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锆负载Pd-Cu双金属催化剂上山梨醇选择性氢解合成乙二醇和丙二醇(英文) 被引量:5
1
作者 贾玉庆 刘海超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52-1559,共8页
山梨醇和木糖醇等多元醇是可再生生物质转化合成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重要平台分子,其中,可通过选择氢解反应一步制备乙二醇和丙二醇等重要化工原料,有望代替从乙烯和丙烯制备二元醇的传统石油化工工艺.目前文献中多元醇氢解反应主要使用R... 山梨醇和木糖醇等多元醇是可再生生物质转化合成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重要平台分子,其中,可通过选择氢解反应一步制备乙二醇和丙二醇等重要化工原料,有望代替从乙烯和丙烯制备二元醇的传统石油化工工艺.目前文献中多元醇氢解反应主要使用Ru基和Ni基催化剂等,但是不可避免地生成C-C键非选择性断裂的副产物甲烷等.与之相比,非贵金属Cu基催化剂往往具有较优异的选择性,但其活性较低和水热稳定性较差.因此,到目前为止研制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以及良好水热稳定性的Cu基催化剂用于生物质基多元醇氢解反应仍然存在挑战.在本文中,我们采用贵金属修饰的方法提高Cu基催化剂在山梨醇选择氢解反应中的活性和水热稳定性.通过分步浸渍法合成了1%Pd-3%Cu/ZrO2、1%Pt-3%Cu/ZrO2和1%Ru-3%Cu/ZrO2双金属催化剂,并比较了它们在山梨醇氢解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上述催化剂中1%Pd-3%Cu/ZrO2(Cu/Pd=5)具有最优的活性及乙二醇、丙二醇和甘油的总选择性.以固体碱La(OH)3为助剂,1%Pd-3%Cu/ZrO2的山梨醇氢解活性高达20.3 h-1,是单金属1%Pd/ZrO2(8.7 h-1)和3%Cu/ZrO2(6.5 h-1)催化剂活性的2-3倍,也高于含有相同Pd、Cu含量的1%Pd/ZrO2和3%Cu/ZrO2机械混合体系的活性(12.2 h-1).而且,Pd-Cu/ZrO2双金属催化剂对C2-C3低碳多元醇的选择性也明显优于Pd/ZrO2和Cu/ZrO 2以及二者的机械混合体系.这些结果说明Pd对Cu/ZrO2的促进作用不仅仅需要Pd与Cu两种金属的共同存在,还需要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发现,Pd-Cu/ZrO2双金属催化剂在Cu/Pd比为1.5-10.0的较宽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反应活性(17.8-20.3 h-1)以及乙二醇、丙二醇和甘油的总选择性(57.3%-62.8%),说明较低含量Pd的存在就能够有效地改善Cu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在493 K和5.0 MPa H2的反应条件下,以1%Pd-3%Cu/ZrO2为催化剂,在山梨醇接近完全转化时,获得了61.7%的乙二醇、丙二醇和甘油的总选择性.同时,Pd的加入还能有效地抑制水热反应条件下Cu粒子的团聚,使得Pd-Cu/ZrO2催化剂在山梨醇氢解反应中具有优良的水热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在5次循环实验中1%Pd-3%Cu/ZrO2的活性和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反应后的催化剂上未观察到Cu的特征衍射峰,Cu粒子仍然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而对于没有Pd修饰的单金属3%Cu/ZrO2催化剂,经5次循环使用后山梨醇氢解反应的活性则下降了42%;在循环反应中Cu粒子显著地聚集而长大到~30 nm.CO吸附漫反射红外光谱结果揭示了Cu粒子倾向于在Pd粒子表面沉积,随着Cu/Pd原子比的增大,Cu粒子逐渐稀释并覆盖Pd的表面位点,说明Pd与Cu粒子之间存在紧密的接触.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结果表明,可能与氢溢流有关,Pd的加入促进了CuO的还原.然而,不同于Pd/ZrO2和Cu/ZrO2机械混合样品的TPR图谱,其显示PdO和CuO各自的还原峰,Pd-Cu双金属催化剂则只存在一个宽化的还原峰,这说明了Pd-Cu之间结构上的紧密接触使得两种金属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其中可能存在从Pd向Cu的电子转移.综合这些结构和电子效应,可以推测Pd的存在促进了Cu粒子对山梨醇的脱氢能力和不饱和中间体的加氢能力,进而提高了Cu基催化剂在山梨醇氢解反应中的活性及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同时Pd-Cu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和氢溢流效应抑制了Cu粒子在水热反应条件下的聚集,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这些结果和认识有助于指导人们为多元醇氢解和其它生物质基化学品的转化反应设计具有更高效率和水热稳定性的新型Cu基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氢解 山梨醇 乙二醇 丙二醇 钯-铜双金属催化剂
下载PDF
镁铝复合氧化物负载铜催化剂上甘油选择性氢解合成丙二醇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帅 李洋 刘海超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897-1903,共7页
我们通过乙醇溶液浸渍法合成出了具有高分散度金属Cu的Cu/MgO-Al2O3(Mg/Al原子比=1/1,3/1,4/1)、Cu/MgO和Cu/Al2O3等催化剂.在200℃,6.0 MPa H2和二氧六环溶剂中,这些催化剂高选择性地将甘油氢解为1,2-丙二醇(选择性>90%),而单位表... 我们通过乙醇溶液浸渍法合成出了具有高分散度金属Cu的Cu/MgO-Al2O3(Mg/Al原子比=1/1,3/1,4/1)、Cu/MgO和Cu/Al2O3等催化剂.在200℃,6.0 MPa H2和二氧六环溶剂中,这些催化剂高选择性地将甘油氢解为1,2-丙二醇(选择性>90%),而单位表面Cu原子的甘油转化速率则随催化剂表面碱中心与Cu原子比例的提高而增大.N2O化学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实验表明Cu粒子的本征氢解能力不随其负载量以及载体中的Mg/Al原子比发生明显改变,加之碱性MgO-Al2O3载体本身不催化甘油的转化,我们推测在甘油氢解反应中金属Cu粒子与载体界面处的碱中心辅助Cu粒子活化甘油分子的α位C—H键,从而加速甘油脱氢为甘油醛步骤以及甘油氢解反应的进行.CO2程序升温脱附实验以及对甘油氢解反应中Cu/MgO-Al2O3催化剂稳定性的考察结果暗示在甘油氢解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碱中心是载体表面上与Mg2+键连的羟基基团(即B碱OH-).这些对甘油氢解反应中金属中心与碱性中心协同作用的认识对进一步理性设计高效的甘油或其它多元醇分子氢解催化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选择性氢解 丙二醇 Cu/MgO-Al2O3 载体效应
