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白鹳在山东省适宜栖息地的分布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雨 卢柳妍 +1 位作者 田秀华 段玉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94-2201,共8页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隶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oniidae)鹳属(Ciconia),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在长江中下游鄱阳湖等沿海内陆湖泊越冬。山东省从2003年开始有...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隶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oniidae)鹳属(Ciconia),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在长江中下游鄱阳湖等沿海内陆湖泊越冬。山东省从2003年开始有东方白鹳繁殖记录,黄河三角洲为该物种在山东省的主要繁殖地。以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收集到的位点数据、物种分布数据库(GBIF)提取的位点数据和山东省环境气候因子为基础数据,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平台,预测东方白鹳在山东省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在该物种在黄河三角洲及附近地区存在较集中的高适宜区,庙岛群岛和微山湖地区存在少量高适宜区,高适宜区总面积为1359.27km^(2);北至河北边界,南至微山县,沿黄河支流至西到达聊城市、菏泽市,存在1893.82km^(2)较适宜区和3955.63km^(2)低适宜区。潜在适宜生境总和为7208.72km^(2),占比为研究区域的0.89%。新出现的较为集中的较适宜区在微山湖周围地区,此地目前并无该物种出现的记录。通过对环境因子分析得知,东方白鹳选择适宜栖息地时更倾向于选择的植被类型是灌丛和草甸,土地利用类型是沼泽地、滩涂与河渠,远离道路,显著影响东方白鹳选择适宜区的气候因子是最暖季度降雨量和最干月份降雨量。研究旨在探究何种环境因子影响东方白鹳对适宜栖息地的选择,为该物种的栖息地管理和保护区建立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该物种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蒙秉顺 黄小龙 +5 位作者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75,共12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有蹄类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水鸟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预估
3
作者 刘小燕 周轶尘 +4 位作者 张增信 张佳敏 朱斌 田佳西 邱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7,126,共9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该地区水鸟的栖息地。以数量较多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以及濒危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该地区水鸟的栖息地。以数量较多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以及濒危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极危物种白鹤(Grus leucogeranus)4种水鸟为代表,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BCC-CSM2-MR全球气候模式,预估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典型越冬水鸟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变化。结果表明:在1970—2000年,白额雁、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长江干流沿岸、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等湿地区,其中,小天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布最广,白鹤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布最少。海拔、坡度、植被及气候因素是影响越冬水鸟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海拔对白额雁和白鹤的影响最大,坡度对东方白鹳和小天鹅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子。除地形和植被因子外,气温是影响白额雁的主要环境变量,而降水则是影响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的主要环境变量。在SSP2-4.5中排放情景下(SSP2-4.5代表至2100年辐射强迫稳定在4.5 W/m^(2)),越冬水鸟的总适生区面积最大,且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和极危物种白鹤的高适生区面积最大;在SSP5-8.5高排放情景下越冬水鸟的总适生区面积最少(SSP5-8.5代表至2100年辐射强迫达到8.5 W/m^(2)),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白额雁和小天鹅的高适生区面积分布最广。总体看,SSP2-4.5中排放情景是对所有越冬水鸟最有利的,未来越冬水鸟的中、高适生区均有向东部鄱阳湖流域及长江口一带扩散的趋势,且低适生区面积将持续上升。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对越冬水鸟生存相对有利,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预警,应加大气候变化对水鸟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适宜栖息地分布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和小麂潜在适宜栖息地预测及重叠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娟 谢培根 +4 位作者 梅祎芸 郭瑞 宋虓 李婷婷 徐爱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10-2219,共10页
对保护区内的关键种开展保护工作时,其同域分布相似种的保护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较大地理尺度上看,黑麂的分布区被小麂完全覆盖,如能掌握二者适宜栖息地的重叠状况,揭示其共存机制,将有助于保护策略的制定和整合管理。2017—2020年在... 对保护区内的关键种开展保护工作时,其同域分布相似种的保护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较大地理尺度上看,黑麂的分布区被小麂完全覆盖,如能掌握二者适宜栖息地的重叠状况,揭示其共存机制,将有助于保护策略的制定和整合管理。2017—2020年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分别获得黑麂和小麂的分布位点38个和101个,结合8个环境因子,采用MaxEnt模型对研究区域内黑麂和小麂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了预测和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黑麂和小麂潜在适宜栖息地主要位于龙塘山区域西南部,千顷塘区域中部和顺溪坞区域西北部,以及千顷塘区域与龙塘山区域间的山脉和顺溪坞南部山区,二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586.66 km^(2)和661.93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的36.67%和41.37%。(2)黑麂和小麂的生态重叠指数较高,其D值和I值分别为0.82和0.97,它们的总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为435.39 km^(2),分别占黑麂和小麂总适宜栖息地面积的72.22%、65.78%。(3)黑麂和小麂对环境因子的选择相似,黑麂主要选择海拔较高、离水源较近、离居民点和公路较远的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小麂则主要偏好选择海拔较高、靠近公路、远离居民点、距水源500 m范围的针阔混交林。建议增加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区域间生态廊道的建立并加强黑麂和小麂分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最大熵模型 红外相机 麂属动物 潜在适宜栖息地
下载PDF
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5
作者 刘轲 刘炎林 李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2-663,共12页
