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胃损伤适应性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姚永莉 徐波 宋于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建立大鼠无水乙醇胃损伤的适应模型 ,观察大鼠胃损伤适应性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40 %、75 %乙醇 1ml胃饲 ,并且在 0、2、4d内予以重复刺激 ,诱发胃损伤适应模型 ,观察损伤模型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 目的 建立大鼠无水乙醇胃损伤的适应模型 ,观察大鼠胃损伤适应性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40 %、75 %乙醇 1ml胃饲 ,并且在 0、2、4d内予以重复刺激 ,诱发胃损伤适应模型 ,观察损伤模型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 (UI)为 47 2 5± 2 .0 5 ;40 %乙醇处理组大鼠胃黏膜UI为 2 5 .2 5± 3 .71,较对照大鼠显著降低 (P <0 .0 5 ) ;75 %乙醇处理组大鼠胃黏膜UI为 67.40± 10 .81,较对照大鼠显著增高 (P <0 .0 5 )。提示在给予 40 %乙醇 3次刺激后 ,大鼠胃能产生适应性保护作用 ,减轻了再给予无水乙醇刺激时的胃损伤 ;而在给予 75 %乙醇 3次刺激后 ,大鼠胃不能产生适应性保护作用 ,反而加重了再给予无水乙醇刺激时的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胃损伤 适应性作用 胃黏膜损伤 适应性保护 适应模型
下载PDF
祈祷行为对个体社会适应性作用的心理学阐释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光成 赵阿勐 +3 位作者 朱双阅 韩云峰 王文林 闫凤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7期2592-2593,共2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积极全面的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近三十年,中国宗教界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信仰种类呈现逐步扩大的状态。虽然由于历史文化原因佛教仍然是中国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但近几年基督教徒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积极全面的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近三十年,中国宗教界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信仰种类呈现逐步扩大的状态。虽然由于历史文化原因佛教仍然是中国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但近几年基督教徒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1]。基督教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主流宗教之一,这一人群正逐步被社会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作用 心理学 宗教信仰 阐释 个体 行为 祈祷 中国大陆
下载PDF
鱼类应激及其适应性生热作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席峰 《饲料研究》 CAS 2001年第10期10-12,共3页
现行的养殖环境多为人为设置,由此导致了鱼类的一系列应激性生理和病理反应。应激过程伴随着能量的损耗,导致了生产性能和抗病力的下降。因此,为了评估应激水平和应激修复效果,建立适应性生热作用的评估体系在所必行。
关键词 鱼类 应激 适应性生热作用 生理反应 病理反应
下载PDF
乙醇诱导门脉高压大鼠胃粘膜损伤及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康静 王天才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9期13-15,共3页
目的:采用乙醇诱导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门脉高压大鼠胃粘膜的损伤及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门脉高压组(PHT)和假手术组(SO),两组再分为未加无水乙醇组。20%乙醇预处理后再加入无水乙醇组及加无水乙醇组... 目的:采用乙醇诱导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门脉高压大鼠胃粘膜的损伤及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门脉高压组(PHT)和假手术组(SO),两组再分为未加无水乙醇组。20%乙醇预处理后再加入无水乙醇组及加无水乙醇组,应用Guth法计算胃粘膜损伤指数(Ulcer index,UI),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法粘膜血流量显著升高,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减弱。结论:门脉高血压可以削弱胃粘膜的防御机制。增加有害物质对胃粘膜的敏感性。而用低浓度乙醇预处理的门脉高压大鼠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 胃粘膜损伤 动物模型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下载PDF
乙醇诱导门脉高压大鼠胃黏膜损伤及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5
作者 康静 王天才 《胃肠病学》 2002年第B11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乙醇 门脉高压 大鼠 胃黏膜损伤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下载PDF
胃肠肽的细胞保护作用
6
作者 朱文玉 《胃肠病学》 1998年第3期141-142,共2页
细胞保护(cytoprotection)是七十年代后期在美国A.Robert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由生理学家Ja-cobson提出来的。它是指某些物质,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所具有防止或减轻有害物质对消化道粘膜损伤和致坏死作用的能力。它代表一个新概... 细胞保护(cytoprotection)是七十年代后期在美国A.Robert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由生理学家Ja-cobson提出来的。它是指某些物质,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所具有防止或减轻有害物质对消化道粘膜损伤和致坏死作用的能力。它代表一个新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快被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适应性细胞保护 细胞保护作用 胃肠肽 前列腺素 适应性保护作用 神经降压素 胃粘膜损伤 大鼠 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氯氮平副作用适应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喻东山 张心保 +3 位作者 蒋晓军 孙旦晖 肖红 张石宁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研究氯氮平副作用的适应性。方法 对 6 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予氯氮平治疗 ,在治疗第 2~ 4周使用的剂量固定为 (310± 80 )mg/d ,分别于第 2周末和第 4周末评定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 ,并测定氯氮平血药浓度。结果 第 4周末抗胆... 目的 研究氯氮平副作用的适应性。方法 对 6 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予氯氮平治疗 ,在治疗第 2~ 4周使用的剂量固定为 (310± 80 )mg/d ,分别于第 2周末和第 4周末评定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 ,并测定氯氮平血药浓度。结果 第 4周末抗胆碱能因子分为 (7 9± 2 6 )分 ,抗α1 肾上腺素能因子分为 (3 0± 2 5 )分 ,抗 5 羟色胺 (5 HT)受体因子分为 (4 8± 2 8)分 ,总分为 (19 9± 6 8)分 ,均低于第 2周末 [分别为 (9 0± 3 3)分、(4 0± 2 8)分、(5 8± 3 4)分及 (2 1 5± 7 3)分 ;t=2 82 ,3 0 5 ,2 46和 2 0 8,P <0 0 1~ 0 0 5 ]。第 2周末氯氮平血浓度 [(2 70± 6 0 ) μg/L]与第 4周末 [(2 80± 80 ) μg/L]的差异无显著性 (t=1 2 7,P >0 0 5 )。结论 在氯氮平治疗的第 2~ 4周内 ,患者对抗胆碱能、抗α1 肾上腺素能和抗 5 HT受体副作用已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作用适应性 抗5-HT受体
原文传递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弱刺激剂预防胃损伤和缺血是通过前列腺介导的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宝雯 林兆鑫 +2 位作者 曹之宪 许伟武 陆照棠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26-29,共4页
