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动脉血气信号波浪式变化及连续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兴国 姚优修 +6 位作者 李军 王古岩 张宏亮 谭晓越 刘方 慈政 胡盛寿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16-321,共6页
目的:建立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法,在人体实验中验证呼吸调控核心信号——PaO2,Pa CO2和[H+]a是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不是传统理念上误认的稳定水平信号。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Allen试验阴性需要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 目的:建立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法,在人体实验中验证呼吸调控核心信号——PaO2,Pa CO2和[H+]a是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不是传统理念上误认的稳定水平信号。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Allen试验阴性需要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在左侧桡动脉穿刺,连接肝素化塑化管(3mm×1 000 mm),注满血液并计数血液注满所需心跳次数。用止血钳将塑化管钳闭成与心跳次数相对应的分段后,迅速置于冰水中,立即进行血气分析。选取每位患者的2个典型波浪式周期,用于分析2对最高-最低和最低-最高共4个测定值,取平均值。对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作统计学配对t检验。结果:血液注满塑化管需要16±2次心跳,均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每个呼吸周期是5±0.6次心跳。PaO2、PaCO2、[H+]a和SaO2都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式变化(相邻高点与低点比较,P<0.05),PaO2、Pa CO2、[H+]a和SaO2的波浪幅度分别是(11.28±1.13)mm Hg,(1.77±0.89)mm Hg,(1.14±0.35)nmol/L和(0.52±0.44)%;波浪幅度分别是其平均值的(7.7±1.1)%,(5.1±2.5)%,(3.1±1.0)%和(0.5±0.4)%。结论:动脉延长管连续取血,按心跳次数分隔血样,血气分析法简单易行,为验证动脉血气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信号提供了可靠证据。本方法为原创,技术操作层面仍需提高熟练程度,增加志愿者和试验样本的数量进一步探索此类信号的临床检测可靠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氧分压 动脉pH 动脉氧饱和度 动脉逐搏取血 波浪式呼吸 呼吸调控
下载PDF
非叠加法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图的研究
2
作者 陈训 叶玉玲 +4 位作者 杨圣 张丽敏 万胜春 韩继标 邹宝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目的 研究非叠加无屏蔽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位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极低噪声三通道高增益放大器 ,16位A/D转换 ,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 ;应用模式识别加数字滤波方法对微信号进行处理 ,记录时受检者取仰卧位。结果  46个志... 目的 研究非叠加无屏蔽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位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极低噪声三通道高增益放大器 ,16位A/D转换 ,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 ;应用模式识别加数字滤波方法对微信号进行处理 ,记录时受检者取仰卧位。结果  46个志愿者用逐搏体表His束检测仪清晰地记录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His束电活动 ,即A波、H波与V波 ;8例患者体表检测与心内导管电极记录进行对照 ,两种方法获得的参数基本一致。结论 无创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活动有广泛临床价值 ,对心脏电生理研究和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有高度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电位图 逐搏 His束电位 非叠加 模式识别加数字滤波
下载PDF
体表逐搏检测希氏束电位技术的研究
3
作者 陈训 叶玉玲 +4 位作者 杨圣 张丽敏 万胜春 韩继彪 邹宝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6,共2页
目的探讨用无创方法检测希氏束电位。方法使用极低噪声3通道高增益放大器,16位A/D转换,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采用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软件对微信号进行处理。结果30例患者体表逐搏检测与心内导管电极记录进行对照,所有患者用逐搏... 目的探讨用无创方法检测希氏束电位。方法使用极低噪声3通道高增益放大器,16位A/D转换,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采用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软件对微信号进行处理。结果30例患者体表逐搏检测与心内导管电极记录进行对照,所有患者用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清晰地记录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希氏束电活动,即A波、H波V波,二种记录方法获得的参数基本一致。结论无创体表逐搏检测希氏束电活动有广泛临床价值,对心脏电生理研究和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有高度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 体表 逐搏 His束电位
下载PDF
床旁检测体表逐搏His束电图
4