欧亚猞猁(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 欧亚猞猁(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与行动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并更新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新闻报道等多方数据来源,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10—2022年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信息,共获得155条欧亚猞猁的野外确认记录。对这些分布位点进行疏化处理后,基于中国4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MaxEnt在5 km分辨率构建了欧亚猞猁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该物种在我国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欧亚猞猁当前共在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有确认分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外确认记录数最多(n=28)。使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欧亚猞猁分布位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布点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3个片区。在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当RM=4.0时,MaxEnt模型平均AICc值最小,10个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1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欧亚猞猁在我国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328.74×10^(4)km^(2),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与昆仑山地区,以及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年均温、最干月降水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欧亚猞猁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以及祁连山部分地区是IUCN物种评估中可能遗漏的空缺区域,亟需在后续调查中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猞猁 大型食肉动物 物种分布图 适宜栖息地 物种分布模型 红外相机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研究
6
作者 翁国杭 郑方东 +6 位作者 林瑞峰 林莉斯 赖家厚 赵凯 张庆朝 张立华 林雪艳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70-74,共5页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相近时期黄腹角雉种群调查数据,研究了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4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1.68 km^(2),黄腹角雉种群分布面积为6.09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11.78%;2020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8.59 km^(2),黄腹角雉分布面积为55.3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50.93%。两个时期相比较,适宜栖息地面积增长了56.91 km^(2),净增率为110.12%;黄腹角雉实际利用的栖息地面积增长了49.21 km^(2),净增率为808.05%;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增长了39.15%,净增率为332.34%。这说明经过长期努力,保护区内黄腹角雉栖息地面积得到了较大扩展,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人为干扰活动的减少及栖息地片段化状况的改变是适宜栖息地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片段化 生态修复 适宜栖息地利用率 恢复生态学 黄腹角雉
下载PDF
滇金丝猴适宜栖息地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武瑞东 周汝良 +3 位作者 龙勇诚 杜勇 叶江霞 魏晓燕 《遥感信息》 CSCD 2005年第6期24-28,F0003,共6页
通过对滇金丝猴已有科考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评估,综合得出了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要分析手段,采集处理相关信息,建立空间模型,快速提取了适宜滇金丝猴生存的植物群落/土地覆盖类型和其适宜... 通过对滇金丝猴已有科考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评估,综合得出了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要分析手段,采集处理相关信息,建立空间模型,快速提取了适宜滇金丝猴生存的植物群落/土地覆盖类型和其适宜栖息地分布数据,并与由专家手工勾绘的现有种群家域范围数据进行了比较,显示二者具有很高的符合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滇金丝猴适宜栖息地的总面积为7 788.069km2,基本上被分割为9个大的片区,现有种群分布在其中的5个区域,其总面积为6 448.842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适宜栖息地 遥感分析 GIS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褐马鸡西部种群适宜栖息地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宏群 牛常会 +2 位作者 韩培士 刘晓莉 符勇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9-504,共6页
基于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西部种群的126个分布数据及25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其适宜生境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最干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季平均降水量、最热... 基于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西部种群的126个分布数据及25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其适宜生境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最干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季平均降水量、最热月极高温度和距道路的距离是主要影响因子,其阈值分别为-6.0^-4.3℃、4.90~5.75 mm、15.3~16.8 mm、23.0~26.3℃和0~54 m。褐马鸡西部种群适宜栖息地集中在陕西省黄龙县、宜川县、洛川县和韩城市。从各县(市)不同适宜等级面积而言,适宜栖息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黄龙县>韩城市>宜川县>洛川县。目前在陕西省黄龙山建立了2个与褐马鸡有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褐马鸡最适宜栖息地和中等适宜栖息地已超出保护区范围,建议当地政府或林业管理部门调整保护区的规划或者加强这些超出区域的监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MaxEnt模型 主要影响因子 适宜栖息地 黄龙山
下载PDF
基于动物适宜栖息地的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金凤 徐基良 +2 位作者 李建强 周春发 邓文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807-7817,共11页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明晰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北京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当前亟需系统评估北京市现有自然...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明晰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北京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当前亟需系统评估北京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保护成效,为未来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工作优化提供科学指导。