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34
1
作者 邓起东 冯先岳 +4 位作者 张培震 杨晓平 徐锡伟 彭斯震 李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91-201,共11页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斯、玛纳斯和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形成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受上、下2 个滑脱面和断坡的控制,形成上、下2 个背斜。再向北的独山子逆断裂背斜带由独山子、哈拉安德和安集海逆断裂背斜组成,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之间,主逆断裂向下在8 ~9 km 深处的侏罗系中变为近水平滑脱面。此外,在独山子和吐谷鲁背斜的西北和东北还分别发育有正在形成之中的西湖和呼图壁隆起。研究了这些逆断裂 背斜带的地表和深部的构造特征、二维和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后指出,它们是在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过程中发育于近水平滑脱面和不同断坡上的断展褶皱,独山子和安集海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2 900 ,1 350 m ,缩短速率分别为397 ,187 m m/ a。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5 900 ,6 500 ,6 000 m ,相应的缩短速率分别为202,223 ,206 m m/a,准噶尔南缘断裂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 褶皱带 断展褶皱 山前坳陷 天山
下载PDF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伟亮 杨晓平 +3 位作者 李安 张玲 李胜强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5-696,共22页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带中部哈尔莫敦背斜区内的多期变形地貌面的地形形态进行了测绘,判定背斜的生长主要以翼旋转为主。利用背斜北翼不同地貌面的反向掀斜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期次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变形量。结合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面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对背斜区内的F4,F3b,F2洪积台地面和T1阶地面的形成年龄进行了测定,发现背斜在距今约550ka、428.3+57.6-47.2ka和354.3+34.2-34.8ka不同时段的平均隆升速率从0.31±0.24mm/a下降至0.15±0.02mm/a,同时背斜北翼的翼旋转速度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背斜自起始变形开始,缩短速率却大致保持恒定为约0.3mm/a。而这一恒定的缩短速率与现今横跨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所观测的GPS速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在天山内部的哈尔莫敦背斜区,短尺度的GPS速率可以代表长尺度的地壳应变速率,同时反映出山体内部一系列断层和褶皱构造在吸收和调节整体变形量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第四纪 活动变形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 天山
下载PDF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第四纪变形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安 杨晓平 +1 位作者 黄伟亮 伊力亚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0-253,共14页
焉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天山山间的重要坳陷区,盆地北缘发育的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是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逆断裂-褶皱带,对其第四纪以来缩短量和隆升量的计算有利于分析该区域的构造活动情况,对缩短速率和隆升速率的估计可以与天山造... 焉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天山山间的重要坳陷区,盆地北缘发育的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是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逆断裂-褶皱带,对其第四纪以来缩短量和隆升量的计算有利于分析该区域的构造活动情况,对缩短速率和隆升速率的估计可以与天山造山带其他区域的活动速率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反映出焉耆盆地在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作用。在深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对背斜形态完整、构造样式简单的和静逆断裂-褶皱带,利用地表可获得的地层和断层产状,通过恢复褶皱几何形态,计算褶皱的缩短量、隆升量和断层滑动量,得到逆断裂-褶皱带早更新世晚期(1.8Ma)、中更新世(780ka)和晚更新世中期(80ka)以来的缩短量分别为1.79km、0.88km和26m,初步估计的缩短速率分别为0.99mm/a、1.13mm/a和0.33mm/a。显示和静逆断裂-褶皱带自开始形成以来构造活动强度并不一致。与地壳形变观测结果对比,作为南天山东段最主要的坳陷区,焉耆盆地吸收了这一区域(86°~88°E)的大部分地壳缩短,且主要表现为盆地北缘新生逆断裂-褶皱带的强烈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褶皱带 第四纪 缩短量 缩短速率 天山 焉耆盆地
下载PDF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79
4
作者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2-428,共7页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逆断裂 构造地貌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古地震破裂方式和时间序列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安 杨晓平 伊力亚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1-674,共14页
