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逆边界元法的内燃机噪声源识别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舒歌群 陈达亮 +1 位作者 梁兴雨 马维忍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3-568,共6页
对内燃机复杂噪声源进行识别和排序是内燃机噪声控制的关键.基于逆边界元法(IBEM)的噪声源识别技术,利用边界元法建立了声场与结构表面振动速度之间的声学传递向量(ATV).将常规的声压测量作为输入数据,在逆向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够... 对内燃机复杂噪声源进行识别和排序是内燃机噪声控制的关键.基于逆边界元法(IBEM)的噪声源识别技术,利用边界元法建立了声场与结构表面振动速度之间的声学传递向量(ATV).将常规的声压测量作为输入数据,在逆向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精确地重构出结构表面法向振动速度,进而获得源面详细的振声特征信息.针对某轿车柴油机,测试了额定工况下近场144个场点声压,应用该方法在发火频率点处,重构出了柴油机表面法向振动速度分布.通过对比预测和实测声场点声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噪声面板贡献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柴油机各功能部件的噪声贡献量进行了排序,并得知额定工况下该柴油机的机体裙部是主要的噪声辐射部位.应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对复杂噪声源识别易于实施,具有更广的工程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声源识别 逆边界元法 声学传递向量 振动速度重构
下载PDF
水环境逆边界逆动态混合控制精确算法
2
作者 李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3,共7页
根据逆边界逆动态控制理论,将河流水污染动态控制问题提为逆边界逆动态混合控制问题。针对多个或单个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计算,提出了一维对流-扩散方程逆控制的精确算法。该方法与现行最优控制方法相比,其优点是充分考虑了河... 根据逆边界逆动态控制理论,将河流水污染动态控制问题提为逆边界逆动态混合控制问题。针对多个或单个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计算,提出了一维对流-扩散方程逆控制的精确算法。该方法与现行最优控制方法相比,其优点是充分考虑了河流沿程的稀释混合容量,并能充分考虑水质动态标准和社会经济变化等因素,可获得动态控制精确解的近似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逆边界 水污染控制 对流扩散 动态过程
下载PDF
逆随机边界元法预测残余应力和接触应力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勇 梁利华 +1 位作者 贾高顺 鲍雨梅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9-116,共8页
本文提出了用于预测残余应力和接触应力的逆随机边界元法。将滤波算法引入随机边界元法,根据某些内点的应变的随机分布,建立量测值的边界元解析灵敏度矩阵和解析量 测矩阵,从而可能预测边界上的随机残余应力和随机接触载荷的分布和... 本文提出了用于预测残余应力和接触应力的逆随机边界元法。将滤波算法引入随机边界元法,根据某些内点的应变的随机分布,建立量测值的边界元解析灵敏度矩阵和解析量 测矩阵,从而可能预测边界上的随机残余应力和随机接触载荷的分布和结构可靠度的分布。 最后,两个算例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波算法 随机边界元法 残余应力 接触应力 结构可靠度
下载PDF
山东济南地区2015年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佃国 王洪 +3 位作者 崔雅琴 刘泉 龚佃利 张秋晨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43-50,共8页
利用德国RPG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首先对比分析探空和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计算2种数据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检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然后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济南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天... 利用德国RPG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首先对比分析探空和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计算2种数据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检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然后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济南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天气过程对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有一定影响,无降水天气过程时2种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2)2015年济南贴地逆温月平均出现频率为84.9%,其中2、9、10、12月出现频率为100%。夏季由于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旺盛,贴地逆温较弱,出现频率仅为46.6%;(3)2015年济南悬垂逆温出现频率较小,其中4月出现频率最大(仅为30%);(4)贴地逆温层厚度全年分布不均匀,最大为900 m,伴随夏季到来,逆温温差变小,夏季结束,温差变大,最大温差为4.6℃;逆温强度春季最大,强度可达6级,夏季最小,仅为1级,其他季节为3级;(5)悬垂逆温层冬季最高,顶高可达2 000 m,温差有较大差异,冬季最大温差为8.0℃,夏季温差较小,最小温差为0.5℃,逆温强度不大,最大强度为2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 微波辐射计 温厚度 温强度
下载PDF
多孔介质问题的边界元逆分析法
5
作者 梁利华 韩捷 刘勇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42-147,151,共7页
研究了多孔介质动力学的逆问题 ,从多孔介质的边界元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 ,结合改进的滤波算法 ,提出了多孔介质边界元动力学逆分析方法。
关键词 多孔介质 边界分析法 动力学分析 滤波算法
下载PDF
基于中国第6~9次北极科学考察观测的季节冰区边界层逆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田忠翔 陈志昆 +3 位作者 李志强 孙虎林 宋晓姜 赵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2-62,共11页
利用我国第6~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大气探空资料,分析了北极季节冰区边界层逆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发现:(1)边界层逆温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高纬度密集冰区观测到更多的强逆温现象,逆温厚度与逆温层温差呈显著... 利用我国第6~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大气探空资料,分析了北极季节冰区边界层逆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发现:(1)边界层逆温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高纬度密集冰区观测到更多的强逆温现象,逆温厚度与逆温层温差呈显著的对数关系;(2)不同年份边界层逆温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别:海冰分布的差异导致不同年份的边界层逆温特征不同;表面融化、辐射冷却、多层云的结构和暖平流对不同冰情年份边界层逆温的贡献程度不同;(3)开阔水域和冰区边界层逆温的成因不同。表面融化和空气平流对冰区边界层逆温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辐射冷却是开阔水域边界层逆温的主要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季节冰区 夏季 边界 时空变化
下载PDF
Laplace方程一类边界逆问题的正则化方法
7
作者 祝志栋 熊培银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11,共4页
考虑Laplace方程一类不适定的边界逆问题,通过引进磨光核函数ρδ(t)=1δπexp(-t2δ2)对其进行正则化,从而构造一个适定的问题来逼近原不适定问题,并得到了正则化解的条件稳定性及误差估计.