研究选取了北京地区6个较为典型的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黑鹳(Ciconia nigra)、褐马鸡(Crossoption mantchuricum)、大鸨(Otis tarda)、鸳鸯(Aix galericulata)、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其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将自然保护地与适宜栖息地相叠加,识别其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热点和保护空缺,进而评估了北京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物种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其中褐马鸡的受保护率最高(92.82%),鸳鸯的受保护率最低(13.66%)。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物种热点区覆盖率不同,风景名胜区类型覆盖率最高(14.74%)。6个物种适宜栖息地的热点区域总面积为280.01km~2,保护空缺占热点区域总面积的49.45%,其中密云区、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保护空缺面积最大。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保护效率以及存在的空缺,建议因地制宜,采取扩大或合并现有自然保护地、增设新的自然保护地或营造微生境等方式来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整体保护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识别与划定提供可行方案,并为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自然保护地 保护成效 空缺分析 北京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Panthera uncia)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14
10
作者 乔麦菊 唐卓 +4 位作者 施小刚 程跃红 胡强 李文静 张和民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6期1-4,16,共5页
2013年11月到2016年3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27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其中10个位点成功拍摄到雪豹影像,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雪豹在卧龙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雪豹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45km2,占总面积的12%。其中,279km2(81%)位于核心区,49... 2013年11月到2016年3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27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其中10个位点成功拍摄到雪豹影像,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雪豹在卧龙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雪豹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45km2,占总面积的12%。其中,279km2(81%)位于核心区,49km2位于缓冲区,17km2位于实验区。植被类型、年均温度和坡向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雪豹主要选择年均温度为-8~0℃的阳坡,最偏好的植被类型为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下载PDF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的活动节律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栋 杨创明 +3 位作者 和梅香 陈俪心 何兴成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0-327,共8页
2016年6月-2017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研究了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活动节律,以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得到的兔狲分布点为数据源,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兔狲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显示:(1)兔狲分... 2016年6月-2017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研究了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活动节律,以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得到的兔狲分布点为数据源,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兔狲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显示:(1)兔狲分布在海拔3 780~4 956 m的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生境,其中87.2%的分布点位于海拔4 500 m以上;(2)日活动差异指数为0.071 2,昼行性指数为0.34,兔狲的活动高峰为05∶00-07∶00和20∶00-22∶00;(3)增强型植被指数2年最大值均值、海拔、平均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兔狲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兔狲偏好在海拔4 000 m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流石滩生境活动,保护区兔狲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6%。本研究充实了兔狲的生物学、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狲 适宜栖息地 活动节律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变量的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识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毕玉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79-87,共9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6—7月(雨季)、2022年2—3月(旱季)的野外跟踪调查数据,并以公开发表的文献记录作补充,剔除冗余的分布数据,最终筛选出111个分布位点用于构建模型。将物种分布数据与10个环境变量数据导入MaxEnt模型,获得当前气候条件下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模型检验结果AUC值达0.953,模型精度较高;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主要受最旱月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最暖月均温和冠层高度这4个环境因子影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272.76 km^(2),仅占公园规划面积的6.39%。适宜区主要在霸王岭片区,占总适宜栖息地面积的64.05%;鹦哥岭和尖峰岭也有较大面积的适宜区域,分别占总适宜区面积的23.82%和9.89%。模型结果显示,次适宜区面积达1309.02 km^(2),是未来构建生态廊道的重要缓冲区域。【结论】1)海南长臂猿偏向于分布在降雨丰富的区域,因干旱季节降雨量不足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2)海南长臂猿对林冠下层的利用率低,对高大粗壮植株的依赖性强。旱季可利用果实不足和高大食源植物匮乏,必然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和扩散。因此,建议有针对性地恢复和管理连接适宜栖息地之间的次适宜区域,在恢复造林过程中,选择能在旱季提供丰富果实的树种,将其逐渐转化为适宜栖息地,从而提高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3
作者 刘艳华 刘磊 +6 位作者 陈红 刘小慧 王启蕃 刘鑫鑫 张子栋 张宇 周绍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9-569,共11页
