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输液法沉香通体结香技术的结香效果及所产沉香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欣 黄颖 +4 位作者 暴正瀚 孟慧 李浩凌 魏建和 杨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4期831-838,共8页
目的:评价高压输液法用于通体结香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常压和10、20、30 MPa压力下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记录输液时间,筛选最佳高压输液压力;在晴天、夜晚、雨天和低温4种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采用常压和高压输液处理,记录... 目的:评价高压输液法用于通体结香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常压和10、20、30 MPa压力下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记录输液时间,筛选最佳高压输液压力;在晴天、夜晚、雨天和低温4种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采用常压和高压输液处理,记录输液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处理6个月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显微观察,浸出物、结香率、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特征图谱分析。结果:20 MPa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最佳输液压力,可显著缩短通体结香技术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的输液时间,输液效率提高129%~497%。20 MPa压力下通体香品质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沉香层呈棕黑色,环形沉香层外有棕色星点状沉香外溢现象;平均结香率、浸出物平均质量分数和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1.69%、15.14%和0.45%,与常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检测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结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能明显提高该技术的输液效率,既不受天气和气候影响,也不降低结香品质。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高压输液 技术升级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洋洋 陈德力 +2 位作者 郑威 余章昕 魏建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794,共6页
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液相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沉香中得到10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phenylethyl)chromone(1)、6-methoxy-2-(2-phe... 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液相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沉香中得到10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phenylethyl)chromone(1)、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2)、5-hydroxy-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7-Hydroxy-6-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5)、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6)、6,7-dimeth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7)、6,7-dimethoxy-2-(2-phenyl ethyl)chromone(8)、6,8-dihydr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9)、6-hydr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10)。结合脂多糖介导RAW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2~4和10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IC50值分别为5.31±0.75,5.57±0.62,0.57±0.02,3.78±0.64μM。化合物5为首次从白木香产沉香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通体结香技术所产沉香中所得,为其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2-(2-苯乙基)色酮 抗炎活性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产沉香的品质监测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欣 张燕 +7 位作者 孟慧 魏建和 吕菲菲 刘培卫 李浩凌 陈波 黄良明 杨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6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第4~5天,木间韧皮部和射线细胞出现树脂类物质,形成环形沉香层,沉香结香率由4.31%急剧上升至8.11%。结香30 d可形成明显的沉香层结构,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在结香30 d内由0.001%增长至0.034%,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芳香类化合物和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在第1~8天和第9~16天开始产生并累积。结论: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能够诱导沉香快速形成和稳定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动态监测 形成规律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所结沉香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海滨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3期64-65,共2页
为了验证比较通体香沉香与天然沉香在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等方面的异同,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对4批"通体结香技术"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体结香技术"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芳... 为了验证比较通体香沉香与天然沉香在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等方面的异同,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对4批"通体结香技术"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体结香技术"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芳香族化合物、倍半萜、脂肪酸和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与天然沉香具有相似的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沉香树采用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杨云 冯剑 +3 位作者 朱杰霄 刘洋洋 陈德力 魏建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88-1994,共7页
目的比较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沉香树采用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异同。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沉香标准,分析和评价中国及东南亚国家11个产地的11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性状、鉴别项、浸出物、含量测定、特征图谱,并测定总色酮... 目的比较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沉香树采用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异同。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沉香标准,分析和评价中国及东南亚国家11个产地的11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性状、鉴别项、浸出物、含量测定、特征图谱,并测定总色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11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样品的形态特征、薄层色谱、特征图谱均相似,所有样品中均观察到木间韧皮部、导管和射线等特征结构;国内6个产地的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浸出物及总色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东南亚国家的5个产地。与其他人工结香方法产的沉香相比,通体结香技术产的沉香的感官特征较为稳定,浸出物及总色酮类化合物平均含量明显较高,但沉香四醇平均含量略低于外周结香和火烙法结香的沉香。结论从质量而言,通体结香技术优于传统结香方法,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中国的白木香树(Aquilaria sinensis)结香,也适用于东南亚国家的沉香树结香。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总体较优,但白木香树产的沉香质量优于东南亚树种产的沉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产地 质量比较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的沉香中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含量
