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出《柴阅墓志》与王昌龄《送柴侍御》诗发覆
1
作者
龙成松
《杜甫研究学刊》
2022年第2期89-100,共12页
王昌龄贬谪龙标期间创作的《送柴侍御》诗,“柴侍御”为何人古今未详。近年新出土的《柴阅墓志》揭示了一些关键信息,可以佐证诗中“柴侍御”即柴阅。《柴阅墓志》提供的线索,对王昌龄贬谪龙标原因、时间、心态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王昌龄贬谪龙标期间创作的《送柴侍御》诗,“柴侍御”为何人古今未详。近年新出土的《柴阅墓志》揭示了一些关键信息,可以佐证诗中“柴侍御”即柴阅。《柴阅墓志》提供的线索,对王昌龄贬谪龙标原因、时间、心态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王昌龄与柴阅约同时贬谪龙标,可能是受刘巨麟犯赃案牵连,但柴阅很快获得量移机会而王昌龄未能蒙恩,这可能与王昌龄“不矜细行”而被罗织成坐赃罪有关。通过对出土墓志与传世文献的重新解读,王昌龄生平中的疑云或许能逐渐拨开,我们对其龙标期间诗歌作品的理解也能更进一步。罚过其罪的巨大心理落差与贬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没有使王昌龄消沉,反而激发了他的洒脱情怀和超越意识,吟咏出《送柴侍御》等一系列盛唐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
送柴侍御
》
柴
阅
贬谪
不矜细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优柔婉丽 怨而不怒——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
作者
李雨丰
《昆明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68-71,共4页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镇江送别友人辛渐时所吟二首绝句的第一首。其第二首是: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丹阳,即今江苏镇江市。被送者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镇江送别友人辛渐时所吟二首绝句的第一首。其第二首是: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丹阳,即今江苏镇江市。被送者辛渐,生平不详。少伯的送别诗总三十余首,唯送别辛渐的较多,可知是他的知己至友。芙蓉楼,镇江的西北城楼。镇江,晋时属江南道润州,王恭为刺使时,改建其函南城楼为万岁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而不怒
芙蓉楼
别友人
送
别诗
江苏镇江
海阴
城南
《河岳英灵集》
送柴侍御
龙标野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读唐朝赠别诗有感
3
作者
姚郁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23-26,共4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文学家江淹从此句领起,写下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别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诗中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正因如此,古人常有临别赠诗的习惯。历代诗歌中写离情别绪的不计其数。这类诗,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文学家江淹从此句领起,写下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别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诗中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正因如此,古人常有临别赠诗的习惯。历代诗歌中写离情别绪的不计其数。这类诗,大都或托酒以将意,或写一时之景以兴怀,或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若无真情实感,就难免矫揉浅俗,流于老套;虽有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诗
离情别绪
别赠诗
《无题》
李商隐
而已矣
南朝文学
送
沈子福之江东
离亭
送柴侍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昌龄绝句艺术初探
4
作者
羊敬德
《怀化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53-56,共4页
“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句,王少伯、李白为多”。王、李两人在诗歌艺术造诣上,各有所长:“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李俊爽,王含蓄,俩人词、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特别在七绝方面,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位同时齐名的大师,或从持坛...
“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句,王少伯、李白为多”。王、李两人在诗歌艺术造诣上,各有所长:“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李俊爽,王含蓄,俩人词、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特别在七绝方面,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位同时齐名的大师,或从持坛的影响上来论述,认为“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五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以来,无复有骖乘者矣”;或从作品的成就来品评,认为“王少伯与太白争胜豪厘,俱是神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少伯
王含
亘古以来
豪厘
王言
唱诗
别怨
诗家夫子
孤月
送柴侍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捐赠物上的诗词引热议
5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第7期61-61,共1页
新型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日本政府和民间积极施以援手,令国人感动。2020年2月中旬,因为日本赠送的抗疫物资上频频引经据典,更是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有出自日本国长屋王偈子《绣袈裟衣缘》中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据说,当时...
新型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日本政府和民间积极施以援手,令国人感动。2020年2月中旬,因为日本赠送的抗疫物资上频频引经据典,更是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有出自日本国长屋王偈子《绣袈裟衣缘》中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据说,当时长屋王派人出使中国礼请高僧赴日传戒,赠送的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鉴真和尚看到后,深受感动,欣然东渡。有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有出自《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真和尚
同天
长屋
引经据典
送柴侍御
日本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自然的美与比兴的美——古诗中的水
6
作者
陈瑞昌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26-29,共4页
一、水的自然之美:1、优美的水;2、壮美的水。二、水的比兴之美:1、水与忧愁哀怨;2、水与离情别意;3、水与沧桑变迁。
关键词
别意
沧桑变迁
中国古典诗词
送
别诗
河中之水歌
送柴侍御
吴楚东南坼
冯延
罗邺
谢亭
送
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张爱玲笔下的月亮看创作的主体性
7
作者
胡光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76-79,共4页
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甚高。近几年,海外甚至掀起了“张爱玲热”。海外有影响的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张爱玲开辟了专章,称她为中国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家。可悲的是,在极左路线干扰下,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华裔作家,在国...
