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氮方式对夏玉米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敏 张翀 +4 位作者 何彦芳 高兵 苏芳 江荣风 巨晓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9,共11页
【目的】研究氮肥与硝化抑制剂撒施及条施覆土三种追施氮肥方式下土壤N2O和NH3排放规律、O2浓度及土壤NH+4-N、NO-2-N和NO-3-N的时空动态,揭示追氮方式对两种重要环境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试验设置3个处理:1)农民习惯追氮方... 【目的】研究氮肥与硝化抑制剂撒施及条施覆土三种追施氮肥方式下土壤N2O和NH3排放规律、O2浓度及土壤NH+4-N、NO-2-N和NO-3-N的时空动态,揭示追氮方式对两种重要环境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试验设置3个处理:1)农民习惯追氮方式—撒施(BC);2)撒施添加10%的硝化抑制剂(BC+DCD);3)条施后覆土(Band)。3个处理均在施肥后均匀灌水20 mm。在夏玉米十叶期追施氮肥后的15天(2014年7月23日至8月8日)进行田间原位连续动态观测,并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吸氮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排放量,土壤气体平衡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浓度,PVC管-通气法测定土壤NH3挥发,土壤气体平衡管-泵吸式O2浓度测定仪测定土壤O2浓度。【结果】农民习惯追氮方式N2O排放量为N 395 g/hm2,NH3挥发损失为N22.9 kg/hm2,同时还导致土壤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NO-2-N。与习惯追氮方式相比,添加硝化抑制剂显著减少N2O排放89.4%,使NH3挥发略有增加,未造成土壤NO-2-N的累积。条施覆土使土壤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将近1倍,但使NH3挥发显著减少69.4%,同时造成施肥后土壤局部高NO-2-N累积。条施覆土的施肥条带上土壤NO-2-N含量与N2O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气体的O2和N2O浓度受土壤含水量控制,当土壤WFPS大于60%时,0—20 cm土层中的O2浓度明显降低,而N2O浓度增加,土壤N2O浓度和土壤O2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处理地上部产量及总吸氮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土壤NO-2-N的累积与铵态氮肥施肥方式密切相关,NO-2-N的累积能够促进土壤N2O的排放,且在条施覆土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追氮方式对N2O和NH3两种气体的排放存在某种程度的此消彼长,添加硝化抑制剂在减少N2O排放的同时会增加NH3挥发,条施覆土在显著减少NH3挥发的同时会显著增加土壤N2O排放。在条施覆土基础上添加硝化抑制剂,有可能同时降低N2O排放和NH3挥发损失,此推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方式 N2O排放 氨挥发 硝化抑制剂(DCD) 土壤NO-2-N累积
下载PDF
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宝国 张春峰 +3 位作者 王囡囡 孟庆英 贾会彬 匡恩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06-1812,共7页
为了探讨寒地玉米最佳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在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指数、SPAD、穗部性状及产量,分析不同追氮方式[CK(不施肥);PK(不施氮肥);NPK+SD1(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2... 为了探讨寒地玉米最佳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在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指数、SPAD、穗部性状及产量,分析不同追氮方式[CK(不施肥);PK(不施氮肥);NPK+SD1(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2(基肥+追肥深追2次)]对寒地玉米生理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PK相比,追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至成熟期分别提高11.9%-20.7%和9.1%-17.7%,且氮肥深追较浅追株高提高2.3%-7.9%;显著提高了寒地玉米叶面积指数,拔节至蜡熟期分别提高10.7%-44.4%和6.9%-34.0%;吐丝至吐丝后40d,显著提高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且氮肥深追又高于氮肥浅追,但差异不显著;改善了玉米农艺性状,提高了玉米穗长、穗粗、轴粗和穗位高,显著降低了秃尖长度;提高了玉米产量,与CK和PK相比分别提高78.0%-99.7%和54.4%-73.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提高8.76%-12.2%,以氮肥深追2次(NPK+DD2)产量最高。氮肥深追可增加单产收入,显著提高纯收入,扩大产投比。研究为寒地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玉米 追氮方式 叶面积指数 SPAD 产量 产投比
下载PDF
不同土壤质地及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国梁 崔秀珍 宋小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0-531,537,共3页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土壤质地和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土壤质地,中壤土明显优于沙壤土,中壤土更宜栽培强筋小麦;追氮方式,中壤土和沙壤土均以拔节期追N 30%+孕穗期追N 10%的效果最好。追肥可后移到孕穗期,...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土壤质地和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土壤质地,中壤土明显优于沙壤土,中壤土更宜栽培强筋小麦;追氮方式,中壤土和沙壤土均以拔节期追N 30%+孕穗期追N 10%的效果最好。追肥可后移到孕穗期,但要采取2次追肥,孕穗期追肥数量一般为施氮肥总量的10%。1次追肥应选择返青期追施40%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土壤质地 追氮方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宝国 张春峰 +4 位作者 贾会彬 孟庆英 王囡囡 张立波 高雪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6期79-82,共4页
