三叉神经痛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3例... 目的探讨内镜在迷路后进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侧颅底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19例,女13例,年龄35-69岁,其中颅神经疾病27例(梅尼埃病20例,面肌痉挛5例,三叉神经痛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3例,听神经瘤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迷路后进路完成,术后均随访1~5年,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7例颅神经病变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其中20例梅尼埃患者行前庭神经切断术,术后眩晕控制率100%;5例面肌痉挛患者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面部痉挛症状完全缓解;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症状消失。以上27例颅神经病变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所有病例听力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下降,无并发症,随访1-5年,无复发。3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胆脂瘤均彻底切除,术后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麻痹或其他颅脑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听力丧失,2例保存实用听力,随访1-5年,胆脂瘤无复发。2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均全切除,术后均保存实用听力,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麻痹或其他颅脑并发症,随访1-5年,肿瘤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的迷路后进路,在功能性颅神经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清晰显露责任血管和V^XI颅神经,手术效果好;在桥小脑角胆脂瘤及听神经瘤手术中,内镜可以多角度无死角地观察,并做到微创全切除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迷路后进路 桥小脑角区域疾病
下载PDF
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设计与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臣义 兰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58-260,共3页
目的探讨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采用8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耳后做一长度约7 cm的“C”形头皮切口,上至耳郭上缘,下至耳屏间切迹水平,耳后距耳郭1 cm。磨除部分乳突后联合颞部开颅,形成... 目的探讨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采用8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耳后做一长度约7 cm的“C”形头皮切口,上至耳郭上缘,下至耳屏间切迹水平,耳后距耳郭1 cm。磨除部分乳突后联合颞部开颅,形成一3.5cm×3cm大小的骨窗,暴露并剪开乙状窦前和颞部硬脑膜,牵开颞叶和小脑半球,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桥小脑角区、脑桥前区、脑桥侧方、小脑幕上区的结构。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在不磨除迷路的情况下进行岩斜区脑膜瘤、中小型听神经瘤、脑桥腹外侧肿瘤、基底动脉瘤等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迷路后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志强 徐达传 +1 位作者 田广永 何永垣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 锁孔入路 神经内镜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脑桥角及内耳门区手术的实验解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少植 夏寅 +3 位作者 周兵 王政伟 贺飞 韩德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37-439,共3页
目的测量比较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的距离;迷路后间隙与乙状窦距外耳道后壁距离的相关性,为经迷路后入路内镜下小脑脑桥角区及内耳道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30侧),性别不限,... 目的测量比较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的距离;迷路后间隙与乙状窦距外耳道后壁距离的相关性,为经迷路后入路内镜下小脑脑桥角区及内耳道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30侧),性别不限,乳突轮廓化,迷路骨骼化,乙状窦全程解剖。①测量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的距离;②测量乙状窦前缘至后半规管弧顶及其到骨性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经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①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6.74±1.26)mm和(32.46±2.24)mm;②乙状窦前缘与骨性外耳道后壁及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15.65±1.26)mm和(10.83±0.85)mm,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672,P<0.01)。结论①迷路后入路小脑脑桥角手术较乙状窦后入路的路径更短且直接;②通过测量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可用于评估迷路后间隙的大小,从而对小脑脑桥角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脑桥角 尸体解剖 内窥镜检查 迷路后入路
下载PDF
部分迷路切除的迷路后入路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团 陈瑛 +2 位作者 董频 荣宝刚 张寒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入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20个成人湿尸头行显微解剖,按部分迷路切除方式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观察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测量有关数据。结果砧骨窝-耳道后上嵴5.07mm,后半规... 目的探讨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入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20个成人湿尸头行显微解剖,按部分迷路切除方式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观察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测量有关数据。结果砧骨窝-耳道后上嵴5.07mm,后半规管-乙状窦前缘9.53±3.04 mm,面神经垂直段-乙状窦8.37±2.90 mm,总脚-岩上窦5.15±1.37 mm,乙状窦宽度10.57±1.78 mm,面神经-颈静脉球外侧壁5.57±3.37 mm。选择性切除上半规管或/和后半规管的迷路部分切除术入路能显露桥小脑角、岩尖和部分内听道,可保留面神经和蜗神经功能,脑组织牵拉轻。结论建立在迷路后入路基础上的部分迷路切除术扩大了暴露范围,兼具迷路入路的一些优点,可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应用于桥小脑角、内听道或某些岩尖部占位病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切除 迷路后入路 应用解剖 研究 半规管
下载PDF
