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阔混交对侵蚀退化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王慧钦 吕茂奎 +5 位作者 姜永孟 吴君梅 朱洪如 张世良 邓翠 谢锦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树种是调控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重要因子。为明确树种变化对红壤侵蚀退化地表层SOC积累的影响,采用配对实验设计,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19和39 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10 cm)SOC质量分数的差异... 树种是调控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重要因子。为明确树种变化对红壤侵蚀退化地表层SOC积累的影响,采用配对实验设计,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19和39 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10 cm)SOC质量分数的差异,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与凋落物特征、土壤氮素水平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19 a的纯林和混交林SOC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而恢复39 a混交林SOC质量分数较恢复19 a纯林、恢复19 a混交林以及恢复39 a纯林分别高39.8%、48.0%和93.6%(P<0.05);2)SOC质量分数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脂脂肪酸总量、矿质氮和细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凋落物C/N和真菌细菌之比(F/B)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凋落物C/N是松阔混交后表层SOC质量分数变化的触发因子,矿质氮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凋落物C/N可直接驱动SOC质量分数的变化(-0.35*),或通过矿质氮(-0.70***)诱导F/B、丛枝菌根真菌和细菌的变化起间接调控作用,以上因子共解释SOC质量分数变异的86.8%。综上,松阔混交促进侵蚀退化地SOC的积累,且其有效性随恢复年限增强。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提升凋落物质量、增加微生物养分来源和土壤氮有效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完成。在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多树种混交对红壤区退化马尾松林SOC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针阔混交 微生物群落组成 凋落物质量 马尾松人工 侵蚀退化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4 位作者 刘文飞 张子文 孟庆银 胡锋 李辉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具有促进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增加幅度大,高氮沉降(N3)增加幅度小。低氮(N1)处理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增加,而中、高氮(N2、N3)则抑制;各氮沉降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N3、N2>N1>N0。40-60cm土壤微生物量碳与蔗糖酶、纤维素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除40-60cm土层的β-葡糖苷酶外,各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氮沉降增加将会对土壤碳累积与分解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人工 土壤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量 土壤
下载PDF
短期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葛之葳 彭塞 +5 位作者 许凯 徐钰 于水强 阮宏华 徐长柏 曹国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7,共5页
在江苏省北部杨树人工林集中分布区开展短期氮添加实验,以研究表层土壤(0-10 cm)可溶性有机碳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着氮添加浓度上升呈现增加趋势,林龄间差异逐渐减小;对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影响... 在江苏省北部杨树人工林集中分布区开展短期氮添加实验,以研究表层土壤(0-10 cm)可溶性有机碳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着氮添加浓度上升呈现增加趋势,林龄间差异逐渐减小;对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影响因子分析发现,短期氮添加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的相关性最大,与相对于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说明短期外源氮素输入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从而引起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可溶性有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杨树人工
下载PDF
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伟盛 杨智杰 +6 位作者 郭剑芬 黄咏梅 王家骏 吴波波 刘小飞 吕理兴 陈光水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1期41-47,共7页
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及其采伐迹地形成的36年生杉木人工林0~20 cm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米槠天然林改造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DOC平均含量及其季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0~20 cm... 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及其采伐迹地形成的36年生杉木人工林0~20 cm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米槠天然林改造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DOC平均含量及其季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0~20 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为60.79 mg.kg-1,比杉木人工林(41.24 mg.kg-1)高47.41%;2个林分0~10 cm、10~20 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差异明显(P<0.05),且都是0~10 cm层大于10~20 cm层;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含量在季节变化中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冬季最小,但是两者的季节变化模式不完全一致;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的差异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天然 杉木人工 土壤可溶性有机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区自然恢复草地转换为人工林后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周转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燕燕 刘亮英 +3 位作者 张志坚 吴春生 刘苑秋 樊后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共6页
