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4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效果及外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裴金乐 杜治昆 +4 位作者 刘念 付勇力 韩魏魏 李都 程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效果及外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151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均接受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计算运动、感觉功能优良率及外观满意度,根据外观满意度分... 目的探讨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效果及外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151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均接受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计算运动、感觉功能优良率及外观满意度,根据外观满意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51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运动功能优良率为94.04%(142/151);感觉功能优良率为52.98%(80/151)。151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满意度为72.85%(110/151)。观察组吸烟、抑郁程度、受皮瓣区感染、糖尿病、数字疼痛评分比例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糖尿病、血红蛋白、受皮瓣区感染、数字疼痛评分、抑郁程度是外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能促进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运动、感觉功能恢复,但仍有27.15%患者对外观恢复不满意,可能与吸烟、糖尿病、血红蛋白、受皮瓣区感染、数字疼痛评分、抑郁程度有关,建议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改善预后,提高外观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软组织缺损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外观满意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赖雪云 卢素文 蒋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0-54,共5页
目的:对比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4月-2020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92例指端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皮瓣修复术分为三组,其中行邻指皮瓣修复的56例患者为对照... 目的:对比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4月-2020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92例指端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皮瓣修复术分为三组,其中行邻指皮瓣修复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70例患者为逆行组,行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的66例患者为背侧支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指关节活动度、两点辨别觉、皮瓣感觉功能、患指皮肤颜色、术后并发症及患指预后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近侧指关节活动度及远侧指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组两点辨别觉优于对照组和背侧支组(P<0.05),逆行组与背侧支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三组皮瓣感觉功能优良率数值比较,逆行组>背侧支组>对照组,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三组患指皮肤颜色优良率数值比较,逆行组>背侧支组>对照组,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逆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背侧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逆行组患指各指标(皮瓣血运、外形美观情况及感觉功能状态)均优于对照组和背侧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均可修复指端缺损,但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外形美观状态更好、皮瓣颜色恢复更佳、皮瓣感觉功能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指端缺损 指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 背侧支
下载PDF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指端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3
作者 胡浩 戴琰琨 +4 位作者 黄旭 张庆 孟胜东 解学关 丁明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1期3667-3669,共3页
目的:探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指端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指端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桡背侧皮瓣修复术,实... 目的:探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指端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指端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桡背侧皮瓣修复术,实验组患者则接受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指腹两点辨别觉、痛温觉;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月手指功能评分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更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时S2PD和CISS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手指外观、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项评分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2%,与对照组的37.14%相比显著更低(P<0.05)。结论: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指端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手指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指端缺损 治疗效果 辨别觉
下载PDF
指固有动脉顺行与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石娜 崔彦明 梁盾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顺行与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350例,按方法分为逆行组和顺行组,各175例。逆行组给予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顺行组给予指固有动...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顺行与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350例,按方法分为逆行组和顺行组,各175例。逆行组给予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顺行组给予指固有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指间关节活动度及密歇根手部功能量表评分,手术相关指标。结果随访1年,顺行组感觉功能优良率高于逆行组,两点辨别觉短于逆行组(P<0.01)。顺行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逆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逆行组(P<0.05)。随访期间,2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2组伤侧近指间关节(PIP)及远指间关节(DIP)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大于出院时(P<0.05);出院时,顺行组伤侧PIP及DIP活动度大于逆行组,但术后6个月小于逆行组(P<0.01)。随访1年后,2组日常活动能力、全手总体功能、工作能力、疼痛、外观及手部功能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相比于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固有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在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且可有效促进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手指感觉的恢复,但对指间关节活动度恢复具有一定影响,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软组织缺损 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指固有动脉顺行修复 指间关节活动度 密歇根手部功能量表评分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术、逆行岛状皮瓣术对指端皮肤缺损患者恢复情况、手指外观及手指功能评分的影响
5
作者 孟剑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7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对指端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术、逆行岛状皮瓣术治疗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2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指端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逆行岛状皮瓣术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对指端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术、逆行岛状皮瓣术治疗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2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指端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逆行岛状皮瓣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手指外观和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指间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和对照组术后(P<0.05)。术后研究组外观不满意率、痛觉敏感率、感觉麻木率、两点辨别觉检查试验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研究组手指外观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手指感觉、血液循环、恢复工作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指端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术治疗,相较于逆行岛状皮瓣术,能更好地改善围手术期指标,恢复手指功能,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 逆行岛状皮瓣 手指功能 修复情况
下载PDF
微型带蒂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皮肤缺损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刘军国 张义鹏 +1 位作者 李健 范相举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2期142-145,共4页