迷路后桥脑小脑三角区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杭军 王光辉 +3 位作者 杜云翔 王益龙 李前文 高莉莉 《解剖与临床》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评价内镜在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10侧成人尸头进行大体解剖,熟悉桥脑小脑三角区诸结构解剖关系;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将镜下结构按解剖位置分为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三个区域... 目的:评价内镜在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10侧成人尸头进行大体解剖,熟悉桥脑小脑三角区诸结构解剖关系;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将镜下结构按解剖位置分为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三个区域,重点观察各区域各组颅神经之间、神经和血管之间关系;在15例标本上,于颞骨岩部后骨板平面测量内耳门外缘距后半规管外缘、颞骨表面距离,内耳门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结果:10例标本通过内压小脑均能成功导入内镜进行模拟手术;内耳门及第7、8颅神经可作为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m,距后半规管后缘距离为(13.24±2.55)mm,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为(6.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完全可行,较显微镜手术而言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但需熟悉和掌握有关解剖知识以及内镜操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后径路 内镜 颅神经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君玉 党瑞山 +3 位作者 廖建春 胡国汉 刘环海 卢亦成 《解剖与临床》 2008年第3期151-153,156,共4页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共30侧。在外耳道后上棘、乳突上嵴、乳突尖之间磨除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颅中窝硬膜、乙状窦前方的...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共30侧。在外耳道后上棘、乳突上嵴、乳突尖之间磨除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颅中窝硬膜、乙状窦前方的颅后窝硬膜。磨出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的骨质可分为三层:表面骨皮质,乳突蜂房骨质,覆盖深部结构的坚硬骨质。外耳道后上棘至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为(17.88±1.27)mm;面神经垂直段在外半规管下方、后半规管的前方走向二腹肌嵴前缘的内侧,其长度为(7.58~14.02)mm;外耳道后上棘.乙状窦最短距离为(13.84±2.74)mm。结论:此区域骨质分层明显的解剖学特点及测量的数据可以指导手术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结构,为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锁孔入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后入路 面神经 后骨半规管 锁孔
下载PDF
扩大迷路后入路切除脑干腹外侧区巨大肿瘤
10
作者 唐振刚 戢翰升 +5 位作者 徐峰 余建军 刘建明 王治瑜 赵斌杰 代荣晓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 探讨经扩大迷路后入路切除脑干腹外侧巨大肿瘤的显微手术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经扩大迷路后入路显微切除脑干腹外侧区巨大肿瘤 10例 ,复习文献 ,总结经验。结果  10例脑干腹外侧巨大肿瘤 4例全切 ,4例近全切除 ,2例部... 目的 探讨经扩大迷路后入路切除脑干腹外侧巨大肿瘤的显微手术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经扩大迷路后入路显微切除脑干腹外侧区巨大肿瘤 10例 ,复习文献 ,总结经验。结果  10例脑干腹外侧巨大肿瘤 4例全切 ,4例近全切除 ,2例部分切除 ,无手术死亡。 5例术后神经症状好转 ,2例术后症状同前 ,3例术后症状加重。结论 迷路后入路采用不同联合方式 ,对脑干腹外侧除颅颈交界区外的巨大肿瘤可以良好显露 ,术野开阔 ,路径短 ,脑牵拉轻 ,可多视角操作 ,影响术后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可能为血管因素和肿瘤对脑干的压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迷路后入路切除 脑干腹外侧区巨大肿瘤 手术入路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桥脑角区解剖学研究
11
作者 陈斌 许耀东 +4 位作者 张志钢 郑亿庆 陈穗俊 郭晓娟 付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桥脑角区解剖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内镜下迷路后入路手术,观察内听道与桥脑小脑角区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以外半规管水平上的后半规管后缘为标志点:...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桥脑角区解剖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内镜下迷路后入路手术,观察内听道与桥脑小脑角区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以外半规管水平上的后半规管后缘为标志点:后半规管后缘距内耳门后缘(15.89±1.61)mm,距三叉神经下缘(27.43±3.25)mm,距舌咽神经上缘(19.39±2.57)mm;后半规管后缘-内耳门后缘连线与后半规管后缘-舌咽神经上缘连线的夹角为16.78°±2.06°,后半规管后缘-内耳门后缘连线与后半规管后缘-三叉神经下缘连线的夹角为16.25°±2.88°。结论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桥脑角区手术具有损伤小,暴露清晰,多角度观察等优点,对于显微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迷路后入路 内镜 小脑桥脑角
下载PDF
乙状窦距外耳道的距离与迷路后间隙的关系的相关性探讨
12
作者 王少植 夏寅 +3 位作者 周兵 王政委 贺飞 韩德民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9期655-656,共2页
目的测量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及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的距离,为经迷路后间隙进行的内镜辅助下的桥小脑角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30侧,性别不限),乳突轮廓化,迷路骨骼化,乙状窦全... 目的测量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及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的距离,为经迷路后间隙进行的内镜辅助下的桥小脑角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30侧,性别不限),乳突轮廓化,迷路骨骼化,乙状窦全程解剖。测量乙状窦前缘至后半规管弧顶之间及其到骨性外耳道后壁之间最短距离。经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的平均值15.65±1.26 mm,乙状窦前缘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距离的平均值10.83±0.85 mm,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672,P<0.01)。结论通过测量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可用于评估迷路后间隙的大小,从而对桥小脑角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桥脑角 迷路后间隙 尸体解剖 内窥镜
下载PDF
经迷路后扩展入路切除听神经瘤
13
作者 杨朋范 王如(毛小)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291-293,共3页
1 概述。目前,听神经瘤和其它桥小脑角肿瘤手术切除主要有3种基本入路。
关键词 听神经瘤 迷路后扩展入路 脑脊液精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经迷路后行舌咽神经根切断术1例
14
作者 白国荣 任正心 涂江义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舌咽神经痛 迷路后 舌咽神经根切断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的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翔 夏勤学 +2 位作者 蔡润 周勇 朱炎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3-305,308,共4页
