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6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送别友情深 苦旅时光暖——“送别诗”大单元教学展示
1
作者 张苏州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0期81-83,共3页
传统经典“送别诗”的大单元教学,要在比较鉴赏中抓住每首诗与众不同的魅力,从意象、情感、手法等角度切入鉴赏,开展美读、鉴赏、写作、表演等活动,能比较深入地理解人文离情、深远蕴意。
关键词 大单元 送别诗” 视频脚本 评价量表
下载PDF
高中语文送别诗的审美探究
2
作者 包丽娜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7-80,共4页
着眼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探究送别诗在其培养中的作用。从送别诗寓意独特的意象,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情感表达等方面,探究送别诗对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表现美的方法、人格品行的提升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提... 着眼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探究送别诗在其培养中的作用。从送别诗寓意独特的意象,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情感表达等方面,探究送别诗对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表现美的方法、人格品行的提升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审美 意象 情感
下载PDF
论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的情感体验
3
作者 周婷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饱蘸深情,其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三:一是书写离别之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是描写世情的艰难,唐代文士经过梅关古道多因仕宦不如意,生存艰难之际颇有世情冷漠之感;三是宦情的尚志追求,有唐一代党争激烈,士大夫... 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饱蘸深情,其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三:一是书写离别之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是描写世情的艰难,唐代文士经过梅关古道多因仕宦不如意,生存艰难之际颇有世情冷漠之感;三是宦情的尚志追求,有唐一代党争激烈,士大夫遭遇贬谪较为频繁,仕宦一途遭受挫折,故于赠答送别诗中流露出归隐之情。唐代文士所创作的这些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作是其社会交际的真实记录,更是其情思意绪的折光和投影,寄寓着唐代文士人生失意之际的真情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梅关古道 大庾岭 赠答送别 情感体验
下载PDF
群文阅读视域下统编初中语文送别诗教学策略探析
4
作者 薛正澳 《品位·经典》 2024年第2期162-164,共3页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送别诗是其中重要的一类题材。目前关于统编课本中的古代送别诗的教学多以单篇为主,缺乏系统性,在教学中存在着情感分析类化、教学零散化、学生被动接受等问题。群文阅读教学作为近年来新型的教学模式...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送别诗是其中重要的一类题材。目前关于统编课本中的古代送别诗的教学多以单篇为主,缺乏系统性,在教学中存在着情感分析类化、教学零散化、学生被动接受等问题。群文阅读教学作为近年来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用来尝试解决当下初中语文送别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送别诗教学策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送别 群文阅读
下载PDF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5
作者 (唐)白居易 《小学生作文》 2024年第10期48-48,共1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字句对应。第二句的“枯”字对应着第三句——野火一烧,草就焦了。第二句的“荣”字对应着第四句——春风一吹,草就萌生了。我们在写话中,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先提取写作对象的特点,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字句对应。第二句的“枯”字对应着第三句——野火一烧,草就焦了。第二句的“荣”字对应着第四句——春风一吹,草就萌生了。我们在写话中,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先提取写作对象的特点,再展开对细节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就不至于提起笔来抓耳挠腮,不知从何说起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对象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下载PDF
唐人送别诗译者群体行为批评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周领顺 孙如莹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2,共15页
唐人送别诗久负盛誉,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本文以李白送别诗《送友人》的三个译本为例,对洛威尔、小畑薰良和裘克安三位国内外译者形成的译者群体进行了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从翻译外而言,三位译者的身份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译者... 唐人送别诗久负盛誉,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本文以李白送别诗《送友人》的三个译本为例,对洛威尔、小畑薰良和裘克安三位国内外译者形成的译者群体进行了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从翻译外而言,三位译者的身份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译者,其翻译诗学观和读者接受度存在差异。从翻译内而言,在叙述主体、意象叠加和时间变化三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法也表现出差异性,而行为的差异性,皆源于译者身份、翻译态度和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差异,并最终表现为译文务实度的差异。文章最后对总的群体译者行为研究和传统译者行为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送别 《送友人》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潞河送别——从《明人行书刘练江送别诗卷》出发