原文传递
生物质多元醇选择性催化氢解制小分子二元醇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琪英 廖玉河 +3 位作者 石宁 王铁军 马隆龙 张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5-1042,1182,共9页
乙二醇、1,2-/1,3-丙二醇等小分子二元醇在精细和有机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与石化路径相比,以可再生的生物质多元醇(丙三醇、山梨醇/木糖醇)为原料选择性催化氢解制取上述小分子二元醇具有过程简单、绿色高效等显著优势,已成... 乙二醇、1,2-/1,3-丙二醇等小分子二元醇在精细和有机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与石化路径相比,以可再生的生物质多元醇(丙三醇、山梨醇/木糖醇)为原料选择性催化氢解制取上述小分子二元醇具有过程简单、绿色高效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典型生物质多元醇山梨醇/木糖醇和丙三醇选择性催化氢解为乙二醇、1,2-/1,3-丙二醇等小分子二元醇,重点阐述了丙三醇选择性氢解制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山梨醇/木糖醇选择性氢解制小分子二元醇的催化剂体系和反应机理,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提出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梨醇 木糖醇 丙三醇 选择性氢解 小分子二元醇
下载PDF
生物质基多元醇的多相催化选择性氢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露杰 张建 +1 位作者 王亮 肖丰收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3-547,共15页
由生物质资源衍生得到的糖醇是一种可再生碳原料,并可以通过多相催化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大宗化学品.因此,设计与制备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多相催化材料对于实现糖醇的定向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糖醇选择性氢解制... 由生物质资源衍生得到的糖醇是一种可再生碳原料,并可以通过多相催化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大宗化学品.因此,设计与制备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多相催化材料对于实现糖醇的定向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糖醇选择性氢解制备高附加值的一元醇、二元醇等已有许多报道,其中典型的Ir-ReOx和Pt-WOx催化剂在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突破.此综述详细介绍了糖醇的选择性转化路径,并从金属-金属氧化物的相互作用、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和糖醇C—O键断裂的机理等方面进行归纳,并对糖醇定向转化的发展进行讨论与展望,这些对于新型多相催化材料的设计以及糖醇转化潜在的工业应用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基多元醇 糖醇 多相催化剂 双功能催化剂 脱氧 选择性氢解
原文传递
Cu-ZnO-Al_2O_3复合催化剂上甘油选择氢解合成丙二醇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帅 刘海超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1-643,共13页
分别采用均匀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和传统的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具有相似组成的Cu-ZnO-A1_2O_3催化剂(CZA-HP,CAZ-DP和CZA-CP)Ε同时还采用均匀共沉淀法制备了Cu-ZnO催化剂(CZ-HP)以用于比较.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制备的Cu-Zn... 分别采用均匀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和传统的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具有相似组成的Cu-ZnO-A1_2O_3催化剂(CZA-HP,CAZ-DP和CZA-CP)Ε同时还采用均匀共沉淀法制备了Cu-ZnO催化剂(CZ-HP)以用于比较.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制备的Cu-Zn-Al碱式碳酸盐前体中Cu^(2+),Zn^(2+)和Al^(3+)的混合均匀程度的顺序为CZA-DP<CZA-HP<CZA-CP.A1^(3+)分散程度的提高和A1_2O_3与ZnO的紧密接触使得Cu-ZnO-A1_2O_3催化剂中金属Cu和ZnO具有更小的粒径.但ZnO-A1_2O_3间紧密接触也阻隔了Cu-ZnO-A1_2O_3催化剂中金属Cu与ZnO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A1_2O_3的添加使得CZA-HP样品上的Cu粒子表现出最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在473 K和6.0 MPa H_2的反应条件下,以上三种Cu-ZnO-A1_2O_3催化剂均高选择性地催化甘油氢解为丙二醇(30%甘油转化率下的选择性>90%).Cu-ZnO-A1_2O_3催化剂表面单位Cu原子的本征活性顺序为CZA-DP<CZA-CP<CZ-HP<CZA-HP,与它们的氧化还原能力相一致.此外,A1_2O_3的添加还显著地抑制了Cu粒子在反应过程中的聚集,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经6次循环使用后,CZ-HP中Cu粒子的粒径从13.2增至45.2 nm,活性相应下降了45%:而CZA-HP中Cu粒子的粒径从8.3增至19.0 nm,活性仅下降了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选择性氢解 丙二醇 氧化锌 氧化铝 碱式碳酸盐前体 构效关系 催化剂稳定性
