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褶皱逆断层带内临界楔形体的最小功、断层活动和生长
1
作者 陶铮 S.Hrdy 《海洋石油》 CAS 1999年第1期72-80,共9页
关键词 断层 褶皱逆断层带 临界楔形体 最小功 断层活动
下载PDF
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滑动矢量计算方法探讨——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涛 陈杰 +1 位作者 黄明达 余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4-534,共11页
大震地表破裂带滑动矢量及其分布特征,是震后调查需要获得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由于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运动性质(正向逆冲或斜向逆冲)、破裂带走向的变化以及断错标志线、断层运动方向与断层走向间夹角的变化等等,均会导致视位移的... 大震地表破裂带滑动矢量及其分布特征,是震后调查需要获得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由于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运动性质(正向逆冲或斜向逆冲)、破裂带走向的变化以及断错标志线、断层运动方向与断层走向间夹角的变化等等,均会导致视位移的产生,使得野外位移测量数据复杂化。滑动矢量作为一个三维空间的量,代表了各破裂点或破裂面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运动轨迹,较之其各分量,能够更准确更直观地反应出破裂带的性质和运动学特征。文章讨论了滑动矢量的计算方法,重点讨论了利用两条不平行断错标志线计算滑动矢量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我们对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北段北川县城附近若干点的滑动矢量进行了计算,对地表破裂带的性质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 滑动矢量 水平位移矢量 走滑位移 水平缩短 垂直位移 汶川地震 北川
下载PDF
再论中国西部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兼论其与油气的关系
3
作者 杨克绳 《海相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40-46,共7页
逆冲拆离断层系统又称薄皮构造,一般可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四个部分。其前锋带又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几类构造样式,各类构造样式还可再分成若干种。例举了各种中国西部存在的典型构造样式。在库车盆地... 逆冲拆离断层系统又称薄皮构造,一般可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四个部分。其前锋带又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几类构造样式,各类构造样式还可再分成若干种。例举了各种中国西部存在的典型构造样式。在库车盆地还发现双重滑脱逆冲拆离断层前锋构造存在,在其他盆地仅发现单层逆冲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构造环境中油气丰富(典型的如克拉2气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滑脱构造 构造类型 前锋 构造油气藏 中国西部地区
下载PDF
北美落基山脉Alberta逆冲断层带特征
4
作者 邱燕 《海洋地质》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北美落基山脉Alberta逆冲断层带是世界著名的逆冲断裂带之一。该断裂带从美国境内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西部。由于其逆冲作用,导致古生代海相地层重复出现,也构成了北美复杂多变的褶皱带和油气构造,其中的密西西比亚系地层是该区主要的... 北美落基山脉Alberta逆冲断层带是世界著名的逆冲断裂带之一。该断裂带从美国境内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西部。由于其逆冲作用,导致古生代海相地层重复出现,也构成了北美复杂多变的褶皱带和油气构造,其中的密西西比亚系地层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基山脉 断层 褶皱 北美 冲断裂 特征 海相地层 冲作用 油气构造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屯宝煤矿逆断层破碎带巷道变形控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明 曹民远 +1 位作者 吴玉海 李波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103,共6页
针对屯宝煤矿逆断层破碎带煤柱侧巷道受采动影响造成的巷道变形量大、巷道底鼓、煤柱侧帮鼓、巷道顶板局部下沉等问题,采用锚杆测力计对锚杆应力进行监测,采用PASAT-M应力探测方法对逆断层煤柱侧巷道应力分布和巷道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 针对屯宝煤矿逆断层破碎带煤柱侧巷道受采动影响造成的巷道变形量大、巷道底鼓、煤柱侧帮鼓、巷道顶板局部下沉等问题,采用锚杆测力计对锚杆应力进行监测,采用PASAT-M应力探测方法对逆断层煤柱侧巷道应力分布和巷道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胶带巷煤柱侧锚杆应力峰值出现在超前工作面10~15 m,轨道巷上帮锚杆应力峰值出现在超前工作面5~10 m;巷道不同位置的锚杆应力、围岩应力及巷道变形量均受T 2逆断层影响,应力和变形量集中分布在逆断层附近;距离逆断层25 m内围岩应力中等危险区分布相对集中。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巷道补强支护和大孔径卸压综合治理措施,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措施为围岩提供了稳定的支护力,适用于屯宝煤矿逆断层影响区域围岩变形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围岩控制 断层破碎 预留煤柱侧巷道变形 锚杆应力 补强支护
下载PDF
逆断层倾角对出线井深基坑变形特性的影响及控制分析
6
作者 刘晓凤 杨冬末 杨传亮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3-88,共6页
