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明代追和词的文化意味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王靖懿
钱锡生
-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词传播接受史”[项目编号:11BZW040]
江苏省社科项目“唐宋词传播史研究”[项目编号:10ZW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明代追和词在明代全部词作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明人在对前代词学资源的借鉴、选择上,除较多地接受宋词影响外,也广泛地吸收唐五代、金元以及本朝先贤的优秀成果。在明代1051首追和词中,涉及原唱作者150人、原唱作品652篇,原唱词人被追和次数达10次以上的共计29人,原唱作品被追和5次及以上的共计35篇。对明词追和的热点词人、词作的考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前代词人、词作传播的情况,感知明代词人的接受态度和审美需求,了解某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词学现象,同时也反映出明词创作与明代词论之间存在的背离以及追和词研究可能具有的局限性。
-
关键词
明代
追和词
文化现象
-
Keywords
the Ming Dynasty
chain ci-poem
cultural phenomenon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追和词研究的现状、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史华娜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2期39-42,共4页
-
基金
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04YKZ2006
04YKS004)
-
文摘
唱和词按照唱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同时唱和之作与异时追和之作两类。追和词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作为词史上一种特殊的接受现象,追和积极参与了词史构建的动态过程,是唐宋词经典文本赖以形成、经典作家地位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历代词论家仅着眼于对追和词本身质量的评价,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与意义。近二十馀年来,词学界逐渐将追和词纳入了研究视野,但对它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对追和词进行宏观观照与系统研究的论著尚未出现。
-
关键词
追和词
研究现状
价值与意义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追和词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史华娜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出处
《阅江学刊》
2012年第5期143-148,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接受视野下的追和唐宋词研究"(11YJC75106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sk20110132)
-
文摘
张先最早将和韵的创作方法用于词中,在和韵从诗坛延展至词坛这一过程中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追和词的产生则在具有典范意义的词人词作出现之后。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是现存最早的追和词。直到北宋末年,追和词仍寥寥无几。第一个在词中大量追和前人的词人是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王之道。苏轼、周邦彦作为典范词人在南宋受到较为普遍的追和。金元时期代追和词数量少,追和范围小,但对于苏轼词的追和仍然清晰可见。明人对于唐宋词人词作的追和热情十分高涨,追和词数量大增,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清代追和之风兴盛,词人追和态度严肃,和词总体质量较高。
-
关键词
追和词
产生
发展
-
Keywords
Ci with the same rhym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南渡词人王之道追和苏轼词及其意义
- 4
-
-
作者
史华娜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0-66,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8FZW025)。
-
文摘
南渡词人王之道是第一个在词中大量追和前人的词人,也是宋代追和苏轼词最多的一位词人,在追和词史以及苏轼词接受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王之道对苏轼词的集中追和是对苏轼以次韵为创作方式的继承与发展,突出表现为对苏轼词意象的传承与典故的化用,源于对苏轼人格的仰慕与相似境遇下的情感共鸣,反映出以抒发个体情感为特征的东坡范式在南渡词坛的复兴与深化,为后代苏轼词的接受奠定了基础。
-
关键词
王之道
苏轼
追和词
-
Keywords
Wang Zhidao
Su Shi
exchange of ci works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古代韩国汉文词追和中国词作研究
- 5
-
-
作者
马琳
赵季
-
机构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5-63,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14世纪入元高丽士人群体文学活动研究”(22BZW086)。
-
文摘
古代韩国汉文词中追和中国前代词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作为韩国词人从模拟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津梁,韩国追和词的词体特点与追和规则具有用韵宽严不定、词格变体层出等特点。韩国追和词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出韩国文人对中国词作的理解和词体的把握,还有助于解决文献层面的校勘、释读、辑佚等问题。韩国追和词追和对象的选择以苏轼、朱熹数量最多,词调选择以接近严整律句的小令、中调为主,其“士大夫词”的词风有别于中国词的主流风格。原因是在以儒教立国的朝鲜王朝,词补充诗的教化功能,以及这类词的形式和风格更便于外语写作。其声韵格律的突破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韩国汉文学发展的本土化特征。
-
关键词
韩国汉文词
追和词
互文性
文献价值
词学
-
Keywords
ancient Korean Han Ci
Zhuihe Ci
intertextuality
literature value
studies of Ci
-
分类号
I3/7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