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甚高。近几年,海外甚至掀起了“张爱玲热”。海外有影响的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张爱玲开辟了专章,称她为中国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家。可悲的是,在极左路线干扰下,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华裔作家,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张爱玲终于引起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实在令人欣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白流苏
主体性
中国出版界
华裔作家
古朗月行
自君之出矣
送柴侍御
文学事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知识的学习走向思维的训练——《芙蓉楼送辛渐》磨课历程
被引量:
1
8
作者
吴诗清
《小学语文教学》
2015年第3期41-42,共2页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诗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类诗词(主要是诗)的一些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楼
送
辛渐
古诗词
送
别诗
咏物
人教版
首词
送柴侍御
写景诗
采薇
部分和
原文传递
送别何须有离伤
9
作者
王皖湘
《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下旬)》
2022年第12期34-37,共4页
编前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的日子总是少的,人离别的日子总是多的,因而“送别”就成了古人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以此表达出自己对亲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
编前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的日子总是少的,人离别的日子总是多的,因而“送别”就成了古人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以此表达出自己对亲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送
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离别
诗歌创作
原文传递
年年景相似,个个情不同
10
作者
杨建华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
2020年第11期18-21,共4页
2020年浙江省高考卷的古诗词赏析题,选用了王勃的《秋江送别》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秋江送别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
2020年浙江省高考卷的古诗词赏析题,选用了王勃的《秋江送别》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秋江送别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卷
送柴侍御
秋江
送
王昌龄
古诗词赏析
王勃
原文传递
学习古典诗歌漫谈
11
作者
廖仲安
《文史知识》
1984年第11期3-8,共6页
我最初对古典诗歌发生兴趣是很偶然的。记得在初中二年级时,我们国文老师朗诵一篇节选自《老残游记》的课文,念到谢灵运的两句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就情不自禁地连声叫'好'.把课文讲完后,他就异想天开地出了一...
我最初对古典诗歌发生兴趣是很偶然的。记得在初中二年级时,我们国文老师朗诵一篇节选自《老残游记》的课文,念到谢灵运的两句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就情不自禁地连声叫'好'.把课文讲完后,他就异想天开地出了一道作文题:《记我军于'明月照积雪'之夜大破日寇》,当时虽是抗日战争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漫谈
《老残游记》
古典诗歌
抗日战争时期
文老师
渔洋山人精华录
渔洋诗话
送柴侍御
长安古意
汉乐府民歌
原文传递
东亚的汉诗与那一段段血泪史
12
作者
张铎
《廉政瞭望》
2020年第5期82-83,共2页
日本人从不掩饰他们对于汉诗的喜爱。能选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千年来的文化积累。后来某企业回赠日本100万只口罩的物资上,贴着“青山一道,同担风雨”,此文出自王昌龄的...
日本人从不掩饰他们对于汉诗的喜爱。能选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千年来的文化积累。后来某企业回赠日本100万只口罩的物资上,贴着“青山一道,同担风雨”,此文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大家都对东亚文化圈的提法耳熟能详,这个圆圈的中心,无疑是中原王朝,那么它的半径,想必就是汉诗能到达的距离。会作诗的民族,无论如何“山川异域”,都会有“风云同天”的文化亲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送柴侍御
东亚文化圈
王昌龄
亲近感
中原王朝
一段段
同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跟习爷爷学经典
13
作者
无
《十几岁》
2022年第32期F0002-F0002,共1页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原典: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处及释义: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送柴侍御》。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与你道别时并不觉得伤感。因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原典: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处及释义: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送柴侍御》。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与你道别时并不觉得伤感。因为青山与你我一路相连,我们共沐着风雨。我们在同一轮明月下,又怎会觉得是身处两地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绝句
送柴侍御
王昌龄
一轮明月
武冈
云雨
原文传递
唐诗写意
14
作者
李福厚
《初中生之友(快乐号)(上)》
2007年第5期27-28,共2页
诗歌欣赏的实质是再创造,再创造的方式是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造诗歌的意境,何尝不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式阅读?古诗改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你可以用把诗歌改写成散文的方式来欣赏诗歌。
关键词
诗歌欣赏
散文化
送
沈子福之江东
丝丝缕缕
亲爱的朋友
你我
罟师
送柴侍御
读写结合
武冈
原文传递
题名
新出《柴阅墓志》与王昌龄《送柴侍御》诗发覆
1
作者