在人类支配的景观中,生境退化已经导致多个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减。紫貂(Martes zibellina)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开展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工作对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计划至关重要。于2021年1月—2022年8... 在人类支配的景观中,生境退化已经导致多个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减。紫貂(Martes zibellina)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开展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工作对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计划至关重要。于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足迹链跟踪、远红外相机监测综合收集到紫貂和猎物(雪兔)活动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栖息地建模分析方法,首次在多个分辨率尺度背景下对紫貂种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ArcGIS 10.4重采样后在6个分辨率尺度(30m、60m、120m、240m、480m、960m)进行栖息地建模分析,基于主要栖息地变量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率及稳定性影响,并综合考虑研究区域面积,最终选定30m分辨率尺度作为紫貂栖息地最佳分析建模尺度,在30m分辨率尺度栖息地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1;(2)研究发现猎物资源、植被类型和地形变量是影响紫貂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变量因子:雪兔出现概率较高、距草地与河流较近、海拔约400—600m、距常绿针叶林1.5km、距落叶针叶林约200m、坡向为50—250°的区域为紫貂的适宜栖息地;(3)栖息地适宜性分析表明,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适宜栖息地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计23.66km2,约占保护区的17.2%,主要集中在保护区中部,而东部和西北部区域,栖息地破碎化较严重。基于模型结果与野外调查,提出了三条建议:(1)应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避免因人类干扰造成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持续扩大;(2)建立生态廊道促进保护区西部与中部紫貂种群进行个体交流,降低紫貂种群局部区域灭绝概率;(3)对东部地区破碎化的栖息地进行修复,扩大东部适宜栖息地面积,使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为整体。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的紫貂种群恢复创造条件,这对于构建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貂 最大熵模型 最优分辨率尺度 栖息地适宜
下载PDF
辉河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4
作者 马悦 张雨晴 +5 位作者 孙雪莹 郭瑞萍 吴志坚 吕泓学 吴庆明 张剑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8,共7页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C值为0.970;2022年训练数据AUC值为0.974,测试数据AUC值为0.972,结果均大于0.900,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均达到优秀水平。(2)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2021年主要为归一化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和土壤亮度,2022年主要为土壤湿度、海拔和土壤亮度。(3)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面积有差异,2021年为1679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75、160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8%),2022年适宜面积较大,为8473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56、841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辉河保护区内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面积有限,且不连续、连通度较低,人类活动对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的利用存在干扰,建议保护区在白枕鹤繁殖期限制区内人类活动,减少对白枕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 繁殖期 白枕鹤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AHP和GIS方法的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5
作者 赵文飞 杨子诚 +3 位作者 杨昆山 鲁斌 宗路平 李杨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鸥、鸻鹬、雁鸭和鹤鹮等4个水鸟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定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滇池湖滨水鸟选择栖息地的最主要因素;4个类群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鸥类和鹤鹮类水鸟的适宜区较雁鸭和鸻鹬类要大;草海西岸及外海南岸、东岸的带状或斑块状区是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本研究方法可为其他湿地的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思路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滇池湖滨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湖滨 水鸟栖息地 栖息地适宜 层次分析法 GIS
下载PDF
基于目标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和景观特征的保护地功能区划研究——以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佳雯 杨志娇 +8 位作者 王宇航 文菀玉 刘刚 李惠鑫 高军 虎永胜 李斌 九落 龚明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03-2710,共8页
生境的破碎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区划是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布局和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进而指导合理区划,是提升保护地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目前保护地功能区划中存在与目标物种适宜栖息地... 生境的破碎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区划是对保护地进行空间布局和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进而指导合理区划,是提升保护地功能的重要措施。基于目前保护地功能区划中存在与目标物种适宜栖息地空间格局不一致、与周边联系紧密性不足、边缘效应明显等问题,以甘肃多儿国家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现有保护地区划景观特征,通过扩大研究尺度和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合适宜栖息地异质性和功能区的景观特征,基于提升适宜栖息地完整性和连接度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并通过比较区划前、后景观特征和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以及大熊猫的空间利用来评估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本方法的新区划核心区适宜栖息地增加了16.03%,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核心区内缘比由调整前的5.35和6.32下降至3.97,被保护的优质栖息地增加,边缘效应明显减小,提高了保护区适宜栖息地的完整性,加强了和周边优质栖息地的联系,有助于提升核心区的环境容纳量,增强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促进所在区域的种群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适宜栖息地 功能区划 栖息地评价 大尺度
下载PDF
基于渔业声学调查的珠江东塔产卵场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武智 李跃飞 +3 位作者 朱书礼 杨计平 夏雨果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布的区域。以地形因子水深、坡度、坡向为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各因子适宜度指数范围,进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计算研究江段的HSI值。结果显示,东塔产卵场鱼类密度分布介于0.009~0.057尾·m^(−3);在时间上,鱼类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空间上,鱼类分布整体自相关性不强,部分区域局部自相关性强,如产卵场沙洲邻近区域三年结果均为“热点区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及石咀段出现“冷点区域”。该江段鱼类的适宜水深范围为5~8 m,适宜坡度范围为1.0°~1.5°(微斜坡),适宜坡向范围为90°~180°(东南方向)。通过HSI模型计算,得出研究江段HSI值介于0.02~0.95,平均值为0.31±0.22,高值区域集中出现在东塔产卵场的沙洲两侧,河流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可能为鱼类潜在的适宜栖息区域;主航道基本为HSI低值区。利用2017年声学调查数据对HSI模型进行了验证,鱼类资源密度与HSI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东塔产卵场的鱼类栖息情况,可用于江河鱼类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塔产卵场 栖息地适宜 水声学技术 热点分析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藏野驴、藏原羚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动态趋势
