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在治疗颈椎退变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子豪 段显亮 +2 位作者 李凡 贺佐强 程维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795-799,共5页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联合Cage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Cervical kyphotic deformity,CKD)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畸形矫形的效果.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将31例退变性CK...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联合Cage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Cervical kyphotic deformity,CKD)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畸形矫形的效果.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将31例退变性CKD患者分为A组、B组,其中A组15例,行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B组16例,行颈椎前路钢板联合Cage.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期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后凸角(RK)、C2~C7矢状面垂直轴(SVA),比较其临床效果、矫正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JOA评分、N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C2~C7 Cobb角、RK和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SVA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 对于颈椎病伴有退变性后凸畸形的患者,大角度3D打印融合器能以最少的治疗节段数达到更大的矫正度数,颈椎曲度恢复、颈痛治疗效果更佳,使颈椎最大程度保有活动度,融合器贴服性更好,融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 3D打印 大角度融合器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的中长期疗效
2
作者 张立 王勇 +7 位作者 陈安富 林华刚 陈聪 郭家斌 孙宇 刁垠泽 张凤山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6-784,共9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多节段脊髓受压的慢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2.3±8.1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慢性颈脊髓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减压节段:17例为C3~C7,1例为C3~T1,术中固定融合3.8±1.0个椎体.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2周左右)复查颈椎MRI,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5年(10.5±2.8年).在术前、出院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在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及改良K线,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评估手术固定节段骨性融合及后凸矫形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及颈痛VAS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前后凸节段的局部Cobb角为6.6°±6.5°后凸,术后2周为3.8°±8.0°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C2~C7颈椎Cobb角为1.3°±9.4°前凸,术后2周为5.8°±7.0°前凸,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术前为11.1°±4.2°后凸,术后2周为1.3°±5.2°后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C2~C7节段脊髓前缘角术前为6.5°±4.4°后凸,术后2周为1.1°±6.3°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39%)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在术后1~4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11例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凸矫形角度无丢失;颈椎MRI显示脊髓无受压,正中矢状位片显示脊髓前缘角无丢失.11例患者JOA评分术前8.0±2.8分,末次随访时15.6±0.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评分改善率(83±14)%;颈痛VAS评分术前为2.2±3.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2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的多节段受压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采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良好的脊髓功能改善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 退变性后凸 椎弓根螺钉 脊髓前缘角 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下载PDF
椎体和椎间盘矢状面形态学改变对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守玉 李海东 +2 位作者 闵继康 罗盛昌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矢状面胸腰椎/腰椎后凸角(kyphosis angle,KA),评估顶椎(apex vertebral,AV)及顶椎上下各2个椎体(AV-1,AV-2,AV+1,AV+2)与椎间盘(AV-1D,AV-2D,AV+1D,AV+2D)的高度及楔变参数,包括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H),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楔变率(ratio of vertebral wedging,RVW);椎间盘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椎间盘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e angle,DWA),椎间盘楔变率(ratio of disc wedging,RDW),椎间盘贡献率(DWA/KA)。