选择江西泰和红壤退化区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和2种恢复林地,测定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周转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大团聚比例最高,微团聚体比例最低,木荷林0-20cm土层大... 选择江西泰和红壤退化区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和2种恢复林地,测定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周转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大团聚比例最高,微团聚体比例最低,木荷林0-20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平均值高于马尾松林和草地;木荷林表层土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草地,表层土粉黏粒(<53μm)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有机碳δ13 C最低;草地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δ13 C值比全土降低幅度最大,阔叶林中居中;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大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粉黏粒,最小的是微团聚体,来自人工林的新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大团聚体中;马尾松林和木荷林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为41~53年,低于10-20cm土层,2种林分粉黏粒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最短,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周转时间最长。研究表明以常绿阔叶树木荷直接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地力,不仅提高了全土中的有机碳含量,也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而以先锋树种马尾松进行的植被恢复效果弱于木荷林,应当采取一定营林措施促进马尾松林的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人工 有机周转 红壤退化草地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74
6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冯宗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99-1305,共7页
通过在福建省来舟林场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地土壤DOC和DON含量逐渐下降,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 通过在福建省来舟林场对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地土壤DOC和DON含量逐渐下降,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9%和87.1%、第2代杉木林的90.6%和96.9%,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0.2%和81.5%、第2代杉木林的81.8%和90.0%。在不同林地和土层内土壤DOC含量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DON含量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与DOM一致,随着杉木连栽,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83.1%、60.4%、68.1%和44.3%,是第2代杉木林的84.6%、68.5%、74.4%和58.7%;在10~20cm土层内第3代杉木林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74.0%、53.4%、57.6%和54.6%,是第2代杉木林的94.8%、59.5%、74.3%和65.5%。经相关性分析,在各土层内土壤DOC和DON含量与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落叶松林土壤可溶性碳、氮和官能团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7
7
作者 苏冬雪 王文杰 +4 位作者 邱岭 王洪岩 安静 郑广宇 祖元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05-6714,共10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其官能团特征在土壤碳、氮循环中作用非常重要。对25个不同年龄落叶松林样地、4个深度(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壤DOC、DON、有机物官能团(芳香性、分子量和疏水性)特征指标(254...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其官能团特征在土壤碳、氮循环中作用非常重要。对25个不同年龄落叶松林样地、4个深度(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壤DOC、DON、有机物官能团(芳香性、分子量和疏水性)特征指标(254、260、272 nm和280 nm的单位吸光度值SUVA:吸光度值/DOC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全碳SOC、全氮SON、pH值、电导率、容重)进行测定,旨在探究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关系。在空间尺度上,与SOC、SON一致,表层土壤DOC、DON多显著高于深层(P<0.05),但是4个单位吸光度值SUVA254、SUVA260、SUVA272和SUVA280均不存在差异(P>0.05);在时间尺度上,仅表层土壤DOC、SOC和SON随落叶松年龄显著线性增长(P<0.05),而深层DOC、SOC、SON、不同层土壤DON及各官能团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可见,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内碳的累积(7 mg kg-1a-1)是SOC累积的一部分(762 mg kg-1a-1),但其DON及可溶性有机物芳香性比例、分子量大小及疏水性容量等官能团特征并未受落叶松生长时间以及土壤深度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这些官能团指标随土壤DOC含量增加而指数下降,深层土壤同时受DON显著影响。表层土壤DOC、DON与土壤SOC、SON、土壤电导率显著正相关(P<0.05),深层相关不显著(P>0.05),而官能团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在各个土层均不显著,显示出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量,而不是官能团组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不构成显著影响。对于从可溶性组分、官能团角度,分析落叶松人工林成长过程中土壤碳、氮时空变化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 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溶液单位吸光度值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碳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4
8
作者 沈承德 孙彦敏 +2 位作者 易惟熙 彭少麟 李志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2-460,共9页
