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计算机编制单线非追踪运行图 被引量:8
1
作者 赵宏源 王叔珩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87年第1期26-30,共5页
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单线铁路非追踪运行图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单线铁路非追踪运行图的数学模型和具体铺划方法。
关键词 追踪运行图 计算机编制 限制区间 区间通过能力 列车运行线 铁路现代化 列车扣除系数 车站间隔时间 旅客列车 客货列车
下载PDF
单线铁路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最小周期时间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 被引量:9
2
作者 郑亚晶 张星臣 +1 位作者 陈军华 徐彬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按上下行列车的发站和到站是否为区段的首末站、列车到站后是否有技术作业等情况将单线铁路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的区间铺画方式分为32种方案。分析采用这32种铺画方案之一铺画区间列车运行线时与相邻区间铺画方案之间可能的衔接关系以... 按上下行列车的发站和到站是否为区段的首末站、列车到站后是否有技术作业等情况将单线铁路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的区间铺画方式分为32种方案。分析采用这32种铺画方案之一铺画区间列车运行线时与相邻区间铺画方案之间可能的衔接关系以及车站间隔时间的限制条件,建立约束条件,构建用于求解单线铁路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最小周期时间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使用给出的模型和利用Lingo11软件编程对算例进行求解,验证了该模型对求解单线铁路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最小周期时间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线铁路 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 运行图周期时间 通过能力
下载PDF
单线铁路成对追踪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鹏 童有超 +2 位作者 张进川 宋文波 马铭瑶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共9页
针对我国当前部分单线铁路亟需提高线路通过能力问题,以应用移动闭塞作为扩能手段,在阐述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依据上下行列车的交会车站是否为单线区段的首末站,以及列车在交会车站是否有技术作业,将列车的交会模式分为8种,并结合实际... 针对我国当前部分单线铁路亟需提高线路通过能力问题,以应用移动闭塞作为扩能手段,在阐述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依据上下行列车的交会车站是否为单线区段的首末站,以及列车在交会车站是否有技术作业,将列车的交会模式分为8种,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这8种列车交会模式进行组合,得到24种区间列车运行图铺画方案,分析各铺画方案之间的衔接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约束,基于该约束构建求解单线铁路成对追踪平行运行图最小周期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商业软件Lingo12进行编程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单线铁路应用移动闭塞后,线路通过能力提升了7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线铁路 成对追踪平行运行图 移动闭塞 列车交会模式 运行图铺画方案 通过能力
下载PDF
青藏铁路格拉段区间通过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朱家荷 刘新 梁倩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8-135,共8页
按照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组织的要求,旅客列车必须在白天发到。因此,此区段的列车运行图结构具有纵向按区间分段,横向按时间分带,客、货列车分时运行的特点。在对列车对数(或组对数)与列车交会次数、列车交会占用中间站数和区间数、及其... 按照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组织的要求,旅客列车必须在白天发到。因此,此区段的列车运行图结构具有纵向按区间分段,横向按时间分带,客、货列车分时运行的特点。在对列车对数(或组对数)与列车交会次数、列车交会占用中间站数和区间数、及其对应区间最大列车运行图周期等因素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对数列车集中交会占用时间带的控制范围,分别推算出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计算结果表明:在预留3 h维修天窗的条件下,按站间闭塞普通运行图的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分别为6对;按虚拟自动闭塞追踪运行图的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分别为10对。以理论计算可能达到的最大客、货列车行车量为目标所铺画的模拟列车追踪运行图,其结果与理论推算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区间通过能力 自动闭塞 追踪运行图 集中交会 运输组织
下载PDF
关于既有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系数γ_通的探讨
5
作者 陈天震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84年第3期4-6,共3页
为了实现运输生产过程,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完成国家规定的运输任务,铁路必须具备一定的通过能力。在按区间、车站、机务设备和整备设备、给水设备。
关键词 区间通过能力 既有铁路 平行运行图 沿零摘挂列车 运输生产过程 电气化铁路 利用系数 追踪运行图 旅客列车 给水设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