18
作者 曾晓明 杨莹 +2 位作者 巩匆然 杨东东 李皑菁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选取9个环境因子,采用MaxEnt优化参数模型评价三江源地区藏野驴Equus kiang、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适宜栖息地,并对其1990—2020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藏野驴和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分别分布于海拔3440~4970 m和3650~484... 选取9个环境因子,采用MaxEnt优化参数模型评价三江源地区藏野驴Equus kiang、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适宜栖息地,并对其1990—2020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藏野驴和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分别分布于海拔3440~4970 m和3650~4840 m、年降水量225~660 mm和220~625 mm、年均气温-7~0.5℃和-6~-0.6℃、坡度<15°的平缓山地和山谷中有禾草、薹草高寒草原,以及嵩草、杂类草高寒草甸的区域,藏野驴占据地势较低、植被覆盖较高、草况较好的区域;栖息地不适宜区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005年占比最高,分别为65.58%和55.54%。三江源地区气候暖湿化带来的土地覆盖变化、草地覆盖度提升是藏野驴、藏原羚适宜栖息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保护区、国家公园的建立和多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使藏野驴、藏原羚受人为干扰程度降低、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大。研究对三江源地区典型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估,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和国家公园规划管理等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廊道构建
19
作者 田新民 刘小慧 +7 位作者 张超宇 张宇 张子栋 梁卓 陈红 宋雅祺 王鑫雪 周绍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21-9629,共9页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为典型的林栖兽类,对栖息地干扰和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为了科学有效保护该物种,于2020—2021年在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区域布设红外相机642台收集黄喉貂活动位点信息,利用最...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为典型的林栖兽类,对栖息地干扰和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为了科学有效保护该物种,于2020—2021年在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区域布设红外相机642台收集黄喉貂活动位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建模方法开展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探究影响种群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并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构建潜在的种群扩散生态廊道,探讨研究区域黄喉貂种群的栖息地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结果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1,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域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的实际分布情况;(2)本研究利用的13个变量中,距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距离12 km黄喉貂出现概率最高,且贡献率达20.6%,是影响黄喉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变量,其次坡向(9.9%)、农田(9.5%)、草地(9.0%)、常绿针叶林(8.9%)、道路(7.0%)、河流(6.6%)、居民点(6.1%)和海拔(5.9%)是影响黄喉貂栖息地质量的次要变量;(3)研究区域黄喉貂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93.54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4%,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绥阳林业有限公司的柳桥沟、青山和万宝湾林场。黄喉貂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因此通过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获得15块总面积为401.61 km^(2)的核心栖息地,并构建14条生态廊道利于黄喉貂栖息地生态恢复管理。研究综合分析了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黄喉貂栖息地现状及连通性,促进黄喉貂扩散、栖息地的连通性和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生态廊道
下载PDF
珠江河口凤鲚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雨芳 吴鹏 +5 位作者 刘永 肖雅元 唐广隆 王腾 林琳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9,共8页
探究珠江河口洄游性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的生境适宜度,可为其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冬季和2020年夏季在珠江河口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水深、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底层溶解氧等作为指示因子,利用层次分析... 探究珠江河口洄游性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的生境适宜度,可为其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冬季和2020年夏季在珠江河口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水深、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底层溶解氧等作为指示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计算各指示因子的权重,采用算数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 GMM)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验证发现基于GMM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精确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凤鲚的栖息地分布。最优模型结果显示,珠江河口冬季和夏季凤鲚适宜的底层盐度分别为21.03‰~30.55‰和20.25‰~25.82‰,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6.79~7.28和3.85~4.01 mg·L^(-1),水深分别为11.69~20.10和7.80~9.23 m,底层水温分别为19.84~19.95和28.36~29.44℃。珠江河口凤鲚HSI大于0.5的站点仅占总调查站点的17.39%,表明其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目前珠江河口适宜凤鲚的栖息地主要位于内伶仃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珠江河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