作者 陈训 叶玉玲 +4 位作者 杨圣 张丽敏 万胜春 韩继标 邹宝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3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探讨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位在床旁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极低躁声三通道高增益放大器 ,16位A/D转换 ,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应用数字滤波加模式识别软件对微信号进行处理。记录时受检者取仰卧位。结果  3 8个志愿者用逐搏体表... 目的 探讨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位在床旁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极低躁声三通道高增益放大器 ,16位A/D转换 ,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应用数字滤波加模式识别软件对微信号进行处理。记录时受检者取仰卧位。结果  3 8个志愿者用逐搏体表His束检测仪清晰地记录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His束电活动 ,即A波、H波与V波。 10例患者体表检测与心内导管电极记录进行对照 ,2种方法获得的参数基本一致。结论 无创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活动有广泛临床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 逐搏 His束电位 床旁 His束电图
下载PDF
逐搏标记法是动态心电图分析的基本技术
5
作者 卢喜烈 卢亦伟 朱力华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2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分析 标记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逐搏 平均心率 连续监测 学术会
下载PDF
二维富里叶变换方法在逐搏心电图频率分量变异性分析中的应用
6
作者 叶继伦 郑崇勋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1999年第3期180-186,共7页
晚电位是在体表心电信号中具有高频分量的微弱信号(1~20 μ V),通常能在患有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心电记录中观测到,这些信号的评估需要十分复杂的信号记录技术(对于单搏分析)或信号平均技术,然而,信号平均可能会掩盖风险信息... 晚电位是在体表心电信号中具有高频分量的微弱信号(1~20 μ V),通常能在患有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心电记录中观测到,这些信号的评估需要十分复杂的信号记录技术(对于单搏分析)或信号平均技术,然而,信号平均可能会掩盖风险信息,因此,发展了依赖于 128 个连续心搏中的 80m s 数据段进行二维富里叶变换的单搏谱变异( S B S V),这个方法描述了这些心电片段频率成份的逐搏变异特性,一个参数函数使得对晚电位的客观探测成为可能,并对下列病人进行研究和分析:35 例患有室性心动过速的心梗病人(1 组)、50 例没有室性心动过速的心梗病人(2 组)和 10 例健康志愿者。 S B S V 将 1 组 35 例病人中的 29 人(83% )鉴别成病理性的,这 29 例病人中的14 人(48% )仅根据显著性的 Wenckebach 类的传导方式(来鉴别的),在2 组50 例病人中只有 5 人的 S B S V 显示出异常。在 3 组中,没有发现异常结果。因此,在心梗病人中检测晚电位的 S B S V 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法。 S B S V 不仅包含信号平均后频率分析结果,而且评估了可变的 E C G 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搏变异性 心电图 富里叶变换 频率分析
下载PDF
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的软件设计
7
作者 张丽敏 杨圣 《中国仪器仪表》 2002年第6期22-24,共3页
希氏束电图在心脏类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其幅值极其微弱,体表检测难度大,迄今在临床上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克服了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论文介绍了该检测仪软件组成,并针对软件... 希氏束电图在心脏类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其幅值极其微弱,体表检测难度大,迄今在临床上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克服了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论文介绍了该检测仪软件组成,并针对软件设计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加以阐述。实验分析与临床诊断结果基本相符,显示了较满意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 软件设计 希氏束电路 数据采集
下载PDF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Ⅰ—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脐带动静脉差值的组间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方 孙兴国 +20 位作者 李启威 葛万刚 李浩 刘艳玲 慈政 陈升平 宋桂芹 王桂芝 谭晓越 崔闫 张也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黄燕 马铭欣 陈荣 邹昱馨 台文琦 徐凡 石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选择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正常分娩产妇数十例,仅14例新生儿在自主呼吸开始前成功完成脐带动脉或静脉置管。分别进行逐搏取血及顺序血气分析,计算血气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比较脐带动静脉的异同。结果:在14例新生儿自主呼吸开始前完成采集脐带动脉(Pua)样本9例,脐带静脉(Puv)样本8例。就PO_(2)而言,所有9例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呈逐渐降低倾向,直至在自主呼吸产生大约8~10次心跳后Pua挛缩、基本上无法取得足够的血样。