目的 对到达小脑桥脑角区及岩斜区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 ,即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进行评价。方法用正常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按照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途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解剖学研究 ,借助内窥镜技术对操作过程各层次中的组织解剖... 目的 对到达小脑桥脑角区及岩斜区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 ,即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进行评价。方法用正常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按照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途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解剖学研究 ,借助内窥镜技术对操作过程各层次中的组织解剖结构进行细微观察 ,并与枕下入路及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内耳孔的最近距离为 (19 18± 0 6 5 )mm ,小脑被牵离岩骨面的最大距离为 (13 96±1 0 4 )mm ,操作角度为 (11 4 1± 0 6 2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37 74± 1 11)mm、 (2 5 91±0 95 )mm、 (16 72± 0 75 )°,常规枕下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49 95± 2 5 3)mm、 (34 94± 0 5 9)mm、 (2 3 0 9±0 5 7)°。与后 2种手术入路相比 ,前者操作距离明显缩短 (P <0 0 5 ) ,小脑被牵离的程度明显减小 (P <0 0 5 ) ,术者对小脑桥脑角区的血管、神经及脑干前外侧面的结构能直接清晰观察 ,静脉窦损伤可能性小。结论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与传统入路比较具有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桥脑角区 手术入路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 解剖学
下载PDF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 ,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 .5 3± 2 .64 )mm ,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 (13 .89± 2 .3 4)mm ,至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2± 2 .0 9)mm ;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 13 .89mm ,下底为 10 .62mm ,高为 9.5 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0 )mm ,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mm ,上下膝长度为 (2 4.78± 4.2 1)mm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 .5 9± 3 .0 3 )mm ,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 (4 .0 7± 1.2 6)mm和 (5 .5 8± 1.49)mm ,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 ,这样的角度最便于观察和操作 ,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 (63 .87± 9.3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内镜 脑桥小脑三角区 半规管 乙状窦 手术 解剖
下载PDF
经迷路后入路岩骨磨除范围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树立 漆松涛 +4 位作者 彭林 冯文峰 张嘉林 邱炳辉 戴学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环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 目的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环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最前点。结果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规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规管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线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 8 .67mm、.15. 64mm、 3 .47mm、22 .07mm、 12. 42mm、 25. 37mm。结论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 .5mm或乙状窦前缘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岩部 解剖学 组织学 颅骨切开术 迷路入路 岩骨磨除
下载PDF
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蓉 张惠荣 《全科护理》 2015年第18期1741-1743,共3页
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是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梅尼埃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文通过5例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病人的资料统计、手术经过了解及结果分析,总结出梅尼埃病围术期并发症的护理、术后观察内容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梅尼埃病 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 护理
下载PDF
乙状窦对迷路后径路内镜下处理岩斜坡区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4 位作者 丁学华 孙爱华 王海青 林顺涨 郎军添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 :了解乙状窦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乙状窦宽度和高度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 ,乙状窦内侧距内淋巴囊、共... 目的 :了解乙状窦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乙状窦宽度和高度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 ,乙状窦内侧距内淋巴囊、共脚及内淋巴管的距离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 0 ) m m;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 m m,上下膝长度为 (2 4 .78± 4 .2 1) 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5 9± 3.0 3) m m;乙状窦内侧距内淋巴囊外侧距离为 (3.73± 1.6 6 ) mm,距共脚距离为 (13.89± 2 .34) mm,距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 2± 2 .0 9) mm。结论 :当遇到乙状窦前移、深位乙状窦或宽大乙状窦等情况时 ,施行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难度很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内镜 岩斜坡区 迷路
下载PDF
岩骨迷路后CT影像形态及其与梅尼埃病因初步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小兵 纪维纲 闫志毓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7年第1期13-16,共4页
10块防腐人体颞骨标本行横位及岩骨轴位CT扫描,岩骨轴位影像显示迷路后形态较横位影像佳,横位影像能如实反映迷路后形态。分析54名耳部正常者及20名梅尼埃病患者横位CT影像,岩骨迷路后有气房者则其对应之乳突多为高度气化型,其迷路... 10块防腐人体颞骨标本行横位及岩骨轴位CT扫描,岩骨轴位影像显示迷路后形态较横位影像佳,横位影像能如实反映迷路后形态。分析54名耳部正常者及20名梅尼埃病患者横位CT影像,岩骨迷路后有气房者则其对应之乳突多为高度气化型,其迷路后厚度也较大,但二者与前庭导水管(VA)的显示无确切的关系。两侧岩骨迷路后气化、厚度及VA形态基本对称。耳部正常组中迷路后有气房者占33.3%,迷路后厚度为10.93±2.41mm,VA显示者占63.0%。梅尼埃病组中则分别为13.8%,8.73±2.11mm及44.8%。CT检查的临床意义尚须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眩晕症 颞骨 病因 岩骨迷路 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