下载PDF
Pt/ReO_(x)/TiO_(2)催化剂选择氢解生物基糠醛制备1,5-戊二醇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白小薇 王梦菲 +2 位作者 邱腾龙 郭丽 李建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2023年第3期313-319,共7页
生物质基戊二醇优异的热稳定性使其在聚酯市场中有望替代石油基1,6-己二醇和1,4-丁二醇,且能作为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原料.研究了催化剂元素组成、反应温度、H_(2)压力、反应时间对生物质基糠醛氢解制备1,5-戊二醇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质基戊二醇优异的热稳定性使其在聚酯市场中有望替代石油基1,6-己二醇和1,4-丁二醇,且能作为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原料.研究了催化剂元素组成、反应温度、H_(2)压力、反应时间对生物质基糠醛氢解制备1,5-戊二醇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稀土元素Re引入显著促进催化剂中Pt平均粒径增加,颗粒尺寸分布更广,当Pt/Re质量比为3∶4时,四氢糠醇C-O键断裂反应与呋喃环加氢反应活性显著高于其它Pt/Re质量比;提高反应温度,不仅有利于环醚C-O的断裂,同时促进呋喃环C=C的加氢反应;增加H_(2)压力对C-OH键的氢解反应无明显促进作用.ReO_(x)和TiO_(2)层区域之间的边界处Re-(OH)-Ti位点为糠醛到四氢糠醇和1,5-戊二醇氢解过程的反应活性中心.边界处Re-(OH)-Ti吸附位点数量的增加促进了醇盐和二级碳正离子化反应生成1,5-戊二醇.以Pt/ReO_(x)/TiO_(2)催化剂、糠醛在130℃、6 MPa下反应8 h,1,5-戊二醇获得最高产率为29.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 1 2-戊二醇 1 5-戊二醇 选择性氢解 Pt基催化剂
下载PDF
铂/氧化钨/硅铝氧化物催化甘油氢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尹艳艳 赵余龙 +3 位作者 孙齐磊 肖滋成 薛富民 梁明会 《金属功能材料》 CAS 2021年第6期44-51,共8页
甘油选择性氢解为1,3-丙二醇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利用组装技术制备了铂/氧化钨/无定形硅铝氧化物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透射电镜表征和元素分布分析。铂纳米粒子先与氧化钨纳米粒子组装,再负载于无定型硅铝氧化物,所得... 甘油选择性氢解为1,3-丙二醇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利用组装技术制备了铂/氧化钨/无定形硅铝氧化物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透射电镜表征和元素分布分析。铂纳米粒子先与氧化钨纳米粒子组装,再负载于无定型硅铝氧化物,所得催化剂中铂与氧化钨结合良好,且表现出最佳催化性能;该催化剂上甘油转化率可达到70.7%,1,3-丙二醇选择性达到43.6%。铂的负载量和载体类型对1,3-丙二醇的选择性生成有重要影响。氨气程序升温脱附结果表明,三氧化钨的酸性位点与无定形硅铝氧化物酸性位点共同影响了甘油的转化和1,3-丙二醇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催化剂 甘油 1 3-丙二醇 选择性氢解
原文传递
Pt/Nb‐WO_x for the chemo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glycerol to 1,3‐propanediol: Nb dopant pacifying the over‐reduction of WO_x supports 被引量:10
8
作者 Man Yang Xiaochen Zhao +4 位作者 Yujing Ren Jia Wang Nian Lei Aiqin Wang Tao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7-1037,共11页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glycerol to 1,3‐propanediol(1,3‐PD) is an important yet challenging meth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biomass into value‐added chemicals due to steric hindrance and unfavorable thermody...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glycerol to 1,3‐propanediol(1,3‐PD) is an important yet challenging meth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biomass into value‐added chemicals due to steric hindrance and unfavorable thermodynamics. In previous studies, chemoselective performances were found de‐manding and sensitive to H2 pressure. In this regard, we manipulate the chemical/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alyst supports via doping Nb into WOx and prepared 1D needle‐, 2D flake‐, and 3D sphere‐stack mesoporous structured Nb‐WOx with increased surface acid sites. Moreover, Nb dop‐ing can successfully inhibit the over‐reduction of active W species during glycerol