7
作者 郑好 《中国书画》 2023年第9期13-17,共5页
古人重离,必有赠迁。千金之遗,敦与片言。这是一卷晚明士大夫赴璐河送别友人离京时创作的诗文书卷。送别的对象是刘练江,送行并留下赠言者包括朱之蕃、薛近兖、黄衍相、黄克谦、刘觐文、闪继迪、徐銮、李胤昌。
关键词 送别 练江 朱之蕃 潞河送别 明人
下载PDF
含泪送别邢福义先生
8
作者 李宇明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立春次日是元宵节,元宵节次日,是2023年2月6日。这天中午时分,恩师邢福义先生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历程,长眠于江城武汉。虽已立春,天却奇寒;虽过元宵,但“热闹”不起来。浏览着网络上各界悼念先生的文字,找寻着与先生同框的旧照,脑海里... 立春次日是元宵节,元宵节次日,是2023年2月6日。这天中午时分,恩师邢福义先生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历程,长眠于江城武汉。虽已立春,天却奇寒;虽过元宵,但“热闹”不起来。浏览着网络上各界悼念先生的文字,找寻着与先生同框的旧照,脑海里翻滚着一幕幕往事,回味着、感受着先生的为学与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宵节 江城武汉 送别 人生历程 立春 含泪
下载PDF
师古与师心:袁宏道送别诗研究
9
作者 李一洁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7-52,共6页
袁宏道现存送别诗约100题181首。综观袁宏道之创作实践,可见其充分学习了经典送别诗的结构范式、典型意象、抒情方式,继承了“三部式”与风土类送别诗的书写程式;同时在自我表达与理论自觉的双重驱使下,对送别诗的面貌进行了相当程度的... 袁宏道现存送别诗约100题181首。综观袁宏道之创作实践,可见其充分学习了经典送别诗的结构范式、典型意象、抒情方式,继承了“三部式”与风土类送别诗的书写程式;同时在自我表达与理论自觉的双重驱使下,对送别诗的面貌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开拓,主要体现为乐观谐趣的情感基调的拓展、主体意识的张扬以及诗歌体裁的突破性试验。分析袁宏道送别诗,可以窥见其标新立异的审美趣味和诗学观念,也为了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辩证互动关系提供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宏道 送别 师古 反复古
下载PDF
扬弃悲哀:北宋仁宗朝送别诗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渔家傲》公案再解读
10
作者 王雨非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第2期33-42,共10页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元昊寇边时表达忧思的一首词。欧阳修称范仲淹是“穷塞主”,并作同题词送别王素,成为一个文学公案。历代批评家多褒范词而贬欧词为谀奉之作。分析二人的交游可知,欧阳修称范仲淹为穷塞主,是希望其不做戚...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元昊寇边时表达忧思的一首词。欧阳修称范仲淹是“穷塞主”,并作同题词送别王素,成为一个文学公案。历代批评家多褒范词而贬欧词为谀奉之作。分析二人的交游可知,欧阳修称范仲淹为穷塞主,是希望其不做戚戚之文。另外,欧阳修称颂王素“战胜归来”,在于其一贯的主战态度。而欧阳修之词之所以为“谀词”,源于在词作中赞美王素。其实当时士人在送人赴任之际作诗称颂临别者是普遍的行为。这种行为波及词学领域,产生言志面向的送别词。欧阳修送别王素之词便产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以诗为词的表现。分析此时欧阳修、张先等人的送人赴任词,可以看出以诗为词与“豪放词”的关联性。而宋仁宗时期作为“以诗为词”的衔接性一环,虽然此时的作品在艺术上不够完善,但是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提供了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家傲》 谀奉 程式化 送别 以诗为词
下载PDF
离歌与绘事——古代送别图之意境探微
11
作者 张一弛 王广维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1-89,共9页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送别图是基于送别文学而形成的特殊题材,其所营构的画境、表露的情思脱胎于该主题的文学作品。从送别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早期的送别图除表达离别之意外,还兼具教化功能,之后其在诗画关系转化中开始构建并丰富画境...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送别图是基于送别文学而形成的特殊题材,其所营构的画境、表露的情思脱胎于该主题的文学作品。从送别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早期的送别图除表达离别之意外,还兼具教化功能,之后其在诗画关系转化中开始构建并丰富画境图式。然而,古代送别图的图像意义不限于记录或描绘送别事件本身,还在于凭借画中山水获得精神愉悦,以此涤荡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送别 意境
下载PDF
梁宋文化在高适送别诗中的文本呈现与情感表达
12
作者 王逸帆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4-79,共6页
高适在梁宋地区生活多年,且交往活动频繁。梁宋地区富丽包容、积极进取、纵横任侠的文化风貌对高适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尤其表现在其送别诗创作上。高适在梁宋地区创作的送别诗充分彰显了地域特色,展现出气势富丽、情韵深厚的美学风貌。... 高适在梁宋地区生活多年,且交往活动频繁。梁宋地区富丽包容、积极进取、纵横任侠的文化风貌对高适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尤其表现在其送别诗创作上。高适在梁宋地区创作的送别诗充分彰显了地域特色,展现出气势富丽、情韵深厚的美学风貌。在文本呈现上,梁宋地域特色通过送别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得到充分体现;在情感生发上,梁宋地域文化、历史古迹涵养了高适送别诗的深厚情感。高适在这一时期内心中的抒怀、恋阙、惜别之感也由此流露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宋文化 高适 送别 文本呈现 情感表达