PuaO_(2)平均值是(25.94±6.79,18.04~37.51)mmHg,最高值是(29.11±6.46,23.00~45.90)mmHg,最低值是(21.34±5.54,14.00~33.60)mmHg;但PuaCO_(2)变化趋势和规律则不够稳定,PuaCO_(2)平均值是(47.26±7.71)mmHg。PuvO_(2)随时间(心跳次数)虽也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多数还呈现随母亲呼吸节律的规律性交替升降的倾向,特别是母亲吸氧时。所有8例PuvO_(2)平均值是(53.35±21.35,32.56~100.73)mmHg,最高值是(90.38±48.44,43.40~153.00)mmHg,最低值是(36.96±14.90,24.80~73.80)mmHg;PuvCO_(2)平均值是(41.04±6.44)mmHg。虽然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PuvO_(2)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显著较PuaO_(2)高(P<0.05);PuvCO_(2)虽略低于PuaCO_(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胎儿娩出为新生儿后自主呼吸前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在达到触发呼吸的阈值时诱发第一次吸气,从而开始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前 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连续逐搏取血 血液气体分析 脐带动脉血氧分压 呼吸调节控制信号
下载PDF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Ⅱ—同一个新生儿同一时间的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个体化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方 孙兴国 +20 位作者 李启威 葛万刚 李浩 刘艳玲 慈政 陈升平 宋桂芹 王桂芝 谭晓越 崔闫 张也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黄燕 马铭欣 陈荣 邹昱馨 台文琦 徐凡 石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_(2)显著高于PuaO_(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mmHg;而PuvCO_(2)显著低于PuaCO_(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_(2)显著高于PuvuaCO_(2)(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_(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前 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连续逐搏取血 血液气体分析 脐带动脉血氧分压 呼吸调节控制信号
下载PDF
心室晚电位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忠友 吴水才 林家瑞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CAS 2001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本文从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理 ,介绍了检测心室晚电位的时域、频域、时频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几种常见方法 。
关键词 心室晚电位 时域检测 频域检测 时频域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 自适应滤波逐搏
下载PDF
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检测希氏束电图的临床意义
11
作者 陈训 叶玉玲 +4 位作者 杨圣 张丽敏 万胜春 韩继标 邹宝明 《人民军医》 2004年第8期446-448,共3页
目的 :研究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检测希氏束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 :同中国科技大学、鑫盛公司等单位合作 ,用希氏束检测仪、A/D采集系统记录心内和体表希氏束电图 ,用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技术处理 7条杂种犬心脏微信号。结果 :均... 目的 :研究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检测希氏束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 :同中国科技大学、鑫盛公司等单位合作 ,用希氏束检测仪、A/D采集系统记录心内和体表希氏束电图 ,用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技术处理 7条杂种犬心脏微信号。结果 :均获得心内和体表逐搏希氏束电图。体表记录的A H 4 3± 5ms ,H 15± 2ms ,H V 37± 6ms ;心内记录的A H 4 2± 6ms ,H 15± 3ms,H V 37± 5ms。体表记录和心内记录资料经 χ2 检验 ,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体表记录的希氏束图形几乎与心内记录的图形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数字滤波 体表逐搏检测 希浦电位
下载PDF
人体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特点的实验证据—同时间动、静脉血波浪式变化幅度的不同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闫 孙兴国 +12 位作者 慈政 葛万刚 李浩 王桂芝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马铭欣 陈荣 黄燕 邹昱馨 谭晓越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 目的: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_(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_(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_(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气 静脉血气 呼吸调控 逐搏取血 波浪式信号
下载PDF