古地震研究是构造地质基础研究工作之一,获得较为精细的古地震结果有利于提高对断层构造变形的样式、强度以及时间的认识。焉耆盆地是南天山东段的山间盆地,现今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挤压兼有走滑为主。盆地南北缘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古地震研究是构造地质基础研究工作之一,获得较为精细的古地震结果有利于提高对断层构造变形的样式、强度以及时间的认识。焉耆盆地是南天山东段的山间盆地,现今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挤压兼有走滑为主。盆地南北缘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南缘开都河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盆地北缘断裂向盆内扩展的新生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以逆冲运动为主,且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因此,对于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古地震破裂方式和发生时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其中的哈尔莫敦背斜南翼主逆断裂以30°左右向盆内逆冲,在河漫滩和T1阶地上形成了3排断层陡坎。在3条断层陡坎上开挖的5个探槽中,通过标志地层建立的时间序列可以确定6次古地震事件的先后关系。利用14C和光释光(OSL)测年手段获得了探槽中相关地层和坎前堆积物的沉积时代,利用逐次限定法得到了各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全新世以来2ka左右的古地震复发间隔。结果显示F1断层在所有的古地震事件中都发生了破裂,F2断层只在事件E时产生了破裂,F3断层只在事件D和事件E中发生过破裂。从古地震事件上分析,事件D是一次3条断层同时破裂的事件,事件E是一次F1和F32条断层同时破裂的事件,其他事件都只在F1断层上破裂。和静逆断裂的古地震破裂同时存在必然性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 焉耆盆地 天山
下载PDF
托斯台逆断裂-褶皱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罗福忠 李军 胡伟华 《内陆地震》 2008年第1期14-21,共8页
托斯台逆断裂-褶皱带位于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的西部,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新生代逆断裂.背斜带。它主要由北单斜带、中部背斜带和南单斜带3个构造带组成,在各构造带均发育逆活动断裂。地震勘探资料显示,南单斜带与中部背斜带为滑脱体,逆... 托斯台逆断裂-褶皱带位于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的西部,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新生代逆断裂.背斜带。它主要由北单斜带、中部背斜带和南单斜带3个构造带组成,在各构造带均发育逆活动断裂。地震勘探资料显示,南单斜带与中部背斜带为滑脱体,逆断裂在深部沿滑脱面与清水河子深断裂相汇。研究表明,北单斜带与中部背斜带逆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堆积物,在晚更新世有显著的活动;南单斜带逆断裂断错了全新世堆积物,在全新世时期有最新活动。中部背斜带逆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水平缩短速率为0.6~1.3mm/a;南单斜逆断裂全新世水平缩短速率为0.2~0.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斯台逆断裂-褶皱带 晚第四纪 活动特征
下载PDF
中国新疆北天山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大地震的位置预测(英)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晓平 邓起东 +4 位作者 冯先岳 张培震 徐锡伟 李军 赵瑞斌 《内陆地震》 1997年第4期361-378,共18页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断裂扩展褶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年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道...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断裂扩展褶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年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道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道断裂-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2000~13000年以来,吐谷鲁逆断裂-背斜的垂直滑动速率、抬升速率、缩短速率分别是0.83~0.91、3.46~3.75和1.23~1.33mm/a。1906年的玛纳斯地震发生在一条盲断坡上,但是其同震破裂和褶皱隆升却出现在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上,震中距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约40km。揭示出北天山挤压拗陷区的孕震构造是一个由深部盲断坡-滑脱断层-浅层断坡构成的复杂构造系统。通过上述活动构造和古地震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天山北麓未来发生大震(M≥7.0)的位置可能是在呼图壁河至金沟河段和金沟河至奎屯河段的齐古道断裂-褶皱带上,其震级相当于1906年玛纳斯地震。乌鲁木齐挤压坳陷中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上只有发生M≤6.0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活动断裂 逆断裂 褶皱带 地震预测
下载PDF