结果:所纳入患者KA为(44.2±19.1)°,后凸节段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椎体后缘高度(P<0.05),提示椎体发生不同程度楔形变;而后凸节段内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凸节段内椎体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14.98±10.95)%/(14.21±8.08)%,AV-1(21.08±12.39)%/(18.09±7.38)%,AV(26.94±11.94)%/(25.52±8.64)%,AV+1(24.19±8.42)%/(20.82±8.69)%,AV+2(20.56±7.80)%/(15.60±9.71)%,椎体总贡献率为(94.23±22.25)%;后凸节段内椎间盘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D(2.88±2.57)%/(5.27±4.11)%,AV-1D(1.98±1.41)%/(2.29±2.16)%,AV+1D(-5.54±3.75)%/(-0.57±0.46)%,AV+2D(-8.27±4.62)%/(-1.22±1.11)%,椎间盘总贡献率(5.77±4.79)%,且顶椎贡献率明显大于邻近椎体贡献率(P<0.05)。结论:椎体楔形变及椎间盘塌陷共同构成了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状态。就对后凸贡献率而言,椎体形态改变对后凸的贡献要远超椎间盘的贡献,且顶椎的楔形变对胸腰椎/腰椎后凸的贡献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后凸畸形 胸腰椎 腰椎 椎体楔形变 椎间盘退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矢状面代偿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恒才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蒋健 何守玉 朱泽章 刘臻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DTK组、PTK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6.0±7.3岁、39.0±8.5岁和45.5±5.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1) DTK组和对照组的TK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26.5°±5.8°、26.0°±6.3°和23.3°±7.8°,P<0.05),而DTK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DTK组的LL、SS(分别为23.1°±12.4°、20.4°±7.7°)均明显小于PTK组(分别为43.4°±7.8°、30.4°±6.6°)和对照组(分别为42.1°±8.5°、31.1°±5.5°)(P<0.001),而PTK组的LL、S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的SVA、PT(分别为62.7±17.5mm、26.1°±11.9°)均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16.7±7.1 mm、16.7°±8 6°)和对照组(分别为15.8±7.4mm、15.4°±6.6°)(P<0.001),而PTK组与对照组的SVA、P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TK组与PTK组的KA(分别为46.7°±12.8°、46.0°±13.8°)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PTK组和对照组的PI(分别为45.5°±9.7°、46.1°±8.8°、45.1°±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患者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小,骨盆后旋转,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代偿;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患者仅表现为TK减小、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而未发生整体脊柱骨盆参数的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 退变性后凸 陈旧性骨折 矢状面代偿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辰君 朱震奇 +4 位作者 段硕 夏威威 王凯丰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 退变性腰椎后凸 骨盆后倾 胸椎后凸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腰部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伟炎 夏威威 刘海鹰 《中国医药》 2021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观察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DSK)患者腰椎相应节段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并分析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DSK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与L_... 目的观察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DSK)患者腰椎相应节段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并分析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DSK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与L_(1/2)~L_(5)/S_(1)的5个节段下位终板相对应的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百分比及肌肉相对横截面积(RCSA)。分析肌肉退变与矢状面偏移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及骨盆倾斜角(PT)的相关性。结果多裂肌和竖脊肌在L_(3/4)、L_(4/5)、L_(5)/S_(1)节段脂肪浸润百分比均高于L_(1/2)和L_(2/3)节段(均P<0.05)。腰大肌在L_(4/5)和L_(5)/S_(1)节段脂肪浸润百分比均低于L_(1/2)、L_(2/3)和L_(3/4)节段(均P<0.05)。多裂肌和腰大肌的RCSA在L_(1/2)~L_(5)/S_(1)节段逐渐升高,竖脊肌的RCSA在L_(1/2)~L_(5)/S_(1)节段逐渐降低。多裂肌在L_(1/2)节段的RCSA与SVA存在负相关性(r=-0.391,P=0.027),L_(3/4)节段的RCSA与TK存在负相关性(r=-0.364,P=0.040),与LL存在正相关性(r=0.381,P=0.031),L_(4/5)节段的RCSA与TLK存在负相关性(r=-0.336,P=0.048),与LL存在正相关性(r=0.402,P=0.022),L_(5)/S_(1)节段的RCSA与TLK存在负相关性(r=-0.432,P=0.014);竖脊肌在L_(3/4)节段的RCSA与PI存在正相关性(r=0.350,P=0.049),L_(4/5)节段的RCSA与LL(r=0.451,P=0.010)和SS(r=0.440,P=0.012)存在正相关性。结论DSK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在下腰椎的脂肪浸润百分比高于上腰椎,而腰大肌上腰椎水平脂肪浸润百分比高于下腰椎水平。多裂肌下腰椎水平有助于维持腰椎曲度,竖脊肌下腰椎水平主要影响骨盆参数,二者对于维持脊柱骨盆的矢状位平衡具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 腰背肌肉退 矢状位失衡 数字影像分析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楼宇梁 全仁夫 +1 位作者 李伟 韩雷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0~71(62.1±12.3)岁;术前Cobb角25.3°~36.7°,平均(28....