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育融合”视域下“通专之辩”再审视
1
作者 张勇 《教育评论》 2024年第6期40-47,共8页
教育界长期存在“通专之辩”并非通才与专才本身存在优劣之分,也并非单纯由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时代人才需求差异,而是因为教育界自身的“培养霸权”造就了“通专对立”的表象,违背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规律,影响了社会用人需要和个人发展... 教育界长期存在“通专之辩”并非通才与专才本身存在优劣之分,也并非单纯由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时代人才需求差异,而是因为教育界自身的“培养霸权”造就了“通专对立”的表象,违背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规律,影响了社会用人需要和个人发展意愿的良性对接。化解“通专之辩”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在“五育融合”的根本目标指引下,把成为专才或通才的选择权力交给学生,按照系统观念深化教育整体性改革,通过在基础教育阶段补充专业启蒙教育短板和在高等教育阶段提升专业觉醒教育水平加速“通专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专之辩 融合 五育融合 识教育 业教育
下载PDF
大学教育“通专之辩”与走向“清明”的通识写作课
2
作者 苏婧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1,共9页
中国通识教育30年,潘光旦先生所言的“通专之辩”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关键议题。以往学界对于“通”与“专”关系的讨论略显表面化,通识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中不应是一种与专业教育角力、争夺的力量,“通专之辩”应当放置在时代语境中予以深... 中国通识教育30年,潘光旦先生所言的“通专之辩”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关键议题。以往学界对于“通”与“专”关系的讨论略显表面化,通识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中不应是一种与专业教育角力、争夺的力量,“通专之辩”应当放置在时代语境中予以深刻回答。通过引入马克斯·韦伯在《科学作为天职》等文中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提出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走向清明、倡导价值理性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相合”思想一样,清明、融洽、和谐、内敛、包容,让我们的学生不仅热爱科学,也知道科学的边界;不仅崇尚理性,也拥有人格和尊严;不仅爱智慧、也爱行动,将沉思生活与行动生活真正内化为一,在“知行合一”中坚定地回答人生的价值、承担时代交付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教育 写作课 通专之辩 清明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