关键词 边界问题 正则化 磨光核函数 条件稳定性
下载PDF
南京冬季浓雾的边界层特征与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国忠 银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19611-19614,共4页
利用200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开展的冬季雾天边界层探测试验,分析了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一次大雾天气的温度、风向、风速、湿度廓线特征及其在雾生消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南京冬季大雾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 利用200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开展的冬季雾天边界层探测试验,分析了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一次大雾天气的温度、风向、风速、湿度廓线特征及其在雾生消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南京冬季大雾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雾发展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雾发展过程中近地层逆温和湿度变化对雾的生消有很大的作用,另外,近地面层风向对平流雾的生消也有影响。中尺度数值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雾体发展过程中温度、湿度、垂直速度等各物理量的演变,模拟雾体水汽含量可以预报雾的生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留汽艇探测 边界 垂直结构特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农林复合系统上空超低空急流和逆温之间关系的诊断研究
9
作者 钟中 王汉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12,共6页
根据湍流参数化闭合方法讨论了黄淮海平原农林复合系统上空超低空急流和夜间晴空逆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末夏初生长茂盛的农林植被可以有效地加强近地层逆温强度,而边界层内一定强度的逆温存在将有利于形成超地转的低空急流,逆... 根据湍流参数化闭合方法讨论了黄淮海平原农林复合系统上空超低空急流和夜间晴空逆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末夏初生长茂盛的农林植被可以有效地加强近地层逆温强度,而边界层内一定强度的逆温存在将有利于形成超地转的低空急流,逆温强度越大,超低空急流越强。利用上述方法还进一步研究了地转强迫强度和地面粗糙度等外强迫作用对超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加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空急流 边界 农林复合系统
下载PDF
一种快速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算法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琼 陈洁 +1 位作者 孟升卫 方广有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1-2005,共5页
超宽带穿墙雷达因为反恐、灾后救援等方面的迫切需要而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重点。传统的超宽带成像算法在目标识别能力及计算效率上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基于逆边界散射变换的SEABED成像算法可以完成对目标边界快速成像,但是墙体的存在... 超宽带穿墙雷达因为反恐、灾后救援等方面的迫切需要而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重点。传统的超宽带成像算法在目标识别能力及计算效率上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基于逆边界散射变换的SEABED成像算法可以完成对目标边界快速成像,但是墙体的存在使其在穿墙雷达应用中受到限制。该文考虑到墙体的影响,在SEABED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适用于超宽带穿墙雷达的包络线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从回波中提取的准波前所对应的曲线簇的包络线来完成目标边界成像。利用FDTD数值仿真实现了对隐藏在墙后目标的二维成像,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墙壁对目标定位误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雷达 穿墙成像 逆边界散射变换 包络线
下载PDF
超宽带穿墙雷达三维快速成像算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琼 陈洁 +1 位作者 孟升卫 方广有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136-140,共5页
超宽带穿墙雷达是一种能够隔墙探测和定位的新型实时成像雷达系统,在城区巷战、反恐斗争和人质救援中应用非常广泛。穿墙雷达对成像的实时性要求非常高,传统的成像算法已不能满足计算时间上的要求。本文将基于逆边界散射变换的快速成像... 超宽带穿墙雷达是一种能够隔墙探测和定位的新型实时成像雷达系统,在城区巷战、反恐斗争和人质救援中应用非常广泛。穿墙雷达对成像的实时性要求非常高,传统的成像算法已不能满足计算时间上的要求。本文将基于逆边界散射变换的快速成像算法应用到穿墙雷达系统中,利用FDTD数值仿真验证了对隐藏在墙后目标的三维成像结果,并分析了墙壁对目标定位误差的影响。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后向投影成像算法相比,基于逆边界散射变换的成像算法计算效率高,实时性好,且能对目标边界形状清晰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雷达 穿墙成像 逆边界散射变换 定位误差
下载PDF
依据场点声压进行振源表面振速重建的方法研究
12
作者 肖友洪 吕国学 季振林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6-311,376,共6页
基于结构振动的场点声压重建结构表面振动速度属于不适定的逆问题。本文利用逆边界元法建立场点声压与结构表面振动速度传递矩阵,针对求逆过程中的不适定性,采用截断奇异值法对传递矩阵正则化,其中通过广义交叉检验法选择正则参数。对... 基于结构振动的场点声压重建结构表面振动速度属于不适定的逆问题。本文利用逆边界元法建立场点声压与结构表面振动速度传递矩阵,针对求逆过程中的不适定性,采用截断奇异值法对传递矩阵正则化,其中通过广义交叉检验法选择正则参数。对比分析了测量场点的场点数、测量面大小、测量面与结构表面的距离三个影响因素对重建结果的影响,并根据逆边界元法编写的程序重建表面振动速度。结果表明:场点间的距离满足min min1/4λ≤d1</2λ(λmin为最大分析频率的波长)时,测量面大于1倍振动结构的正投影面;测量面与振动声源的距离小于两倍最小波长时,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基于场点声压可以获得较精确的表面振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速度 逆边界元法 正则化 测量场点
下载PDF
柴达木第三纪湖盆沉积演化史 被引量:53
13
作者 赵加凡 陈小宏 杜业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至茫崖地区以及一里坪至一里沟一带是重要的沉积中心。根据对沉积演化史的分析,第三纪的柴达木盆地具有以逆冲断层为边界的断陷湖盆性质,昆仑山北缘和阿尔金山前两组逆冲断裂系的活动以及古构造、古地形的差异控制了湖盆特殊的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三纪 冲断层边界 沉积演化 沉积中心迁移