通过大量实际基坑工程研究可知,逆断层等薄弱地层与基坑开挖方向呈现的夹角对基坑的变形影响较大.运用Midas GTS NX岩土软件与工程实际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逆断层破碎带与基坑开挖方向夹角呈0°、30°、45°、60°时... 通过大量实际基坑工程研究可知,逆断层等薄弱地层与基坑开挖方向呈现的夹角对基坑的变形影响较大.运用Midas GTS NX岩土软件与工程实际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逆断层破碎带与基坑开挖方向夹角呈0°、30°、45°、60°时的基坑变形情况,总结不同夹角下基坑地表沉降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变化特性.通过数值分析,研究超前预注浆加固措施对逆断层破碎带区域变形控制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变形 数值模拟 断层破碎夹角 变形控制
下载PDF
美国西部逆冲断层带找油简介
7
作者 陈颐享 《海洋地质信息通报》 1994年第4期4-6,共3页
关键词 断层 断层 油气田 找油
下载PDF
逆冲断层带3D PSDM实例研究:东委内瑞拉盆地Quiriquire区块
8
作者 曹新焰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2001年第5期32-37,10,共7页
关键词 东委内瑞拉盆地 Quiniquire区块 断层 油气勘探 3D-PSDM
下载PDF
褶皱与逆冲断层带石油的勘探与开发:赫德伯格专题研讨会?…
9
作者 Rocha,JM 王金旗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2000年第3期13-18,12,共7页
1997年2月,在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州就褶皱与逆冲断层带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召开了赫德伯格专题研讨会,本文将对该研讨会的主题思想加以评价。由于近期的石油发现,在褶皱与逆冲断层带勘探石油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天然气的需求... 1997年2月,在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州就褶皱与逆冲断层带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召开了赫德伯格专题研讨会,本文将对该研讨会的主题思想加以评价。由于近期的石油发现,在褶皱与逆冲断层带勘探石油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天然气的需求,提高了对远景区的认识。同时,在褶皱-逆冲断层带和已开发油田勘探石油的方法有明显进展。这次会议是此类构造石油勘探与开采首次召开的AAPG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 褶皱 断层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岩石圈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1 位作者 宋鸿彪 曹树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6-95,共10页
根据龙门山及其两侧的航磁和重力场特征,可将龙门山区的区域磁场分河四个区域;区域重力场分为三个区带。在此基础上,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和深部地震测深资料,结合地质分析,在平面上把龙门山区的地壳构造分为四个区,上地幔构造分为三个区;... 根据龙门山及其两侧的航磁和重力场特征,可将龙门山区的区域磁场分河四个区域;区域重力场分为三个区带。在此基础上,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和深部地震测深资料,结合地质分析,在平面上把龙门山区的地壳构造分为四个区,上地幔构造分为三个区;剖面上把岩石圈结构分为特征不同的五层。上述成果为龙门山冲断带成因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断层 重力勘探 航磁勘探 岩石圈 地质勘探
下载PDF
汉南—米仓山区北东向构造及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思清 魏显贵 +1 位作者 刘援朝 吴德超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26-134,共9页
汉南-米仓山区喜马拉雅期的北东向构造与四川盆地西部及荣经-峨边地区的北东向构造一起构成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本文论述了该带的组成、与其它构造的叠加现象、沿走向的延伸与变化、形成活动时期、剖面结构和整个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汉南-米仓山区喜马拉雅期的北东向构造与四川盆地西部及荣经-峨边地区的北东向构造一起构成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本文论述了该带的组成、与其它构造的叠加现象、沿走向的延伸与变化、形成活动时期、剖面结构和整个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基底构造和莫霍面形态的一致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外缘 叠加构造 断层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山
下载PDF
大庄矿井田东部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成果及对本地区找煤的指导意义
12
作者 王向阳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6年第12期191-193,共3页
大庄矿井田的东部发育一条逆断裂:老沟逆断层。该断层是华北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叠瓦扇逆冲推覆构造中的一个分支。在该分支逆冲推覆构造面的下伏部位,应有储量可观的含煤块段存在。大庄矿井田西部边界是青草岭逆断层带,它是华... 大庄矿井田的东部发育一条逆断裂:老沟逆断层。该断层是华北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叠瓦扇逆冲推覆构造中的一个分支。在该分支逆冲推覆构造面的下伏部位,应有储量可观的含煤块段存在。大庄矿井田西部边界是青草岭逆断层带,它是华北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断层带由若干条叠瓦扇分支逆冲断裂和逆冲断裂夹持的逆冲岩席组成。在逆冲岩席中有急倾斜的甚至倒转的煤层块段存在-在叠瓦扇下面呈缓波状起伏的主滑脱面下可望找到新的合煤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推覆构造 研究成果 井田 找煤 逆断层带 组成部分 冲岩席 冲断裂
下载PDF