hydrogenolysis and substantially broaden the optimal H2 pressure from 1 to 5 MPa. When Nb doping is 2%, sup‐ported Pt catalysts showed promising performance for the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glycerol to 1,3‐PD over an unprecedentedly wide H2 pressure range, which will guarantee better catalyst sta‐bility in the long run, as well as exp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other hydrogen‐related re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doped WOx Glycerol 1 3‐propanediol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下载PDF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furfuryl alcohol to 1,5-and 1,2-pentanediol over Cu-LaCoO_3 catalysts with balanced Cu^O-CoO sites 被引量:8
9
作者 Fangfang Gao Hailong Liu +3 位作者 Xun Hu Jing Chen Zhiwei Huang Chungu Xia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1-1723,共13页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yl alcohol(FFA)to 1,5‐and 1,2‐pentanediol(PeD)was conducted over Cu‐LaCoO3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u loadings;the catalysts were derived from perovskite structur...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yl alcohol(FFA)to 1,5‐and 1,2‐pentanediol(PeD)was conducted over Cu‐LaCoO3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u loadings;the catalysts were derived from perovskite structures prepared by a one‐step citrate complexing method.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the Cu‐LaCoO3 catalysts were found to depend on the Cu loading and pretreatment conditions.The catalyst with 10 wt%Cu loading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after prereduction in 5%H2‐95%N2,achieving a high FFA conversion of 100%and selectivity of 55.5%for 1,5‐pentanediol(40.3%)and 1,2‐pentanediol(15.2%)at 413 K and 6 MPa H2.This catalyst could be reused four times without a loss of FFA conversion but it resulted in a slight decrease in pentanediol selectivity.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catalysts at different states and the simultaneous variation i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revealed that cooperative catalysis between Cu0 and CoO promoted the hydrogenolysis of FFA to PeDs,especially to 1,5‐PeD,while Co0 promoted the hydrogenation of FFA to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THFA).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a synergetic effect between balanced Cu0 and CoO site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chieving a high yield of PeDs with a high 1,5‐/1,2‐pentanediol selectivity ratio during FFA hydrogen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rfuryl alcohol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PENTANEDIOL Cu‐LaCoO3 catalyst Perovskite structure
下载PDF
LTAG Technology Passed Appraisal 被引量:1
10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4期54-54,共1页
Recently the LTAG technology combining selective hydro-saturation of LCO with selective catalytic cracking technology for producing high-octane gasoline or light aromatic hydrocarbons has passed technical appraisal.
关键词 octane gasoline saturation hydrocarbons cracking producing appraisal passed inferior aromat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