柴西地区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文龙 王燮培 +1 位作者 李衍达 郑求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4-638,共5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断陷逆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 ,褶皱与断裂紧密伴生 ,断裂位于背斜构造的一侧或两侧 ,各构造层高点上下铅直叠合。大多数断裂对沉积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尕斯断陷北西西向区域性同生逆断裂控制着局部沉积凹陷(生油凹陷 )...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断陷逆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 ,褶皱与断裂紧密伴生 ,断裂位于背斜构造的一侧或两侧 ,各构造层高点上下铅直叠合。大多数断裂对沉积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尕斯断陷北西西向区域性同生逆断裂控制着局部沉积凹陷(生油凹陷 )的分布和范围 ,沉积中心位于断裂下降盘附近 ;而规模较小的同生逆断裂主要发育在凹陷或凸起内部 ,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断裂与背斜构造发育不同期 ,断裂形成早 ,为边沉积边逆冲的基底同沉积断裂。背斜构造形成时间较晚 ,为第三纪晚期挤压或压扭性构造应力作用所致。背斜构造在中新世早期以后才显示出顶薄翼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断陷 基底卷入型 同生逆断裂 背斜构造 生长指数 同沉积性
下载PDF
云南下增多煤矿逆断裂构造特征及找煤意义探讨
9
作者 黄正合 《南方国土资源》 2008年第1期34-36,共3页
云南省罗平县下增多煤矿是滇东南重要的煤产地之一圭山煤田的组成部分,位于圭山煤田的东南部,含煤岩系为长兴组和龙潭组,主要可采煤层有4层,矿区内发育2条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的逆断裂F1-2和F3-15,对煤层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造成煤层大面... 云南省罗平县下增多煤矿是滇东南重要的煤产地之一圭山煤田的组成部分,位于圭山煤田的东南部,含煤岩系为长兴组和龙潭组,主要可采煤层有4层,矿区内发育2条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的逆断裂F1-2和F3-15,对煤层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造成煤层大面积断失。文章论述了断裂特征及其对煤层的影响,为类似情况下的找煤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 圭山煤田 下增多煤矿 云南
下载PDF
逆冲断裂对富满油田哈得区块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0
作者 李世银 罗枭 +3 位作者 王彭 李会元 覃汉莲 李景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3-131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富满油田断控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走滑断裂具有控储层、控圈闭、控富集的作用。但在富满油田哈得区块发育的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富满油田断控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走滑断裂具有控储层、控圈闭、控富集的作用。但在富满油田哈得区块发育的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油气藏的高效开发。为此,文章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哈得区块逆冲断裂及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明确了两者平面展布、纵向切割关系和活动时期。结合区域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明确了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形成于中奥陶世末期,即中加里东期,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期在海西期,晚于走滑断裂形成期;(2)富满油田主要为3期成藏(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逆冲断裂可对晚海西期、喜山期充注成藏造成影响;(3)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具有3种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哈得区块受逆冲断裂影响的3种油气成藏输导模式。结论认为,逆冲断裂与油源走滑断裂交汇点在上寒武统一间房组时,对油气成藏最为有利,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点,对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断裂 走滑断裂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
11
作者 张长建 蒋林 +2 位作者 文欢 吕晶 昌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式、原始连通关系难以厘清,从而制约了塔河油田开发后期的综合治理研究。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主体区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利用构造断裂解析、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刻画、纵断剖面解读等方法进行了S67井区古暗河的类型识别、系统划分和地质成因研究,尤其首次识别并剖析了潜流回流暗河。结果表明,S67井区处于塔河主体区岩溶台原南缘的低地势区,发育幅差较小的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地表水系下切深度较浅;逆冲背斜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逆冲背斜之上的网格状断裂为多层状暗河系统提供有利溶蚀通道。研究区奥陶系发育相对独立的、树枝状结构的地下水位暗河系统和潜流带暗河系统,地下水位型暗河可分为主干型、支流型和废弃型,潜流回流暗河可分为上升型、对称型。控制逆冲背斜区古暗河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古地貌、地下水位、逆冲背斜构造和次级断裂网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断裂 古地貌 暗河 潜流回路 地下水位 奥陶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12