下载PDF
基于Rudin-Osher-Fatemi模型的图像除模糊和除噪音新模型(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石玉英 常谦顺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1-558,共8页
介绍一种依赖时间的新模型来解决图像除噪音和除模糊问题.分别使用逆反射、中值两种边界条件的数值试验比较本文新模型和Rudin_Osher_Fatemi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中值边界条件的误差比逆反射边界条件误差小.
关键词 除模糊 除噪音 反射边界条件 中值边界条件
下载PDF
A study of perfectly matched layers for joint multicomponent reverse-time migration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启振 秦童 +1 位作者 朱钇同 毕丽飞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166-173,194,195,共10页
Reverse-time migration in finite space requires effective boundary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eliminate the artificial truncation boundary effect in the migration result.On the basis of the elastic velocity-stress equat... Reverse-time migration in finite space requires effective boundary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eliminate the artificial truncation boundary effect in the migration result.On the basis of the elastic velocity-stress equations in vertical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a and the idea of the conventional split perfectly matched layer(PML),the PML wave equations in reverse-time migration are deriv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the high order staggered grid discrete schemes are subsequently given.Aiming at the"reflections"from the boundary to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seismic event's abrupt changes at the two ends of the seismic array,the PML arrangement in reverse-time migration is given.The synthetic and real elastic,prestack,multi-component,reverse-time depth migr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method has much better absorbing effects than other methods and the joint migration produces good imaging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ectly matched layer(PML) absorbing boundary reverse-time migration velocity-stress equation MULTI-COMPONENT
下载PDF
2018年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走航期间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忠翔 赵福 +1 位作者 尹朝晖 于文灏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230,共9页
利用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大气探空资料,分析了走航期间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发现:(1)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5.67℃·km^(–1),与北极中心区的结果比较一致,高空急流特征比较显著,尤其是高纬地区;... 利用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大气探空资料,分析了走航期间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发现:(1)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5.67℃·km^(–1),与北极中心区的结果比较一致,高空急流特征比较显著,尤其是高纬地区;(2)本航次观测到的边界层逆温层底高度、厚度和温度差的中位数分别为306 m、299 m和3.2℃,与SHEBA(Surface Heat Budget of the Arctic Ocean)的结果比较一致;(3)低空急流高度和风速的中位数分别为456 m和11.40 m·s^(–1),大多数时次的风速分布在6~14 m·s^(–1)之间;(4)本航次观测到只有67.27%的低空急流高度位于最低逆温层之下,而考虑多层逆温后,92.73%的低空急流位于逆温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低层大气 边界 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20年江苏泰州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丽 张庆池 +1 位作者 王琴 刘俊 《气象科技》 2022年第2期243-253,共11页
2020年1月12—15日江苏泰州发生了一次较强的雾-霾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及空气质量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演变特征、成因、气团后向轨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日变化特征,霾... 2020年1月12—15日江苏泰州发生了一次较强的雾-霾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及空气质量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演变特征、成因、气团后向轨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日变化特征,霾期间对应的PM_(2.5)和PM_(10)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相较于雾略高,这与大雾造成的湿沉降有关。此次东路冷空气对泰州影响较弱,前期易造成污染物在本地聚集。夜间至清晨相对湿度90%以上,风小,弱的垂直交换为雾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热、动力条件。白天相对湿度减小至80%,风速增至2 m·s^(-1),此时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雾转换为霾。13日900 hPa以上暖平流增强,边界层内逆温和90%以上相对湿度的存在,使得雾和霾均加强至最强。此外,分析气团的后向轨迹特征发现,霾天气期间500 m以下气团稳定少动。14日500 m以上清洁气团向低空补充,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霾减轻。15日傍晚,风力增强并伴有降水出现,雾-霾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稳定层结 边界 后向轨迹
