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继发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
1
作者 霍燕 蔺雪梅 +6 位作者 刘仲仲 饶兰平 宋沉生 刘佩 逯青丽 王静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4年第11期1268-1276,共9页
目的探讨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继发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anssynaptic retrograde degeneration of optic neuropathy,TRDON)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 目的探讨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继发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anssynaptic retrograde degeneration of optic neuropathy,TRDON)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etinal ganglion cell layer,RGCL)厚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经相关检查确诊为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间接眼压测定、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视野、色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颅脑神经影像检查。对视盘RNFL和黄斑区RGCL进行“容易观察到的TRDON”评估,计算双眼RGCL的归一化不对称评分(normalized asymmetry score,NAS)。结果共纳入15例(30只眼)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患者,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为58(51~68)岁,发病时间(定义为从出现视觉症状到就诊的时间)为0.1~96.5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12.0(0.5~36.0)个月。11例(73.3%)患者20只(66.7%)眼的黄斑区RGCL符合“容易观察到的TRDON”标准,其中10例患者发病时间均≥5个月,9例患者OCT显示双眼均出现与视野缺损区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1例患者OCT显示单眼出现与视野缺损区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且9例患者双眼的NAS均为正值,1例患者单眼的NAS为正值。7例(46.7%)患者10只(33.3%)眼的视盘RNFL符合“容易观察到的TRDON”标准,其中3例患者OCT表现为双眼视盘RNFL厚度薄变,4例患者OCT表现为单眼视盘RNFL厚度薄变,但薄变区域与视野缺损区域一致性差。结论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将继发出现TRDON,其特征性表现为OCT显示双眼均出现与视野缺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其发生与时间相关(发病5个月后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跨突触 变性 视神经病变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 外侧膝状体 中枢视觉通路
下载PDF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霍燕 蔺雪梅 吴松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35-1038,共4页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DON)是指外侧膝状体及其后视觉通路受损引起突触前神经元(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和(或)凋亡。目前发现,TRDON病理基础是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型β细胞的凋亡,导致出现与原发病引起的视野缺损相一致...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DON)是指外侧膝状体及其后视觉通路受损引起突触前神经元(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和(或)凋亡。目前发现,TRDON病理基础是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型β细胞的凋亡,导致出现与原发病引起的视野缺损相一致的视束萎缩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薄变以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降低等表现,其中神经节细胞层薄变被认为是其特征性表现。目前国内对TRDON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较少,临床医师可以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进行观察,关注患者发生上述结构改变的特征和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部位,监测病变的活动和进展,并将其作为药物干预的时间截点和开发新治疗方法的药物靶点,为患者恢复部分视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带来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野缺损 视束萎缩 综述
原文传递
小鼠蓝斑内投射至脊髓背角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欣瑶 薛茹 +4 位作者 彭莉 张浚睿 李云鹏 刘蕊 张谅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灌注取材,然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SDH通路的上游核团在全脑的分布情况。结果利用逆行跨单突触RV系统,可以在脑内的次级运动皮层(M2)、杏仁中央核(CeA)、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lPAG)、中脑导水管腹外侧区(vlPAG)、中缝背核(DR)和巨细胞网状核(Gi)等核团内观察到RV阳性神经元,说明这些核团与LC-SDH通路构成了三级通路。结论脑内M2、CeA、lPAG、vlPAG、DR和Gi等核团与LC-SDH通路形成了三级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脊髓背角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逆行突触狂犬病毒系统 突触前神经元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联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文君 周凯翔 +1 位作者 张晨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8-554,共7页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内,三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观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狂犬病毒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注入vl PAG后,脑内大量的核团,如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 PFC)、前扣带回皮质(ACC)、LC等,均可观察到大量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且部分TH阳性神经元同时与狂犬病毒标记的神经元共标,证实LC和vl PAG之间存在纤维联系。结论: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 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镇痛效应以及慢性痛状态下觉醒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单级突触病毒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下载PDF
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局部调控及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邱欣彤 史英武 张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目的:利用重组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追踪技术,观察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突触前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在成年雄性C57小鼠一侧盆神经注射伪狂犬病毒,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目的:利用重组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追踪技术,观察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突触前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在成年雄性C57小鼠一侧盆神经注射伪狂犬病毒,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脊髓神经元,观察盆神经初级传入的突触前神经元与痛相关神经元的共存情况。结果:将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病毒注入盆神经后,脊髓和脑内大量核团,如下丘脑、运动皮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和腰骶髓后连合核(DCN)都可观察到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到DCN内存在大量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且SPR阳性神经元与盆神经跨突触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不共存,这些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呈GABA阳性。结论:DCN是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关键中继部位,内脏伤害性信息可能在DCN处进行初级调控后向上逐级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神经 初级传入 腰骶髓后连合核 逆行突触标记病毒 SP受体 小鼠
下载PDF
小鼠未定带至PAG腹外侧区特异性神经元通路的形态学研究
6
作者 吕培源 冯慧洁 +4 位作者 张蓬鑫 彭霏 薛懿珈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01-406,共6页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转基因小鼠右侧vlPAG内,两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ZI内的分布。结果:将RV注入vlPAG后,在VGluT2⁃ires⁃cre小鼠ZI的吻尾方向上均可观察到逆标的突触前神经元分布;GAD2⁃ires⁃cre小鼠逆标神经元只见于ZI吻侧部,但Sert⁃ires⁃cre小鼠ZI内少见RV逆行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结论:ZI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或GABA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疼痛或恐惧样行为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单级突触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γ⁃氨基丁酸 5⁃羟色胺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