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0~71(62.1±12.3)岁;术前Cobb角25.3°~36.7°,平均(28.6±10.2)°。32例患者均使用多节段Ponte截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根据术中截骨工具不同分为传统工具组(A组,18例)和超声骨刀组(B组,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平均椎板切除时间、截骨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4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单椎板切除时间A组多于B组(P<0.05);截骨节段数A组少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A组均多于B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神经及脊髓损伤,无器械操作不当及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进行Ponte截骨安全有效,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同时,能有效节省单椎板切除时间,且安全性、临床疗效不亚于传统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 超声骨刀 截骨术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洋 孙柏峰 +4 位作者 徐辰 祁敏 沈晓龙 张科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8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像学表现。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重建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 钩椎关节松解
下载PDF
改良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祁敏 刘洋 +5 位作者 沈晓龙 孙柏峰 顾一飞 徐辰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72-979,共8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63.4±11.2岁(35~85岁),病程18.2±8.4个月(4~28个月)。接受两节段ATIDF患者16例(C3~C57例、C4~C69例),三节段ATIDF患者38例(C3~C618例、C4~C720例),四节段ATIDF(C3~C7)患者11例。纳入患者中僵硬型后凸患者35例(53.85%),柔韧性后凸患者30例(46.15%);僵硬型后凸患者在减压时均采用了部分钩椎关节切除。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后凸的矫正率。采用颈椎MRI平扫和CT评估患者神经减压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记录纳入患者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纳入患者随访时间为33.5±5.4个月(24~50个月)。手术时间为158.2±31.4min(105~215min),术中出血量为117.6±36.3ml(65~200ml)。纳入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纳入患者术后颈椎后凸角度均取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凸矫正率为147.43%。术后第2天和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S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的平均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2.14±1.53mm增加至术后第2天的5.94±3.11m(P=0.001),末次随访时为5.36±2.47mm(P=0.001)。随访期间有8例(12.31%)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术后第2天有33例(50.77%)患者主诉吞咽困难,3例(4.62%)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后凸矫正,对于存在严重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的僵硬型颈椎后凸具有良好的矫形和减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 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 畸形矫正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脊柱矢状位序列和平衡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格日勒 梁彦 徐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36-1042,共7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LK)对脊柱矢状位的影响及胸腰段后凸继发性改变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50岁以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DTLK[胸腰椎后凸角(TLK)>15°]128例(DTLK... 目的探讨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LK)对脊柱矢状位的影响及胸腰段后凸继发性改变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50岁以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DTLK[胸腰椎后凸角(TLK)>15°]128例(DTLK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纳入同时期单纯诊断腰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症且无胸腰段后凸(TLK=0°±15°)的手术患者73例为对照组。在全脊柱X线侧位片上获得以下参数:TL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参数为矢状位偏移距离(SVA),此外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有无骨质疏松(OP),在MRI上测定L 5/S 1椎间盘信号分级(Pfirrmann分级)。基于年龄差异,用于评定脊柱平衡Lafage公式SVA=2×(年龄-55)+25作为阈值,针对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按平衡状态(SVA)分为平衡组和失衡组,明确该人群整体矢状位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平衡状态下脊柱各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DTLK组TK(30.0°±13.5°比24.2°±7.4°)和TLK(26.6°±9.7°比6.0°±6.6°)大于对照组(P<0.01),LL小于对照组(34.4°±17.7°比44.2°±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TLK组TK与TLK(r=0.234,P=0.008)和LL(r=0.539,P<0.001)存在相关性;LL减低与L 5/S 1间盘信号减低有正相关性(r=0.253,P=0.044)。LL丢失[RR=1.04(1.01~1.08)]和存在OP[RR=3.970(1.09~14.50)]是TLK患者易发生失衡的影响因素。DTLK平衡组患者TK的影响因素为LL(β=0.572,P<0.001)和年龄(β=0.351,P=0.045)。失衡组患者TK的正性影响因素为LL(β=0.209,P=0.015),LL对TK影响程度弱于平衡组。结论DTLK患者中LL丢失和OP更易导致失平衡及后凸进展,近端脊柱和腰椎协同维持该人群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 脊柱矢状位序列 矢状位平衡 代偿机制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截骨螺钉固定修复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浩然 崔青 +3 位作者 董占引 张建华 李海清 赵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5-349,共5页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 截骨 脊柱-骨盆参数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 被引量:2