下载PDF
2013-2016年浙北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叶建刚 靳宁 《科技通报》 2019年第9期207-212,共6页
利用2013-2016年浙北城市群逐日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对空气质量指数(AQI)、首要污染物及各污染物浓度的特征变化进行研究,结合气象资料探讨降水、风速、逆温等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2013-2016年期间,浙北城市群AQ... 利用2013-2016年浙北城市群逐日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对空气质量指数(AQI)、首要污染物及各污染物浓度的特征变化进行研究,结合气象资料探讨降水、风速、逆温等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2013-2016年期间,浙北城市群AQI整体呈逐年减小趋势,季节AQI差异减小趋势明显,年内除夏季外,春季、秋季和冬季AQI均逐年减小;(2)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数有所减少,而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数增加明显,光化学污染成为浙北城市群越来越重要的污染形式。(3)PM2.5、PM10、CO、SO2和NO2平均质量浓度在不同季节均有所下降,O3平均质量浓度较为稳定,且各城市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不一致。(4)年降水日数增多和春季、秋季和冬季边界层逆温频率减少是PM2.5、PM10、CO、SO2和NO2质量浓度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5)浙北城市群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使得浙北城市群除O3外的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浙北城市群 边界
下载PDF
河南濮阳一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庆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4期183-187,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面自动站数据和大气环境监测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维持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12月23—25日河南濮阳一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期间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中低空...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面自动站数据和大气环境监测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维持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12月23—25日河南濮阳一次严重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期间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中低层弱的冷暖平流的交替出现以及持续稳定的地面均压场分布,为此次严重雾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在持续较低气压和较小地面风速的大背景下,PM_(2.5)浓度稳定升高,以及入夜后气温降低而相对湿度增大的地面气象条件,是此次严重雾霾天气过程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边界层逆温的长时间存在是这次严重雾霾天气得以维持近60 h的重要原因,雾顶高度与逆温层顶的高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雾霾天气形成、发展、维持、消散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受地形阻挡作用,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分股扩散南下,造成华北平原气压梯度小;能见度下降和持续性污染与PM_(2.5)和PM_(10)浓度增长有关,较高的PM_(2.5)、PM_(10)值的同时出现和长时间维持是导致严重雾霾天气的又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雾霾 环流形势 地面气象要素 边界 PM2.5和PM10浓度
下载PDF
A NEW MODELLI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EXTERNAL DISTURBING POTENTIAL BASED ON THEORY OF UNIFIED REPRESENTATION OF GRAVITATIONAL FIELD
20
作者 ZHU Zhuowen HUANG Jinshui CAO Huasheng LUO Zhicai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年第2期41-46,共6页
For a special use a new modelling method of evaluating external disturbing potential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Being different from classical methods in physical geodesy this method is grounded upon the theory of uni... For a special use a new modelling method of evaluating external disturbing potential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Being different from classical methods in physical geodesy this method is grounded upon the theory of unified representation of gravitational field.The models created in this way are particularly satisfactory for a high_speed computation of gravitational field in low altitude because they take account of topographic effects and have their kernel functions with simple structure and weak singula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ry of unified representation of gravitational field evaluation of disturbing gravitational field topographic effect gravimetric inverse boundary value problem singlelayer potenti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