目的分析指端软组织皮肤缺损治疗中微型带蒂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住院的70例指端软组织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供区为微型带... 目的分析指端软组织皮肤缺损治疗中微型带蒂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住院的70例指端软组织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供区为微型带蒂指固有动脉,统计患者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指间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术后,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14%,并发症发生率为4.29%。治疗后,患者近指间关节活动度、远指间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DASH、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端软组织皮肤缺损治疗中微型带蒂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指功能,减轻疼痛感,提高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软组织肤缺损 微型带蒂指固有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下载PDF
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7
作者 梅远东 陈伟飞 +2 位作者 邓智明 顾晨 祝伟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期131-134,151,共5页
目的分析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治疗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将... 目的分析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治疗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将采取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将采取传统邻指皮瓣修复术的30例患者设为传统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与手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与传统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与传统组(16.67%)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96.67%)高于传统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治疗前,两组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与手功能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与手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治疗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传统术法,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兼具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患者的手功能和手指活动度在治疗后会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手指指端 肤软组织缺损 治疗效果 并发症 影响
下载PDF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文庆 张勋辉 +2 位作者 余屯德 何建华 吴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2-473,共2页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神经营养血管 足踝部创面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远端 小腿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修复创面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凤彬 田宝祥 +5 位作者 逯新忠 常诚 杨雄 蔺海龙 樊华 刘洋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99-399,共1页
关键词 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临床应用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神经 外侧神经 神经血管束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不同术式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强 彭吾训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的33例(33指)指端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进行治疗,用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远侧指间关节背侧支...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的33例(33指)指端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进行治疗,用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远侧指间关节背侧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8指,指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5指,手指末节侧方筋膜皮瓣修复指端缺损5指,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8指,吻合指背神经的指动脉终末背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7指。皮瓣切取平均面积为(1.2×1.5)cm^2^(1.8×2.5)cm^2。结果 5种手术方式得到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末节侧方筋膜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指端缺损患者采用不同术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可以更好的修复患者的损伤,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手指末节侧方筋膜修复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及多指蹼一次成形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彩顺 张基仁 +1 位作者 肖强 张锦程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52-252,共1页
关键词 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手部肤缺损 指蹼 成形 手术重建 解剖特点 动脉主干
下载PDF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家虹 王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踝部软组织缺损 小腿 改良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观察
13
作者 申东彦 袁正江 +3 位作者 崔永光 任有成 卢宏 陈永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临床应用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软组织缺损 局部软组织 肌腱外露 足踝部 足跟部
下载PDF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段皮肤软组织缺损
14
作者 陈洪福 李焕启 《浙江创伤外科》 2010年第6期811-812,共2页
肢体远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外露创面的修复需选用皮瓣,过去笔者下肢选用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游离皮瓣或交腿皮瓣,上肢可选用前臂皮瓣、游离皮瓣或腹部带蒂皮瓣。但这些皮瓣要么牺牲肢体一根主要动脉、要么需血管吻合技术,或... 肢体远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外露创面的修复需选用皮瓣,过去笔者下肢选用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游离皮瓣或交腿皮瓣,上肢可选用前臂皮瓣、游离皮瓣或腹部带蒂皮瓣。但这些皮瓣要么牺牲肢体一根主要动脉、要么需血管吻合技术,或需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或痛苦,住院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肤软组织缺损 神经营养血管蒂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肢体 腹部带蒂 血管吻合技术 游离
下载PDF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被引量:13
15
作者 姚双权 张英泽 +3 位作者 张奉琪 宋朝晖 吴昊天 赵立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腓动脉 跖趾创面 修复
下载PDF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晓波 苏薇洁 +2 位作者 朱文 马忠超 章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92-995,共4页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手术过程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皮瓣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皮肤和软组织缺损位于手背区24例,虎口区、手掌区和拇指区各4例。皮瓣面积最小为4 cm×5 cm,最大为10 cm×14 cm;血管蒂长度3.0~7.5 cm;穿支数量11~15支12例,5~10支20例,1~4支4例;术后36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选择,其穿支出现率稳定、手术可操作性强、皮瓣成活率高,合理的皮瓣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 设计 肤和软组织缺损 手部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栋 张世民 +2 位作者 王欣 李继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下载PDF
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顽固性溃疡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志新 路来金 +2 位作者 刘志刚 刘彬 王雪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98-400,共3页
目的 为临床前足底顽固性溃疡的修复提供一种方法。 方法 自 1 998年起 ,应用以足底内侧血管束远端为蒂的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顽固性溃疡 5例 ,同期矫正局部畸形 ,皮瓣切取范围 3.5~ 5.0 cm×4.0~ 5.5 cm,术后注意... 目的 为临床前足底顽固性溃疡的修复提供一种方法。 方法 自 1 998年起 ,应用以足底内侧血管束远端为蒂的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顽固性溃疡 5例 ,同期矫正局部畸形 ,皮瓣切取范围 3.5~ 5.0 cm×4.0~ 5.5 cm,术后注意皮瓣区近期不负重 ,保持清洁干燥。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 6~ 1 4个月 ,皮瓣质地好 ,可见较厚角化层 ,但皮瓣痛觉迟钝 ,患足可负重行走 ,溃疡无复发。 结论 以足底内侧动静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内侧 逆行岛状皮瓣 修复 前足底 顽固性溃疡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2组 ,进行同体对照 ,每组 10个皮瓣。组 1保留隐动静脉血管鞘的完整 ,即保留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组 2在手术显微镜下 (× 10 )将 3根血管相互分开 ,各自游离 3cm ,即完全破坏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 ,但不损伤 3根动静脉血管。术中放松止血带后分别在 5、15、3 0和60min测定静脉压力 ,术后 10d测定皮瓣成活率 ,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两组皮瓣的静脉压力均升高 ,约 15min达到高峰 ,后缓慢下降 ,约在 3 0min达到新的平衡。组 2在 3 0、60min的静脉压力均显著低于组 1(P <1.0 1)。但组 1皮瓣成活率 ( 94.5 % )与组 2 ( 10 0 %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在逆行岛状皮瓣中 ,瓣膜失活途径”较“迷宫途径”更容易实现静脉血的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外科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逆流
下载PDF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被引量:6
20
作者 荆志振 俞光荣 +2 位作者 王栋 游木荣 张世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1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1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μ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μ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1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3;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荧光示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