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家“适性为美”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祁志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6-553,共8页
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对生态美的本质缺少令人信服的界说。两千多年前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西晋的郭象和东晋的支遁加以发展、北齐的刘昼加以丰富的"适性为美"思想对认识生态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差不多当代生态美学... 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对生态美的本质缺少令人信服的界说。两千多年前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西晋的郭象和东晋的支遁加以发展、北齐的刘昼加以丰富的"适性为美"思想对认识生态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差不多当代生态美学的基本要义,都暗含"适性为美"思想中,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共荣
下载PDF
新美学视野中的“动物美”观照 被引量:1
2
作者 祁志祥 《西部学刊》 2014年第6期13-17,38,共6页
本文以物物有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美学视野,分析了西方传统美学"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失,明确提出并论述了"动物美"的理论观点,认为应在新的美学视野下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生态 适性美 快感 动物 人类
下载PDF
美在适性:关于“美”的本质的全新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8,共9页
美产生于主体的愉快,愉快源于契合主体本性,"适性"乃是"美"的实质。关于适性为美,中西美学中有许多命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述到这个问题,具有丰富含义:客观对象如果适合审美主体的物种本性,就会唤起主体的愉快感,被... 美产生于主体的愉快,愉快源于契合主体本性,"适性"乃是"美"的实质。关于适性为美,中西美学中有许多命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述到这个问题,具有丰富含义:客观对象如果适合审美主体的物种本性,就会唤起主体的愉快感,被这个物种的主体普遍认可为美,从而形成美的稳定性、普适性;客观对象如果适合审美个体的特性,就会唤起这审美个体的快感,从而被这个特殊的主体判认为美,形成美的不确定性、差异性;适性之美具有多样性,美在"自适其适",而不是"适他之适";物种属性不同,不同物种契合自身本性的美也各各不同,不存在为天下所有物种都认可的统一的美;破除传统美学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立场和思维模式,站在万物平等、共生共荣的生态立场去审视,美的形态就是物适其性的形态,而不是物适人性的形态,进而保证天下万物适己之适、美美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之 与共
原文传递
《乐感美学》与乐感体验——以荻港古村审美为例
4
作者 庄志民 《上海文化》 CSSCI 2018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美学研究的意义之一,在于其建构的形上理论具有实践指向性品格,引导浸润于理性境界的人们返身复归大地,更多地发现包括旅游在内的生活之美。本文以荻港古村审美体验为例,从乐感体验、乐感对象的价值发掘和审美提升等方面,探讨《乐感美... 美学研究的意义之一,在于其建构的形上理论具有实践指向性品格,引导浸润于理性境界的人们返身复归大地,更多地发现包括旅游在内的生活之美。本文以荻港古村审美体验为例,从乐感体验、乐感对象的价值发掘和审美提升等方面,探讨《乐感美学》中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核心的立论及其体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感对象 旅游体验 获港古村 价值发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