龙成松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2022年第2期89-100,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出墓志与唐代少数族裔文学研究”(17CZW018)阶段性成果。
文摘
王昌龄贬谪龙标期间创作的《送柴侍御》诗,“柴侍御”为何人古今未详。近年新出土的《柴阅墓志》揭示了一些关键信息,可以佐证诗中“柴侍御”即柴阅。《柴阅墓志》提供的线索,对王昌龄贬谪龙标原因、时间、心态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王昌龄与柴阅约同时贬谪龙标,可能是受刘巨麟犯赃案牵连,但柴阅很快获得量移机会而王昌龄未能蒙恩,这可能与王昌龄“不矜细行”而被罗织成坐赃罪有关。通过对出土墓志与传世文献的重新解读,王昌龄生平中的疑云或许能逐渐拨开,我们对其龙标期间诗歌作品的理解也能更进一步。罚过其罪的巨大心理落差与贬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没有使王昌龄消沉,反而激发了他的洒脱情怀和超越意识,吟咏出《送柴侍御》等一系列盛唐之音。
关键词
王昌龄
《
送柴侍御
》
柴
阅
贬谪
不矜细行
Keywords
Wang Changling
"Seeing the Supervisory Censor Chai off"
Chai Yue
relegation,reckless and meticulous conduct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K877.4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优柔婉丽 怨而不怒——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
作者
李雨丰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68-71,共4页
文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镇江送别友人辛渐时所吟二首绝句的第一首。其第二首是: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丹阳,即今江苏镇江市。被送者辛渐,生平不详。少伯的送别诗总三十余首,唯送别辛渐的较多,可知是他的知己至友。芙蓉楼,镇江的西北城楼。镇江,晋时属江南道润州,王恭为刺使时,改建其函南城楼为万岁楼。
关键词
怨而不怒
芙蓉楼
别友人
送
别诗
江苏镇江
海阴
城南
《河岳英灵集》
送柴侍御
龙标野宴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唐朝赠别诗有感
3
作者
姚郁杰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23-26,共4页
文摘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文学家江淹从此句领起,写下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别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诗中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正因如此,古人常有临别赠诗的习惯。历代诗歌中写离情别绪的不计其数。这类诗,大都或托酒以将意,或写一时之景以兴怀,或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若无真情实感,就难免矫揉浅俗,流于老套;虽有真情。
关键词
别诗
离情别绪
别赠诗
《无题》
李商隐
而已矣
南朝文学
送
沈子福之江东
离亭
送柴侍御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昌龄绝句艺术初探
4
作者
羊敬德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53-56,共4页
文摘
“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句,王少伯、李白为多”。王、李两人在诗歌艺术造诣上,各有所长:“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李俊爽,王含蓄,俩人词、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特别在七绝方面,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位同时齐名的大师,或从持坛的影响上来论述,认为“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五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以来,无复有骖乘者矣”;或从作品的成就来品评,认为“王少伯与太白争胜豪厘,俱是神品”。
关键词
王少伯
王含
亘古以来
豪厘
王言
唱诗
别怨
诗家夫子
孤月
送柴侍御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捐赠物上的诗词引热议
5
出处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第7期61-61,共1页
文摘
新型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日本政府和民间积极施以援手,令国人感动。2020年2月中旬,因为日本赠送的抗疫物资上频频引经据典,更是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有出自日本国长屋王偈子《绣袈裟衣缘》中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据说,当时长屋王派人出使中国礼请高僧赴日传戒,赠送的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鉴真和尚看到后,深受感动,欣然东渡。有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有出自《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关键词
鉴真和尚
同天
长屋
引经据典
送柴侍御
日本国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然的美与比兴的美——古诗中的水
6
作者
陈瑞昌
出处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26-29,共4页
文摘
一、水的自然之美:1、优美的水;2、壮美的水。二、水的比兴之美:1、水与忧愁哀怨;2、水与离情别意;3、水与沧桑变迁。
关键词
别意
沧桑变迁
中国古典诗词
送
别诗
河中之水歌
送柴侍御
吴楚东南坼
冯延
罗邺
谢亭
送
别
分类号
G7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张爱玲笔下的月亮看创作的主体性
7
作者
胡光璐
出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76-79,共4页
文摘
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甚高。近几年,海外甚至掀起了“张爱玲热”。海外有影响的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张爱玲开辟了专章,称她为中国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家。可悲的是,在极左路线干扰下,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华裔作家,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张爱玲终于引起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实在令人欣慰。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白流苏
主体性
中国出版界
华裔作家
古朗月行
自君之出矣
送柴侍御
文学事业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知识的学习走向思维的训练——《芙蓉楼送辛渐》磨课历程