作者 姜忠正 唐大卿 +6 位作者 沙旭光 沈向存 罗少辉 董科良 古再丽努尔·艾尔肯 王玮龙 伍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2,共13页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中北部发育了4类7期断裂构造,其中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尤其发育。平面上北西向弧形逆冲断裂与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走滑断裂相互交切与耦合;垂向上断裂分层差异活动特征明显,下奥陶统及其以下地层,断裂发育数量多且以线形为主,中奥陶统-中下泥盆统多呈雁列式,上泥盆统-二叠系仅在塔中Ⅱ号断裂带、顺北5号断裂带西南端等地区发育少量断裂。研究区断裂活动受多期、多方向不同性质应力场所控制,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加里东早期以塔中Ⅱ号断裂带等少量北倾正断层活动为主;加里东中期Ⅰ幕断裂活动强烈,表现为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协同演化和相互耦合特征,走滑断裂对逆冲断裂的切割或限制作用明显;加里东中期Ⅲ幕断裂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中期Ⅰ幕的构造格局,但在工区北部的顺北4号、5号等断裂带张扭性断裂活动特征显著;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部分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且张扭断裂发育范围进一步向南扩大;印支-燕山期,仅有少数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喜山期该区构造比较稳定,早期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进入深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走滑断裂 张扭性断裂 构造特征及演化 塔中隆起中北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41
13
作者 孙晓猛 龙胜祥 +2 位作者 张梅生 刘晓燕 郝福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主干边界断裂是挤压应力集中地带。断裂大部分向南东110°~130°方向逆冲。根据逆冲断裂与中、新生代地层之间的切割、覆盖关系,认为佳-伊断裂在白垩纪以来至少发生两期强烈的逆冲作用:第一期逆冲作用即大型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时代是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期发生在渐新世末期。结合野外调查和盆地资料,将佳-伊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左旋走滑(K_1早期)、区域伸展(K_1晚期—K_2早期)、挤压逆冲(K_2晚期)、断陷(E)和挤压反转(E_3末期)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晚白垩世 佳木斯-伊通断裂 中国东北
下载PDF
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纪—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42
14
作者 蔚远江 胡素云 +3 位作者 雷振宇 何登发 张立平 许世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3-437,共15页
笔者从冲断活动的产物———各种成因扇体(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出发,由16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8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三叠纪扇体在乌尔禾—夏子街地区发... 笔者从冲断活动的产物———各种成因扇体(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出发,由16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8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三叠纪扇体在乌尔禾—夏子街地区发育叠置程度最好,T1b到T3b,其由盆内向盆缘老山方向退缩迁移明显,并具T1b到T2k1由盆缘向盆内、T2k2到T3b由盆内向盆缘迁移的2个进退波动变化。侏罗纪扇体在八道湾组最为发育,总体叠置关系较差,J1b到J2t,均呈由盆内向盆缘老山退缩沉积的退覆式迁移特征。三叠纪到侏罗纪,总体为由强到弱的退覆式冲断活动及扇体迁移模式,即随主要同生控扇断裂分布由盆缘向老山方向退缩迁移,冲断活动强度由盆缘向盆地方向逐渐减弱直至停息;相应地,各期扇体平面上分布规模渐小,总体呈由盆内向盆缘老山退缩迁移的沉积响应,两者耦合性良好。各类扇体的沉积分布受不同时期同生断裂活动的严格控制,其时空叠置及迁移规律的差异是红山嘴—车排子、克拉玛依—百口泉及乌尔禾—夏子街各构造带冲断作用地域性及作用强度差异性的沉积响应。进而引入“活动性指数”的概念与方法,对前陆冲断带同生断裂的冲断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统计分析,并根据冲断推覆事件的地层、沉积标识划分出T1b-T3b、J1b-J2x、J2t三套构造层序,识别出三叠—侏罗纪的3个逆冲推覆幕、6次逆冲推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响应 断裂 前陆冲断带 扇体 三叠纪-侏罗纪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同生逆冲断裂特征 被引量:22
15
作者 严世帮 胡望水 +3 位作者 李瑞升 关键 李涛 聂晓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分成4个断裂亚带:红山嘴逆冲断裂亚带、中拐反冲断裂亚带、车排子近NS向逆冲断裂亚带和车75井—车77井NW向逆冲断裂亚带,并分析各断裂亚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再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和断距分析方法对典... 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分成4个断裂亚带:红山嘴逆冲断裂亚带、中拐反冲断裂亚带、车排子近NS向逆冲断裂亚带和车75井—车77井NW向逆冲断裂亚带,并分析各断裂亚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再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和断距分析方法对典型构造剖面进行研究,认为同生逆冲断裂多数是前缘主干断裂,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型叠瓦冲断构造,对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底部的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二叠纪逆冲推覆剧烈,逆冲断裂普遍发育,三叠纪断裂发育强度由北向南呈减弱趋势;侏罗纪断裂发育表现为北部地区较弱,中部地区较强,南部地区几乎停止的特点。二叠纪到三叠纪断裂发育为前展式,三叠纪到侏罗纪断裂发育为后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断裂 剖面构造 平面分布 断距 生长指数 红车断裂
下载PDF
新疆库车坳陷逆掩断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付广 付晓飞 吕延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7,共5页