6
作者 黄俊卿 陈宏降 张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41,共4页
目的研究分离纯化沉香甲醇提取物中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建立HPLC法测定沉香中色酮类成分的方法,测定和比较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的不同产地、不同结香时间沉香中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含量。方法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 目的研究分离纯化沉香甲醇提取物中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建立HPLC法测定沉香中色酮类成分的方法,测定和比较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的不同产地、不同结香时间沉香中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含量。方法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C18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多步梯度洗脱,0.8 m L/min,柱温35℃,208nm进行测定,分别进样5μL。结果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平均回收率高于97%。结论该法准确,操作简单,为沉香研究及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 2-(2-苯乙基)色酮 高效液相色谱 通体结香技术
原文传递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倍半萜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余章昕 王灿红 +2 位作者 陈德力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196-4202,共7页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并通过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baimuxinol(1),5α,7α(H)-eudesm-1...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并通过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baimuxinol(1),5α,7α(H)-eudesm-11(13)-en-4α-ol(2),(7S,9S,10S)-(+)-9-hydroxy-selina-4,11-dien-14-al (3),petafolia A (4),7 (11)-eremophilen-8-one(5),neopetasane(6),petafolia B(7),11-hydroxy-valenc-1(10)-en-2-one(8),(4αβ,7β,8αβ)-3,4,4α,5,6,7,8,8α-octahydro-7-[1-(hydroxymethyl) ethenyl]-4α-methylnaphthalene-1-carboxaldehyde(9),12-hydroxy-4(5),11(13)-eudesmadien-15-al(10),(4R,5R,7S,9S,10S)-(-)-eudesma-11(13)-en-4,9-diol(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其碳谱数据未见报道,4,9和10为首次从沉香属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通体香中所得。结合脂多糖介导的RAW264. 7细胞模型评价了所有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化合物1,4和9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IC50分别为(2. 5±0. 35),(3. 2±0. 2),(4. 3±0. 56)μmol·L-1,为沉香的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倍半萜 抗炎活性
原文传递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色酮类成分分离及其抗炎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余章昕 王灿红 +4 位作者 郑威 陈德力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45-1950,共6页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中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合脂多糖介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评价部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同时...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中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合脂多糖介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评价部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同时通过酶联免疫方法检测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从通体香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7’R)-2-[2-(7’-羟基苯基)乙基]色酮(1),此外还有9个类似物,分别鉴定为:6,7-二甲氧基-2-[2-(7’-羟基苯基)乙基]色酮(2),6-羟基-2-[2-(7’-羟基苯基)乙基]色酮(3),8-氯-6-羟基-2-(2-苯基乙基)色酮(4),8-氯-6-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5),8-氯-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6),7-羟基-6-甲氧基-2-(2-苯基乙基)色酮(7),6-羟基-7-甲氧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8),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9),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0)。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4,6,9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TNF-α炎症因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3.30,8.53,7.72和10.87μg·m L-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4,6,9具有显著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 通体结香技术 色酮 抗炎活性
原文传递
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和指纹图谱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郁萌 侯文成 +4 位作者 冯剑 陈兰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625-5635,共11页
目的 系统全面分析比较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简称通体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为通体结香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非靶向代... 目的 系统全面分析比较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简称通体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为通体结香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和指纹图谱,对通体香与野生沉香的乙醇提取物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16批通体香与16批野生沉香的共有成分相同,但通体香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且4个倍半萜、3个小分子芳香物质和8个2-(2-苯乙基)色酮等共17个共有成分在通体香中含量较高。结论 通体香和野生沉香主要化学成分组成相同,但不同批次间通体香的质量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2-(2-苯乙基)色酮 非靶向代谢组学 指纹图谱 2 4-二叔丁基苯酚 6 7-二甲基-1 2 3 5 8 8a-六氢萘 去氢蜂斗菜酮