[目的]利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 [目的]利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 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 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 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 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 PK 相比显著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方式 寒地玉米 素吸收与分配 肥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两种追氮方式对砂壤质潮土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
作者 靳海洋 白雪莹 +2 位作者 谢迎新 刘园 贺德先 《河南科学》 2014年第11期2240-2243,共4页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氮肥施用量200 kg N/hm2下,观测了夏玉米季两种追氮方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常规拔节期一次性追氮(T1)、拔节期与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氮(T2)三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追施...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氮肥施用量200 kg N/hm2下,观测了夏玉米季两种追氮方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常规拔节期一次性追氮(T1)、拔节期与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氮(T2)三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追施氮肥能显著增加夏玉米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籽粒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在总追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分两次追氮(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无论在叶绿素相对含量、籽粒产量还是氮肥利用率等方面,均优于一次性追氮(拔节期).因此,在砂壤质潮土区域夏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施氮肥更有利于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追氮方式 SPAD值 产量 肥利用率
下载PDF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尚文 李广 +5 位作者 闫丽娟 马维伟 袁建钰 滕锐 陆燕花 卓玛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45-954,共10页
为探索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适宜水氮管理模式,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开展大田试验,测定分析不同灌水量(W1:50 mm,W2:100 mm,W3:150 mm)和不同时期追氮(N1:孕穗初期追氮40 kg·hm^-2,N2:灌浆初期追氮40 kg·hm^-... 为探索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适宜水氮管理模式,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开展大田试验,测定分析不同灌水量(W1:50 mm,W2:100 mm,W3:150 mm)和不同时期追氮(N1:孕穗初期追氮40 kg·hm^-2,N2:灌浆初期追氮40 kg·hm^-2,N3:孕穗期初期和灌浆初期各追氮20 kg·hm^-2)下春小麦各生育时期根、茎、叶的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春小麦生长发育,根系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茎和叶C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器官P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灌水量和追氮对春小麦根茎叶的C、P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同一追氮方式下,春小麦N含量、N/P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C/N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C/P值不随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内稳性。在同一灌水量下,孕穗期和灌浆期分两次追施氮肥处理的N含量、N/P值最大,春小麦单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与N含量、N/P值呈正相关。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小麦地,在灌水150 mm时,孕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氮肥20 kg·hm^-2,更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保持化学元素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灌水量 追氮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干物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宝国 张立波 +4 位作者 张春峰 贾会彬 王囡囡 孟庆英 匡恩俊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0-135,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干物质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干物质明显高于PK(不施氮肥)和CK(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3.0%-52.4%和49.5%-71.3%,且NPK+DD2(基肥+氮肥深追二次)处理...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干物质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干物质明显高于PK(不施氮肥)和CK(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3.0%-52.4%和49.5%-71.3%,且NPK+DD2(基肥+氮肥深追二次)处理较NPK+SD1(基肥+氮肥浅追一次)处理干物质量提高14.6%。追氮提高寒地玉米单穗穗行数,显著提高了行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寒地玉米产量,与PK处理相比产量提高54.4%-73.2%;NPK+DD2、NPK+DD1(基肥+氮肥深追一次)与NPK+SD1处理相比产量提高8.76%-12.2%,以NPK+DD2处理产量最高,收获指数最高,达到63.06%。追氮改善寒地玉米品质,与CK和PK处理相比,蛋白质分别提高为2.05%-2.38%和2.24%-2.57%,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0.33%-0.58%和0.14%-0.39%,淀粉含量分别提高1.81%-2.11%和0.29%-0.59%,赖氨酸含量降低0.01%-0.02%和0.02%-0.03%。不同追氮方式有利于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且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以NPK+DD2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追氮方式 干物质量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宝国 张立波 +4 位作者 张春峰 贾会彬 王囡囡 孟庆英 匡恩俊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8-702,共5页