观察自体有效物质前列腺素(PGs),对基础血流和限制胃粘膜血流(GMBF)供应后修复的影响,及其抑素(消炎痛)对它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1)在胃粘膜表面预先给予一种刺激剂,可预防随后给予的损伤剂,表明细胞具有适应性... 观察自体有效物质前列腺素(PGs),对基础血流和限制胃粘膜血流(GMBF)供应后修复的影响,及其抑素(消炎痛)对它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1)在胃粘膜表面预先给予一种刺激剂,可预防随后给予的损伤剂,表明细胞具有适应性保护作用;(2)维持正常的GMBF,可能是通过内源性PGs的调控;(3)消炎痛既是自体有效物质的抑制剂又是致溃疡剂,其作用可能是抑制内源性PGs的合成;(4)组织损伤后GMBF的恢复,可能通过内源性PGs的调节以及它们的化合物在溃疡治愈中的作用。结论: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是通过内源性PGs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 消炎痛 胃粘膜损伤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胃粘膜血流
原文传递
乙醇对大鼠胃黏膜慢性损伤及适应性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吴作艳 李岩 田丰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胃黏膜糜烂 急性乙醇 慢性损伤 大鼠 溃疡形成 病理改变 胃损害 乙醇性 摄取
原文传递
Flexibility of MIP Technology 被引量:9
10
作者 Tang Jinlian Gong Jianhong Xu Youhao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3期39-43,共5页
The flexibility of MIP technology to meet market demand is mainly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Thei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principle are analyzed too. The MIP technology with wide feed adaptability can for... The flexibility of MIP technology to meet market demand is mainly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Thei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principle are analyzed too. The MIP technology with wide feed adaptability can form a good combination with other technologies. The MIP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extensively in China. Based on this platform, the CGP, MIP-LTG and MIP-DCR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MIP technology. Based on its novel reaction control technique with a sole sequential two-zone riser, the MIP users can easily switch to different operating modes between producing either more clean gasoline and propylene or diesel through changing the catalysts and vary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That offers MIP users with enough production flexibility and a rational production arrangement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The MIP-DCR technology with less dry gas and coke yields can provide a more flexible operating mode since the catalysts to oil ratio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 technology feed adaptability good combination operation flexibility multiple operation modes reductionof dry gas and coke
下载PDF
基因开辟向肥胖挑战的新途径
11
作者 刘宏鸣 《国外医学情报》 1998年第9期39-39,共1页
研究者们发现一种使小鼠代谢加快的基因。他们推测,认识基因的控制有可能引导新的方法帮助肥胖的人们燃烧热卡。科学家们从棕色脂肪中分离出这种基因——PGC-1,棕色脂肪是许多哺乳动物具有的一种特殊的产热组织,它在新生哺乳动物体内是... 研究者们发现一种使小鼠代谢加快的基因。他们推测,认识基因的控制有可能引导新的方法帮助肥胖的人们燃烧热卡。科学家们从棕色脂肪中分离出这种基因——PGC-1,棕色脂肪是许多哺乳动物具有的一种特殊的产热组织,它在新生哺乳动物体内是丰富的,并且一些动物,例如小鼠可保留它们的棕色脂肪直到成年。这个新发现的基因激活适应性生热作用——动物通过这个过程燃烧储存的脂肪,挥霍过剩热卡或保持温暖。通过棕色脂肪产热温暖新生儿,并有助于冬眠的哺乳动物的苏醒。这个过程与机体通过颤抖产热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 适应性生热作用 哺乳动物 基因激活 肥胖 新发现 研究者 燃烧热 小鼠 产热
下载PDF
Competi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mperfect mimicry 被引量:1
12
作者 David W. PFENNIG David W. KIKUCH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08-619,共12页
Mimicry is widely used to exemplify natural selection's power in promoting adaptation. Nonetheles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mimicry is frequently imprecise. Indeed, the phenotypic match is often poor be... Mimicry is widely used to exemplify natural selection's power in promoting adaptation. Nonetheles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mimicry is frequently imprecise. Indeed, the phenotypic match is often poor between mimics and models in many Batesian mimicry complexes and among co-mimics in many Mtillerian mimicry complexes. Here, we consider whether such imperfect mimicry represents an evolutionary compromise between predator-mediated selection favoring mimetic conver- gence on the one hand and competitively mediated selection favoring divergence on the other hand. Specifically, for mimicry to be effective, mimics and their models/co-mimics should occur together. Yet, co-occurring species that are phenotypically similar often compete for resources, successful reproduction, or both. As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minimize such costly interactions, in-teracting species may diverge phenotypically through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known as character displacement. Such divergence between mimics and their models/co-mimics may thereby result in imperfect mimicry. We review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character displacement could promote imprecise mimicry, describ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is process may be especially likely to produce imperfect mimicry, examine a possible case study, and discuss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Generally, character displacement may play an underappreciated role in fostering inexact mimicr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esian mimicry Character displacement HYBRIDIZATION MtUlerian mimicry Reproductive interference Selectivetrade-off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