12
作者 解京明 张颖 王迎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DK)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8例LDK患者中随访2年以上的2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5...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DK)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8例LDK患者中随访2年以上的2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52~81岁,平均64岁。病程6~10年。均有严重下腰痛症状;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8例。LDK顶椎位置:L13例,L210例,L37例。根据LDK畸形特点选择手术方式。第1组6例伴严重内科疾患,LDK伴神经根刺激和/或受损,脊柱整体平衡尚可,行选择性短节段椎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第2组8例后凸Cobb角<20°,后凸较柔韧,经关节突截骨纠正后凸,对有神经受损的节段行椎管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固定。第3组6例后凸Cobb角>20°,后凸较僵硬,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纠正后凸,对有神经受损的节段行椎管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6h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2周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为E级。全部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26个月。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55.9%±11.8%矫正为30.5%±9.6%;Numeric Rating评分由术前背痛(7.5±0.5)分及腿痛(7.3±0.7)分矫正为术后背痛(2.8±1.6)分及腿痛(2.4±1.6)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Numeric Rating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未见与融合相关的并发症,未见矫形丢失及内植物脱落、断裂。结论重建腰椎矢状序列及稳定是治疗LDK首要目的,需注意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后凸 腰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柴子豪 杨晓露 +5 位作者 张伟 张旭 胡晓明 管俞君 张浩然 于海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13-1419,共7页
目的探究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degenerative cervical kyphosis,DCK)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89例DCK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48.... 目的探究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degenerative cervical kyphosis,DCK)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89例DCK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48.4岁。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影像学资料包括C_(0)-C_(2)角、C_(2)-C_(7)角、C_(3)-C_(7)各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角、C_(7)倾斜角(C_(7) slope,C_(7)S)、C_(2)-C_(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后凸范围、后凸顶点。将纳入患者按性别分组并比较两组各参数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生活质量评分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关系,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VAS评分为0-9分,平均4.3分;NDI为16%-44%,平均30.0%;男女患者间VAS评分和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后凸范围分别为C_(3-5)3例,C_(3-6)41例,C_(3-7)30例,C_(4-6)4例,C_(4-7)10例,C_(5-7)1例;后凸顶点多位于C_(4)-C_(5)之间(78/89,87.64%)。C_(3)-C_(7)各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60.25±5.56)°、(55.42±5.77)°、(53.03±6.33)°、(58.39±7.27)°、(64.70±6.40)°。C_(0)-C_(2)角、C_(2)-C_(7)角、C_(7)S、cSVA分别为(−23.81±6.74)°、(10.15±2.94)°、(15.31±4.59)°、(2.37±1.19)mm;其中男性C_(7)S和cSVA明显大于女性(P<0.05)。其余参数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和NDI与C_(0)-C_(2)角成负相关(P<0.05),与C_(2)-C_(7)角、cSVA均成正相关(P<0.05),VAS评分与C_(7)S成负相关(P<0.05);除VAS评分外,NDI和各颈椎矢状位参数均受年龄变化影响,其中年龄与NDI、C_(7)S、cSVA成正相关(P<0.05),与C_(0)-C_(2)角、C_(2)-C_(7)角成负相关(P<0.05)。各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分析显示,C_(0)-C_(2)角与C_(2)-C_(7)角、cSVA成负相关(P<0.05);C_(7)S与C_(2)-C_(7)角成负相关(P<0.05),与cSVA成正相关(P<0.05)。其余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CK患者C_(3)-C_(7)颈椎关节突关节角在后凸范围内呈U形分布,且后凸顶点处的关节突关节角最小;颈椎发生退变性后凸改变时,除矢状位参数的相互作用外,年龄、性别、颈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等因素也会影响颈椎矢状位平衡;另外,颈椎曲度及形态学的变化并非是单纯的局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关节突关节角 矢状位参数 后凸范围 后凸顶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