在研究新疆库车坳陷逆掩断裂、源岩和盖层空间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逆掩断裂与源岩、盖层的空间匹配关系。认为断穿源岩、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散失的通道;勾通源岩,但未断穿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聚集的输导通道,它们控制着库车... 在研究新疆库车坳陷逆掩断裂、源岩和盖层空间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逆掩断裂与源岩、盖层的空间匹配关系。认为断穿源岩、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散失的通道;勾通源岩,但未断穿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聚集的输导通道,它们控制着库车坳陷油气的聚散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在研究库车坳陷逆掩断裂活动史和源岩排烃史、盖层封闭能力形成史的基础上,研究了逆掩断裂与源岩、盖层的时间匹配关系,认为盖层与源岩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可供运移的油气量;逆掩断裂与源岩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可供聚集的油气量,盖层与逆掩断裂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富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断裂 源岩 盖层 空间匹配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锡铁山左行逆冲断裂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根厚 冉书明 李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24-230,共7页
本文在对赛什腾 锡铁山斜冲断裂构造重点地段详细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沉积、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斜冲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代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断裂形成与区域地质背景的关系 ,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赛什腾、绿梁山、锡铁山是... 本文在对赛什腾 锡铁山斜冲断裂构造重点地段详细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沉积、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斜冲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代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断裂形成与区域地质背景的关系 ,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赛什腾、绿梁山、锡铁山是向南斜向逆覆于新第三纪沉积岩之上的无根推覆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赛什腾-锡铁山 新第三纪 斜向断裂 沉积岩
下载PDF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一些认识 被引量:16
18
作者 袁照令 李大明 易顺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9-61,共3页
以物探、地质资料为依据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具体位置及推覆运动的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 断裂 磁性基底 地质特征 形成 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百逆掩断裂带上下盘储层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世发 刘欣 +3 位作者 朱筱敏 万策 尤新才 杜建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沉积物粒度较粗,通常为冲积扇或辫状河沉积砾岩、砂质砾岩,埋藏较浅,孔隙性较好。在断裂下盘,沉积物相对较细,通常为辫状河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埋藏较深且孔隙性整体较差;局部层段发育沸石和长石的强烈溶蚀。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埋藏史(断裂演化史)控制上、下盘储层砂体成因,决定储层现今埋深及成岩演化,影响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沉积体系发育受同生的克—百主断裂控制,影响储层粒度、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决定储层原始孔隙结构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断裂 储层差异 形成机理
下载PDF
辽西朝阳地区晚侏罗世逆冲断裂及同构造沉积盆地系统 被引量:17
20
作者 和政军 牛宝贵 张新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63,I0006-I0007,共14页
位于晚侏罗世燕山冲断带前缘拗陷盆地群东段的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北票盆地,形成于同沉积期的板内挤压变形。两个盆地横断面均显示出北西翼岩层陡立或倒转而南东翼平缓、以及同期碎屑堆积北西翼厚而南西翼薄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不对称... 位于晚侏罗世燕山冲断带前缘拗陷盆地群东段的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北票盆地,形成于同沉积期的板内挤压变形。两个盆地横断面均显示出北西翼岩层陡立或倒转而南东翼平缓、以及同期碎屑堆积北西翼厚而南西翼薄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结构。分别位于两个盆地北西侧的雷家营子和凤凰山逆冲断裂带控制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砾石成分统计分析显示,晚侏罗世土城子时期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辽西的西北部,即“内蒙地轴”上,是响应逆冲推覆活动的产物。两条断裂带及其所控制的盆地,构成了背驮式盆地—构造系统,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逆冲推覆扩展总体上指向SE方向。辽西地区土城子期盆地的形成和沉积充填是区域地壳缩短或增厚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土城子组 燕山断裂 物源区 背驮式盆地系统 辽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