为了探讨寒地玉米最佳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在追氮总量115 kg hm-2不变条件下,测定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根、茎、叶干物质量;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分析不同追氮方式[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一次(NPK+SD1);... 为了探讨寒地玉米最佳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在追氮总量115 kg hm-2不变条件下,测定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根、茎、叶干物质量;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分析不同追氮方式[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一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一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二次(NPK+DD2)]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肥不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茎干物质达到最大值,较CK和PK分别提高43.42%~59.40%(P【0.1)和23.12%~36.84%(P【0.1);吐丝期叶干物质量达到最大值,较CK和PK分别提高33.31%~47.14%(P【0.1)和25.88%~36.96%(P【0.1)。不同追氮方式提高了寒地玉米茎、叶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总贡献率,且氮肥深追较浅追茎运转率提高4.3%~5.61%(P【0.5),对籽粒贡献率提高1.49%~2.04%(P【0.1);叶运转率提高3.75%~4.18%(P【0.5),对籽粒贡献率提高0.98%~1.09%(P【0.5)。较CK和PK产量分别提高78.0%~99.7%(P【0.1)和54.4%~73.2%(P【0.1),且氮肥深追较氮肥浅追产量提高8.76%~12.2%,以氮肥深追二次产量最高。氮肥深追较氮肥浅追偏生产力提高5.8~8.0 kg kg-1(P【0.5),农学效率提高5.8~8.0 kg kg-1(P【0.5),利用率提高了8.3%~10.7%(P【0.1)。综合看来,氮肥深追一次、氮肥深追二次有利于寒地玉米茎、叶干物质积累、运转及对籽粒贡献率,提高氮肥不同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且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以氮肥深追二次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玉米 追氮方式 干物质积累 运转 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氮肥深追可提高玉米对^(15)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朱宝国 韩旭东 +4 位作者 张春峰 贾会彬 孟庆英 王囡囡 匡恩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96-1700,共5页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追氮方式下玉米植株各组织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为指导寒地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浅追施一次(S1)、...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追氮方式下玉米植株各组织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为指导寒地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浅追施一次(S1)、深追施一次(D1)和深追施二次(D2)4个处理。分析了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以及肥料贡献和残留。【结果】氮肥深追施处理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又显著高于一次(P<0.05);除茎外,深追二次玉米各器官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氮肥深追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高于浅追,除茎和轴差异不显著外,根、叶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P<0.05);深追处理15N标记氮素含量显著高于浅追(P<0.05),除穗轴外,其它器官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深追15N在玉米根和籽粒分配率高于浅追,在叶和轴内的分配率相反;深追一次15N在茎中的分配率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则低于浅追。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氮素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6.0%和14.1%(P<0.05);氮肥深追二次与一次相比差异也显著(P<0.05);土壤15N残留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处理分别比浅追一次降低2.1%(P<0.05)和1.2%,氮素损失率分别减少了23.9%和12.9%(P<0.05),肥料氮素贡献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分别提高了3.6%(P<0.05)和0.6%。【结论】氮肥深追可有效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残留率,提高氮肥的贡献率,且氮肥深追二次好于一次深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方式 玉米 素吸收与分配 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