北京昌平县十三陵—下庄一带推复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之一 吴新国 李红阳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3-9,共7页
推覆构造概念的发展是和人们认识地壳水平运动的存在分不开的。推覆构造的本质是在地壳挤压条件下,造成岩石物质的水平移动而使地壳表面积相对缩小的—种构造形态。它不仅在地槽褶皱带而且也在陆台范围内广泛发育,对很多有用矿产起着控... 推覆构造概念的发展是和人们认识地壳水平运动的存在分不开的。推覆构造的本质是在地壳挤压条件下,造成岩石物质的水平移动而使地壳表面积相对缩小的—种构造形态。它不仅在地槽褶皱带而且也在陆台范围内广泛发育,对很多有用矿产起着控制作用。十三陵—下庄一带是由数条推覆断层组成的迭瓦式断层组合。这里还有独特的飞来峰、混杂砾岩以及动力变质等现象。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当时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构造挤压力,推覆构造正是由这种侧向压力造成层间剪切所引起。十三陵—下庄一带的迭瓦式断层组合属于燕山西部地区北东向断裂带的组成部份.其形成是中燕山亚旋回中期受到来自南东方向的地壳挤压力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态 断层组合 推覆构造 雾迷山 控制作用 古构造 亮甲山 十三陵水库 断层 外来岩块
下载PDF
褶皱断层研究项目简介
14
作者 朱海龙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1期72-73,共2页
褶皱断层研究(Fold-Fault Research Proiect,FRP)项目的任务是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研究褶皱带和逆冲断层带的三维几何结构及其构造演化。FRP项目组目前主要是根据资助公司提供的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和加拿大能源资源保护局提供的... 褶皱断层研究(Fold-Fault Research Proiect,FRP)项目的任务是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研究褶皱带和逆冲断层带的三维几何结构及其构造演化。FRP项目组目前主要是根据资助公司提供的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和加拿大能源资源保护局提供的测井数据和新的地质图,在加拿大的Alberta省、British Columbia省的东北部、Yukon及其西北地区沿落矾山褶皱和逆冲断层带对若干选定的点开展研究。如果能获得其他褶皱和逆冲断层带的资料,FRP项目组将扩大其研究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断层 项目组 Research 三维地震数据 断层 简介 综合地球物理 YUKON 构造演化 几何结构
下载PDF
逆冲断层带之下的油气勘探——喀尔巴阡山脉和其它地区一个大有希望的新领域
15
作者 Pich.,FJ 段吉利 《海上油气译丛》 1997年第2期13-32,73,共21页
新的巨大同气储量可能产生在埋于薄皮逆冲断层带中的前缘带之下次级逆冲断层的原生和准原生岩系。世界上几个造山带中已检验了次级逆断层有利构造,喀尔巴阡山脉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喀尔巴阡弧形薄皮造山带,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演化,... 新的巨大同气储量可能产生在埋于薄皮逆冲断层带中的前缘带之下次级逆冲断层的原生和准原生岩系。世界上几个造山带中已检验了次级逆断层有利构造,喀尔巴阡山脉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喀尔巴阡弧形薄皮造山带,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演化,逆冲数十公里于其晚第三纪前渊和下伏的欧洲板块之上。在被埋藏的欧洲板块边缘内,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构造和地层背景,以及具有油气潜力的有利构造,包括晚古生代海西期的挤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断层 喀尔巴阡山脉
原文传递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大气田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光亚 刘小兵 +2 位作者 温志新 王兆明 宋成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80,共10页
东非海域近5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可采储量达3.8×1012m3。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研究,认为该区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卡鲁裂谷期,以河流相... 东非海域近5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可采储量达3.8×1012m3。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研究,认为该区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卡鲁裂谷期,以河流相、湖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2中侏罗世—早白垩世马达加斯加裂谷期,以陆相和浅海相沉积为主,发育主力烃源岩;3晚白垩世—第四纪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以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为主,海底扇、斜坡扇和重力流水道等浊积砂岩构成主力储层,泥岩构成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大气田主力成藏组合包括鲁武马盆地渐新统—上新统、古新统—始新统砂岩及坦桑尼亚盆地渐新统、上白垩统砂岩。鲁武马盆地大气田主要分布于深水区逆冲断层带及其前缘,重力滑塌和侏罗系盐底辟构造使鲁武马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逆冲断层带,逆冲断层成为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自深部烃源岩向上运移、聚集于逆冲断层带砂岩储层中;坦桑尼亚盆地大气田主要分布于斜坡重力流水道砂岩中,南北向正断层控制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深水断层 盐底辟 海底扇 重力流水道 鲁武马盆地 坦桑尼亚盆地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northern margin of Tianshan mountains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1906 Manas earthquake 被引量:38