被引量:
1
8
作者
吴诗清
机构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出处
《小学语文教学》
2015年第3期41-42,共2页
文摘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诗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类诗词(主要是诗)的一些基本特点。
关键词
芙蓉楼
送
辛渐
古诗词
送
别诗
咏物
人教版
首词
送柴侍御
写景诗
采薇
部分和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送别何须有离伤
9
作者
王皖湘
机构
不详
出处
《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下旬)》
2022年第12期34-37,共4页
文摘
编前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的日子总是少的,人离别的日子总是多的,因而“送别”就成了古人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以此表达出自己对亲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关键词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送
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离别
诗歌创作
分类号
G624.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年年景相似,个个情不同
10
作者
杨建华
机构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出处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
2020年第11期18-21,共4页
文摘
2020年浙江省高考卷的古诗词赏析题,选用了王勃的《秋江送别》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秋江送别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关键词
高考卷
送柴侍御
秋江
送
王昌龄
古诗词赏析
王勃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学习古典诗歌漫谈
11
作者
廖仲安
机构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北京师范学院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
出处
《文史知识》
1984年第11期3-8,共6页
文摘
我最初对古典诗歌发生兴趣是很偶然的。记得在初中二年级时,我们国文老师朗诵一篇节选自《老残游记》的课文,念到谢灵运的两句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就情不自禁地连声叫'好'.把课文讲完后,他就异想天开地出了一道作文题:《记我军于'明月照积雪'之夜大破日寇》,当时虽是抗日战争时期。
关键词
诗歌漫谈
《老残游记》
古典诗歌
抗日战争时期
文老师
渔洋山人精华录
渔洋诗话
送柴侍御
长安古意
汉乐府民歌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东亚的汉诗与那一段段血泪史
12
作者
张铎
机构
不详
出处
《廉政瞭望》
2020年第5期82-83,共2页
文摘
日本人从不掩饰他们对于汉诗的喜爱。能选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千年来的文化积累。后来某企业回赠日本100万只口罩的物资上,贴着“青山一道,同担风雨”,此文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大家都对东亚文化圈的提法耳熟能详,这个圆圈的中心,无疑是中原王朝,那么它的半径,想必就是汉诗能到达的距离。会作诗的民族,无论如何“山川异域”,都会有“风云同天”的文化亲近感。
关键词
汉诗
送柴侍御
东亚文化圈
王昌龄
亲近感
中原王朝
一段段
同天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跟习爷爷学经典
13
作者
无
机构
人民日报少年客户端漫画工作室
出处
《十几岁》
2022年第32期F0002-F0002,共1页
文摘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原典: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处及释义: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送柴侍御》。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与你道别时并不觉得伤感。因为青山与你我一路相连,我们共沐着风雨。我们在同一轮明月下,又怎会觉得是身处两地呢?
关键词
七言绝句
送柴侍御
王昌龄
一轮明月
武冈
云雨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唐诗写意
14
作者
李福厚
出处
《初中生之友(快乐号)(上)》
2007年第5期27-28,共2页
文摘
诗歌欣赏的实质是再创造,再创造的方式是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造诗歌的意境,何尝不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式阅读?古诗改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你可以用把诗歌改写成散文的方式来欣赏诗歌。
关键词
诗歌欣赏
散文化
送
沈子福之江东
丝丝缕缕
亲爱的朋友
你我
罟师
送柴侍御
读写结合
武冈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出《柴阅墓志》与王昌龄《送柴侍御》诗发覆
龙成松
《杜甫研究学刊》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优柔婉丽 怨而不怒——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雨丰
《昆明学院学报》
198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读唐朝赠别诗有感
姚郁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王昌龄绝句艺术初探
羊敬德
《怀化学院学报》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日本捐赠物上的诗词引热议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自然的美与比兴的美——古诗中的水
陈瑞昌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从张爱玲笔下的月亮看创作的主体性
胡光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从知识的学习走向思维的训练——《芙蓉楼送辛渐》磨课历程
吴诗清
《小学语文教学》
2015
1
原文传递
9
送别何须有离伤
王皖湘
《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下旬)》
2022
0
原文传递
10
年年景相似,个个情不同
杨建华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
2020
0
原文传递
11
学习古典诗歌漫谈
廖仲安
《文史知识》
1984
0
原文传递
12
东亚的汉诗与那一段段血泪史
张铎
《廉政瞭望》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跟习爷爷学经典
无
《十几岁》
2022
0
原文传递
14
唐诗写意
李福厚
《初中生之友(快乐号)(上)》
200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