本文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为对象 ,开展不同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 (SOC)同位素示踪研究 ,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碳同位素的示踪作用。庆云寺和仓下剖面代表自然林 ,SOC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 - 2 4 63... 本文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为对象 ,开展不同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 (SOC)同位素示踪研究 ,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碳同位素的示踪作用。庆云寺和仓下剖面代表自然林 ,SOC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 - 2 4 63‰和 - 2 3 76‰ ;坑口和马占林剖面代表草坡上植树造林恢复的人工林 ,SOC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 - 2 1 2 2‰和- 2 2 73‰ ;剖面底界SOC的14 C表观年龄前者分别为 875 0aB .P .和 1 0 31 5aB .P .,后者分别为 2 880aB .P .和 41 1 3aB .P .。在SOC的14 C表观年龄老的丘陵草坡上进行退化生态系统重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同位素示踪 土壤有机 人工
下载PDF
退化红壤区人工林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物、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江玉梅 陈成龙 +3 位作者 徐志红 刘苑秋 欧阳菁 王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73-2278,共6页
以江西省泰和县退化红壤区18年生马尾松纯林(Ⅰ)、马尾松-枫香-木荷混交林(Ⅱ)、木荷纯林(Ⅲ)和枫香纯林(Ⅳ)4种人工林林分为对象,并以自然恢复的无林荒草地为对照(CK),研究其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SOC)、氮(S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 以江西省泰和县退化红壤区18年生马尾松纯林(Ⅰ)、马尾松-枫香-木荷混交林(Ⅱ)、木荷纯林(Ⅲ)和枫香纯林(Ⅳ)4种人工林林分为对象,并以自然恢复的无林荒草地为对照(CK),研究其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SOC)、氮(S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各林分类型的土壤SOC、SON含量分别为354~1007 mg.kg-1和24~73 mg.kg-1,MBC、MBN含量分别为203~488 mg.kg-1和24~65 mg.kg-1,脲酶和天门冬酰胺酶活性分别为95~133 mg.kg-1.d-1和58~113 mg.kg-1.d-1.不同林分类型之间SOC、SON含量为Ⅳ>CK>Ⅲ>Ⅰ>Ⅱ,MBC、MBN含量为CK>Ⅳ>Ⅲ>Ⅰ>Ⅱ,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为Ⅳ>CK>Ⅲ>Ⅱ>Ⅰ,差异显著,而脲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土层加深,SOC、SON、MBC、MBN、脲酶及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下降.在0~20 cm土层,SOC、SON、MBC、MBN、全碳和全氮两两之间达极显著相关.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与SOC、SON、MBC、MBN、TSN、全碳、全氮极显著相关;而脲酶活性与SON、MBC、MBN、TSN、全碳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滨海沙地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宇 胡欢甜 +5 位作者 邱岭军 林思祖 何宗明 张勇 黄政 黄秀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0,共6页
为探究福建东南沿海不同人工林砂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子,以肯氏相思(Acaica cunningham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通径分析模型,分析土壤... 为探究福建东南沿海不同人工林砂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子,以肯氏相思(Acaica cunningham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通径分析模型,分析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和细根生物量的响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42.60~51.56和5.38~6.88 mg·kg^(-1),且木麻黄的MBC和MB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纹荚相思和肯氏相思(P<0.05)。土壤w(MBC)∶w(MBN)为7.49~7.98;微生物碳熵(w(MBC)∶w(SOC))和氮熵(w(MBN)∶w(T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9%~1.17%和1.34%~1.50%。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MBC、MBN质量分数与DOC、SOC、TN、凋落物生物量和细根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影响土壤MBC最重要的因子是细根生物量,其次是SOC;影响土壤MBN最重要的因素是细根生物量,其次是凋落物生物量。3种人工林的MBC和MBN质量分数、微生物碳氮熵与国内多数森林土壤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 凋落物生物量 细根生物量 通径分析 人工
下载PDF
氮添加对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许凯 徐钰 +4 位作者 张梦珊 徐长柏 曹国华 葛之葳 阮宏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0-1486,共7页
大气氮沉降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氮的沉降可能显著影响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从2012年5月起,对东台林场3种林龄(5、9、15年生)黑杨派无性系I-35杨(Populus deltoides CL‘35’)人工林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探讨氮沉降对不同... 大气氮沉降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氮的沉降可能显著影响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从2012年5月起,对东台林场3种林龄(5、9、15年生)黑杨派无性系I-35杨(Populus deltoides CL‘35’)人工林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探讨氮沉降对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经过1年施氮试验后,5和9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15年生林分在不同氮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有所增加;3种林龄在不同氮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以及这二者与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试验表明,氮沉降可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影响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杨树人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可溶性有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