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及患者呼吸动力学、肺功能水平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雅宁 米婷 周红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探究采用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呼吸动力学以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收治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通气模式... 目的:探究采用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呼吸动力学以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收治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通气模式将其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ASV)组各58例。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动力学指标(Ppeak、Pplat、Pmean)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④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前ASV组与SIMV+PSV组患者pH值、血氧分压(P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的比值(PaO_(2)/Fi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值无显著变化(均P>0.05),PaO_(2)、PaO_(2)/FiO_(2)明显升高(均P<0.05),PaCO_(2)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治疗后,ASV组患者Ppeak、Pplat、Pmean等各项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治疗前ASV组与SIMV+PSV组患者1s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呼气高峰流量(PEF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以及PEFR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与SIMV+PSV组患者相比,ASV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均有减少,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与SIMV+PSV通气模式相比,采用ASV通气模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明显提高患者呼吸动力学稳定性,也能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动力学 肺功能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比较不同通气模式下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2
作者 周里 王岩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通气模式下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通...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通气模式下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通气模式分为两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ASV)组,每组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生命体征、外周血循环参数及血气分析指标(HR、RR、MAP、CVP、PH、PaO_2、PaCO_2、PaO_2/FiO_2、P(A-a)O_2);比较两组模式呼吸机相关参数及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MV、TV、PIF、Ppeak、Pplat、Pmean、I/E);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FEV_1、FVC、PEFR);比较两组模式下有创机械时间及ICU治疗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生命体征、外周血管循环参数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_2]低于治疗前,pH值、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ASV模式组患者潮气量(TV)、吸气峰流量(PIF)高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患者每分通气量(MV)、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比(I/E)低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V模式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水平1S用力呼吸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速(PEFR)均高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AVS模式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低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MV+PSV模式与ASV模式均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效的通气模式,AVS模式接近于患者生理状态,更好的保护和恢复了肺功能,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疗效更佳,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谈翠挽 肖贵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0期3028-303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3例,分别为同步间歇指令...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3例,分别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ASV)模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d后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和SIMV+PSV模式组的VAP发生率分别为7.7%、15.4%,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3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对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SIMV+PSV模式好,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Ⅱ型呼吸衰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韦安猛 《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5期19-23,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目的比较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接受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者为ASV组,接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治疗者为SIMV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血气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酸碱度(pH值)]、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吸气/呼气周期时间比值(Ti/Ttot)、潮气量(VT)]及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结果治疗后7 d,两组PaO_(2)、SpO_(2)均高于治疗前,PaCO_(2)低于治疗前,且ASV组PaO_(2)、SpO_(2)[(74.19±2.28)mmHg(1 mmHg=0.133 kPa)、(97.78±1.65)%]高于SIMV组[(70.25±2.43)mmHg、(97.02±1.74)%],PaCO_(2)[(51.01±1.37)mmHg]低于SIMV组[(55.18±1.86)mmHg],P<0.05。治疗后7 d,两组呼吸频率均低于治疗前,VT均高于治疗前,且ASV组呼吸频率低于SIMV组,VT高于SIMV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HR、SBP及DBP均低于治疗前,且ASV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时,ASV模式相较于SIMV模式,更利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血气指标,提高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原文传递
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玉国 夏艺 路益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于呼吸科就诊的42例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适应性压力支持... 目的分析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于呼吸科就诊的42例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适应性压力支持模式组(ASV模式组)和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组(SIMV+PSV模式组),各2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的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p H值、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和氧分压(Pa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 d在呼吸频率、心率、p H值、氧合指数、Pa CO2和Pa O2水平方面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V模式组的有创通气时间[(14.2±4.5)d vs(18.3±5.8)d]和住院时间(15.8±5.4)d vs(19.7±6.2)d]均少于SIMV+PSV模式组(P均<0.05);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SV模式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较SIMV+PSV模式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