17
作者 王椿镛 楼海 +1 位作者 魏修成 吴庆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0-470,共11页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构造,将地壳深部构造与地表逆断裂-褶皱构造联系在一起.玛纳斯断裂以铲形方式向下延伸,在2.5s左右深度归并于第一滑脱面,向南与清水河断裂汇合.在5.5~6.0s深度上为与玛纳斯下背斜相连的主滑脱面.它们最终汇集到准噶尔南缘断裂.石河子以北的坳陷沉积深度达12~14km.沿剖面的莫霍界面深度在准噶尔盆地为45km左右,往南加深至50km.对该区域内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深反射剖面的地壳结构图象具有一致性.深地震反射剖面通过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宏观震中区,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用于推断玛纳斯7.7级地震与北天山山前地壳构造之间的关系:玛纳斯地震属于一类“褶皱地震”,其发震构造是由准噶尔南缘断裂、清水河逆冲断裂、滑脱面和玛纳斯浅部断坡组成的断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断层-褶皱 玛纳斯地震区 地震构造
下载PDF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及大气田形成主控因素:以鲁武马盆地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光亚 刘小兵 +6 位作者 赵健 温志新 张荻萩 王兆明 张磊 马锋 陈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共9页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滨浅海相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渐新世进入生气窗。受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东非陆上断裂系统活动影响,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形成了盆地内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相对均一且物性良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漂移期海相泥页岩则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东非陆上早期隆升和三角洲进积作用使鲁武马盆地形成重力滑动和盐底辟构造,渐新统—上新统内形成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EANFZ)和逆冲断层带(EATFZ),下伏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成油气沿正断层和深水区逆冲断层向上运移,聚集于构造-岩性-地层、构造圈闭中,形成大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底辟 Davie断裂(DFZ) 卡鲁裂谷期 马达加斯加裂谷期 马达加斯加漂移期 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EANFZ) 东非被动陆缘断层(EATFZ)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转换形式及其成因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光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52-460,共9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褶皱逆冲断层变形在平行于区域构造方向上通过构造转换而变化。构造转换形式包括纵向(渐变)和横向(突变)两种。变形缩短程度沿走向保持均一或渐变时发生纵向转换,其中包括雁列式断裂间的转换和逆冲断层向其他构造(... 塔里木盆地北部褶皱逆冲断层变形在平行于区域构造方向上通过构造转换而变化。构造转换形式包括纵向(渐变)和横向(突变)两种。变形缩短程度沿走向保持均一或渐变时发生纵向转换,其中包括雁列式断裂间的转换和逆冲断层向其他构造(末端背斜、分支断层)的转换,横向转换调节变形缩短程度沿走向的突然变化。在前陆盆地内,横向转换带的发育主要与沉积层厚度变化、滑脱层分布、造山带的作用程度和方式有关;前陆克拉通地区横向转换带的发育则可能主要与板块边界形态等边界条件有关。纵向转换带的发育与内在、外在变形条件沿走向的渐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断层 构造转换 盆地 断裂构造
下载PDF
大地震前发生的前震 被引量:1
20
作者 P.A.Reasenberg 啜永清 赵新平 《世界地震译丛》 2002年第1期1-17,共17页
在时间间隔超过20年的两份全球地震目录里,选取所记录的浅源M≥6和M≥7主震以及M≥5的前震,计算了前震的发生率。当把它们各自的震级差范围作了归一化后,观测到的总比率与以前世界范围和区域范围的研究相似。把观测到的世界范围的比率... 在时间间隔超过20年的两份全球地震目录里,选取所记录的浅源M≥6和M≥7主震以及M≥5的前震,计算了前震的发生率。当把它们各自的震级差范围作了归一化后,观测到的总比率与以前世界范围和区域范围的研究相似。把观测到的世界范围的比率同根据加利福尼亚小的和中等余震图象的普通地震成丛发生模型进行了比较。把余震模型推广到大主震前的中等前震的情况。总的来说,观察到的世界范围的前震比率超过了推广的加利福尼亚普通模型的2倍。发现由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区域构造所划分的地震子序列之间,前震比率有很大的不同,逆断层地震的前震比率高于世界范围的平均值,而走滑断层地震的前震比率低于世界范围的平均值。在逆断层地震之中,大多数位于浅源消减带的地震有高的前震比率,而少数位于大陆的逆断层带地震有低的比率。这些差别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以前的地质调查发现在加利福尼亚(特别是南加利福尼亚)发生的逆断层地震中有低的前震比率,而世界范围的观测则表明情况相反。加利福尼亚大部分地区缺乏活动的消减带,且其南部有造山逆断层区域,故明显反映出以大陆逆断层为典型的低比率,而世界范围观测的主要是浅源消减带的地震,它们是多前震的。假设这是真的,那么加利福尼亚普通模型或许大大地低估了卡斯凯迪亚地区潜在(M≥7)前震之后发生特大(M≥8)地震的条件概率。在哈佛大学目录里,在已识别的前震一主震对中,震级差与观测范围的均匀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 余震 震级 震源机制 地震 区域构造 逆断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