下载PDF
送别诗
13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第10期68-68,共1页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感人肺腑、情感真挚。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离别时的伤感和不舍,同时向即将分别的人表达深深的祝愿和思念。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所抒写的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感人肺腑、情感真挚。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离别时的伤感和不舍,同时向即将分别的人表达深深的祝愿和思念。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所抒写的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王昌龄 离别 李白 传统诗歌 情感真挚 情感表达
下载PDF
送别陈国祥
14
作者 姚恩育 徐燕娜 《浙商》 2023年第9期78-81,8,共5页
陈国祥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的足音渐行渐远。而下一个阶段祥生何去何从,还要面临很多挑战。
关键词 渐行渐远 送别 陈国祥 离世 何去何从
下载PDF
统整联读觅诗意 师生共创诉别情——例谈小学毕业课程之送别诗教学
15
作者 马金香 肖啸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第8期32-33,共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古诗词教学肩负着让学生“厚植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集中编排了10首古诗词,南华诗词会团队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古诗词教学肩负着让学生“厚植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集中编排了10首古诗词,南华诗词会团队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将古诗词诵读融入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开展读诗、赏诗、写诗、赠诗系列活动。本文以送别组诗课例为载体,透视课堂中以主题统整联读方式,通过聚焦意象、体味意境、感悟意蕴三大策略,品悟“送别文化”。通过读写互动、师生共创,寻求诗我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整联读 诗意 送别
下载PDF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智银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5-208,共4页
唐代送别诗的结尾往往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可以分为“盼见问归”、“伫立怅望”、“长忆相思”、“想象追随”、“劝慰勉励”和“祝福规劝”等多种表现。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 唐代送别诗的结尾往往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可以分为“盼见问归”、“伫立怅望”、“长忆相思”、“想象追随”、“劝慰勉励”和“祝福规劝”等多种表现。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空谷余音,不绝于耳,令人赞叹心仪,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及生活告别语,形成了送别诗独具特色的结尾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送别 结尾模式
下载PDF
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智银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4期108-113,共6页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浩浩如离心,雨珠滴滴似离愁,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送别诗的深厚韵味和丰富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送别 自然意象 审美
下载PDF
中国古典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当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4,共6页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别 发生学 起源学
下载PDF
论虞集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东 申慧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送别 艺术特色 虞集 诗歌创作 消化吸收 陶渊明 柳宗元 韦应物
下载PDF
从许浑送别诗看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49,共4页
许浑的送别诗约占其今存诗作的五分之一,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浑送别诗所构成的写作特点,反映了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也是他的诗作为后世模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晚唐送别诗在其结构模式化的同时,诗情则由壮大浓郁转为... 许浑的送别诗约占其今存诗作的五分之一,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浑送别诗所构成的写作特点,反映了中晚唐送别诗创作模式的形成,也是他的诗作为后世模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晚唐送别诗在其结构模式化的同时,诗情则由壮大浓郁转为平和散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许浑 送别 创作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