人体通气状态对动脉血气波浪式幅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闫 孙兴国 +12 位作者 慈政 葛万刚 李浩 王桂芝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马铭欣 陈荣 黄燕 邹昱馨 谭晓越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气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气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于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过度通气状态下连续15~16次心跳桡动脉、颈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O_(2),用于分析三种呼吸状态下动、静脉血气的变化特点。分别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三种呼吸状态下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共6例ICU住院监护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患者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通气状态下动脉血气中PaO_(2)呈现波浪式变化,幅度分别是(9.96±5.18)mmHg,(5.33±1.55)mmHg和(13.13±7.55)mmHg,分别是各自均值的(8.09±2.43)%,(5.29±2.19)%,(10.40±2.68)%,高通气量呼吸模式波浪式变化幅度大于正常呼吸模式(P<0.05),正常呼吸模式波浪式变化幅度大于憋气状态(P<0.05)。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通气状态下静脉血气中PO_(2)未呈现波浪式变化,幅度分别是(1.63±0.41)mmHg,(1.13±0.41)mmHg和(1.31±0.67)mmHg,分别是各自均值的(3.91±1.22)%,(2.92±1.12)%,(3.33±1.81)%,都显著低于同状态下动脉血气,但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分别于三种通气状态下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高通气状态呼吸时动脉血气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增强,憋气时波浪式呼吸变化信号变弱,而静脉血氧分压波浪式变化幅度于三种呼吸状态下都不明显。说明肺通气导致肺换气是影响动脉血液波浪式信号幅度的直接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常呼吸模式 动脉逐搏取血 波浪式呼吸 呼吸调控
下载PDF
新理论CPET指导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有效改善“虚弱症”的整体功能状态
14
作者 李慧敏 孙兴国 +9 位作者 台文琦 宋雅 郝璐 张也 刘方 王继楠 周晴晴 徐丹丹 徐凡 石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目的:探讨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指导下,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对整体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李xx,女,31岁,自幼心率快(90~100 bpm),平时手脚冰凉,秋冬季为甚,既往体健。2019年9月底在阜外医院签署知情同... 目的:探讨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指导下,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对整体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李xx,女,31岁,自幼心率快(90~100 bpm),平时手脚冰凉,秋冬季为甚,既往体健。2019年9月底在阜外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CPET,峰值摄氧量、无氧阈(AT)和峰值心排量分别为(69~72)%pred,摄氧通气效率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基本正常(96~100)%pred。静息心率快、血压偏低,运动过程中血压反应弱,以心率升高为主。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认为其自身虚弱,且以心脏弱为主。以CPET指导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进行滴定,结合连续逐搏血压、心电、脉搏和血糖动态监测制定个体化定量运动整体方案,实施8周强化管理后复查CPET等。结果:经整体强化管理8周后四肢温暖,发凉症状消失。复查CPET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和峰值心排量分别为(90~98)%pred,分别提高30%~36%,虚弱的整体功能状态得到显著提升;基本正常的摄氧通气效率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也分别提高10%~37%;静息心率和血压基本恢复正常,运动中血压和心率反应均正常。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提示血糖平均水平略下降,更趋于平稳,连续心电、逐搏血压等的重复测定结果也提示静息、运动全程和睡眠期间的心率降低、血压提升,桡动脉脉搏波的重搏波幅度加大,变得更加明显。结论:新理论体系指导CPET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提升血压、降低心率,稳定并略降低血糖,提高整体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 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 心肺运动试验 逐搏血压 连续血糖
下载PDF
T波电交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15
作者 黄芸 杨钧国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电交替是心电图QRS波群、ST段或T波振幅的逐搏交替,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除授化波交替,亦即QRS波群电交替——是复极化波交替,主要包括ST段电交替和T波电交替。
关键词 电交替 T波 ST段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QRS波群 复极化 逐搏 基本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