原文传递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提取物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文成 王灿红 +3 位作者 冯剑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65-1969,共5页
目的研究评价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通体香)乙醇提取物用于保健食品研发剂量下(生药量0.60 g·d^-1),对哺乳动物的急性经口毒性与遗传毒性。方法以SPF级SD大鼠为模型,限量法24 h内2次给予大鼠灌胃总剂量10 g·kg^-1·bw^-1后... 目的研究评价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通体香)乙醇提取物用于保健食品研发剂量下(生药量0.60 g·d^-1),对哺乳动物的急性经口毒性与遗传毒性。方法以SPF级SD大鼠为模型,限量法24 h内2次给予大鼠灌胃总剂量10 g·kg^-1·bw^-1后,连续饲喂观察14 d,以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综合测试通体香乙醇提取物用于食品加工的遗传毒性。结果限量法给予大鼠最大量10 g·kg^-1灌胃后,14 d的观察时间内大鼠活动正常,无中毒或其他不良表现,属无毒级别;在实验剂量条件下,通体香提取物的3项遗传毒性实验中,细菌回复突变数、红细胞微核率和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通体香提取物在实验剂量下对大鼠无急性毒性,也无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 通体结香技术 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原文传递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提取物对SD大鼠的慢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文成 王灿红 +3 位作者 冯剑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70-1975,共6页
目的为研究评价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通体香)的慢性毒性。方法本研究参考《中国药典》沉香用法用量,对SD大鼠连续90 d分别饲喂药用剂量组(1262.4、631.2和157.8 mg·kg^-1)和食用剂量组(150、105和45 mg·kg^-1)的通体香提取物,... 目的为研究评价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通体香)的慢性毒性。方法本研究参考《中国药典》沉香用法用量,对SD大鼠连续90 d分别饲喂药用剂量组(1262.4、631.2和157.8 mg·kg^-1)和食用剂量组(150、105和45 mg·kg^-1)的通体香提取物,并连续记录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和食物利用率,90 d后,处死大鼠,采集大鼠血液和尿液,检测血液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尿液指标,并对大鼠重要内脏器官进行解剖称重和病理学组织检查。结果以通体香提取物连续饲喂SD大鼠90 d,大鼠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尿液指标和内脏器官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雄、雌大鼠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部分病变,但药用剂量组和食用剂量组高剂量组的病变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病变的发生与通体香提取物无关。结论通体结香技术所产沉香对实验动物安全无慢期毒性,即作为药用和食用均无慢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 通体结香技术 SD大鼠 慢性毒性
原文传递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提取物致畸、致突变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文成 王灿红 +2 位作者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76-1979,共4页
目的考察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通体香)提取物用于保健食品研发剂量下(生药量0.60 g·d^-1),对SD大鼠怀孕期间的致畸和致突变毒性。方法试验通过对妊娠6~15 d的大鼠进行45、105、150 mg·kg^-1通体香提取物灌胃,观察并记录孕鼠活... 目的考察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通体香)提取物用于保健食品研发剂量下(生药量0.60 g·d^-1),对SD大鼠怀孕期间的致畸和致突变毒性。方法试验通过对妊娠6~15 d的大鼠进行45、105、150 mg·kg^-1通体香提取物灌胃,观察并记录孕鼠活动情况,测量并记录孕鼠体重,妊娠20 d后处死大鼠,解剖并记录观察胎仔存活率、吸收数等,并对胎仔进行解剖观察,记录胎仔畸形类型和数量。结果通体香提取物45、105、150 mg·kg^-1·bw^-13个剂量组喂养孕鼠,对孕鼠体重无影响,对胎仔黄体数、着床数、活胎数、吸收胎数和死胎数等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胎仔的畸变类型和数量均无影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体香提取物在实验剂量下对孕期大鼠及胎仔无致畸和致突变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白木 致畸 致突变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通体香沉香药材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洋洋 杨云 +2 位作者 魏建和 张争 陈波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4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在不同产地白木香树上所产沉香药材的质量.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沉香药材的性状描述、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理化鉴别和浸出物含量等方法,对抽检沉香样品质量进行全面分析.结果:4... 目的:分析与评价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在不同产地白木香树上所产沉香药材的质量.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沉香药材的性状描述、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理化鉴别和浸出物含量等方法,对抽检沉香样品质量进行全面分析.结果: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显色反应均与对照药材相同,其浸出物含量为11.15% ~24.02%.结论: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的质量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 通体结香技术 质量
下载PDF
四批通体香沉香药材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洋洋 杨云 +1 位作者 林波 张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5期67-71,共5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批样品的挥发油中均鉴定出38个成分,其相对含量总和分别为93.59%、97.53%、91.37%和95.62%;5个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24.42%、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批样品的挥发油中均鉴定出38个成分,其相对含量总和分别为93.59%、97.53%、91.37%和95.62%;5个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24.42%、34.77%、19.91%和24.35%;结香12个月的通体香沉香药材挥发油的总挥发性成分与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与对照药材相近,结香15个月的通体香沉香药材挥发油的总挥发性成分与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超过对照药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倍半萜 挥发油 白木
下载PDF
白木香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培卫 杨云 +2 位作者 张玉秀 杨勇 刘洋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4,共8页
分别采用滑走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等,对白木香通体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过程、解剖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木间韧皮部内的薄壁细胞在伤害刺激下脱分化、分裂产生阻隔层;阻隔层位于... 分别采用滑走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等,对白木香通体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过程、解剖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木间韧皮部内的薄壁细胞在伤害刺激下脱分化、分裂产生阻隔层;阻隔层位于沉香层和过渡层之间,其厚度变化较大,由薄壁细胞群和阻隔层木质部组成;阻隔层中含有少量的淀粉和较多的可溶性总糖。上述研究结果为消除或延迟阻隔层的产生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优化通体结香技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 木间韧皮部 阻隔层 通体结香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