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字的通假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振铎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7-76,共10页
字的通假义通假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音近意义无关的字的通用。它是汉字特有的一种现象。字典编纂工作中常会遇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不同辞典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歧比较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一致。一、古代文献里经常发... 字的通假义通假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音近意义无关的字的通用。它是汉字特有的一种现象。字典编纂工作中常会遇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不同辞典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歧比较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一致。一、古代文献里经常发现通假现象。越古的文献这种现象越多。从近些年出土的竹简帛书和同书的传世刻本相比较可以证明这点。比方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抄本和今本《老子》比较,帛书使用的通假字比传世刻本多出了10倍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通假现象 通假义 古今字 字典编纂 书面语言 先秦时期 竹简帛书 假借字 汉字
下载PDF
通假义释义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1
2
作者 洪笃仁 《辞书研究》 1982年第5期124-130,共7页
语文词典编写体例对于通假义的收列和释义一般在其编写体例中有原则规定,要求编写人员遵守。但是实行起来,或者由于对通假所指的范围不甚明确,或者由于对通假义的训释,古字书和传注材料也没有一定的方式足资依据,于是怎样掌握好就有问... 语文词典编写体例对于通假义的收列和释义一般在其编写体例中有原则规定,要求编写人员遵守。但是实行起来,或者由于对通假所指的范围不甚明确,或者由于对通假义的训释,古字书和传注材料也没有一定的方式足资依据,于是怎样掌握好就有问题。下边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义 通假 假借字 语文词典 编写体例 段玉裁 依声托事 认识 训释
下载PDF
《商君书》中单音词的通假义初探
3
作者 杨州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本文主要考察《商君书》五十五个通假字 。
关键词 <商君书> 通假义
下载PDF
《尚书》通假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钱宗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36,共6页
《尚书》通假研究钱宗武历代训诂学家都注重破读通假,传注古书,然而对通假的界定、通假的原则和方式、通假的发生演变机制等仍缺乏准确而系统的阐释。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尚书》通假的特点及其通假字和本字的诸种关系、通假的方式... 《尚书》通假研究钱宗武历代训诂学家都注重破读通假,传注古书,然而对通假的界定、通假的原则和方式、通假的发生演变机制等仍缺乏准确而系统的阐释。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尚书》通假的特点及其通假字和本字的诸种关系、通假的方式、通假范围,为文言通假的研究提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今文《尚书》 音同通假 通假义 通假现象 古文尚书 今古文 《经述闻》 区别字 本字本
下载PDF
词义和字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华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0-22,共3页
对词义和字义以及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提出词义和字义的区别和联系,着重对它们的区别给予充分论证,认为:词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而字除了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可能有假借义和通假义。对教材中的个别论点进行质疑,给出看法。对教材提出... 对词义和字义以及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提出词义和字义的区别和联系,着重对它们的区别给予充分论证,认为:词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而字除了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可能有假借义和通假义。对教材中的个别论点进行质疑,给出看法。对教材提出修订意见,对古代汉语字典编纂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申 假借 通假义
下载PDF
《汉语大字典》通假漏释辨读七则
6
作者 单周尧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通假义 引申 读者
下载PDF
“薄”是“迫”的通假字吗?
7
作者 苏建军 《甘肃高师学报》 2004年第3期30-32,共3页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ether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Bo and Po can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and tries to clarify their interchangeability as Chinese characters.
关键词 “薄” “迫” 通假 古代汉语 引申 通假义
下载PDF
通假字和《通假字表稿》 被引量:5
8
作者 伍宗文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9-37,共9页
《汉语大字典》第八卷所附《通假字表稿》,是辑录字典正文中以“甲通乙”的格式系联的全部借字和本字编定的。表稿按字典上古音标注所从三十部,将借字韵部分为三十类,每类再大体用谐声偏旁系联,然后依谐声偏旁的笔画数目,由少到多为序... 《汉语大字典》第八卷所附《通假字表稿》,是辑录字典正文中以“甲通乙”的格式系联的全部借字和本字编定的。表稿按字典上古音标注所从三十部,将借字韵部分为三十类,每类再大体用谐声偏旁系联,然后依谐声偏旁的笔画数目,由少到多为序排列。凡本字与借字上古读音同部,不再注明;不同部,则本字韵部于备注栏中标出。文宇通假现象在我国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极为常见。作为古今楷书单字大汇编的《汉语大字典》,慎重地吸收了前人时贤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汉语大字典 通假义 借字 韵部 古代汉语 上古音 书面语言 入声韵 古今字
下载PDF
通假字试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艺 吴绍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153-160,共8页
什么是通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某字表示某种意义,是有一定的。我们就管这个字叫本字,这个意义叫本义。但有时,本字与另一字所表示的意义本不相关,可是由于它们具有音近或音同的特点,由于某一原因,使用时不用本字,而借用另一字来... 什么是通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某字表示某种意义,是有一定的。我们就管这个字叫本字,这个意义叫本义。但有时,本字与另一字所表示的意义本不相关,可是由于它们具有音近或音同的特点,由于某一原因,使用时不用本字,而借用另一字来替代它,以表示它的本义。我们就叫这个借用的字做通假字,所借用的意义叫做通假义。例如: A.①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诗·豳风·七月》②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本字本 同源字 通假现象 异体字 假借字 通假义 表意文字 区别字 孟子
下载PDF
说“本义”
10
作者 赵恩柱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98-102,共5页
关于“本义”,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澄清,人们的认识有时侯还显得很不一致。为了说明问题,想列举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词典对“本义”所作的注释,这些注释是分析研究了学者们的论述之后概括出来的:
关键词 引申 文字学 现代语言学 假借字 注释 假借 通假义
下载PDF
从“周章”、“章皇”的训释论及词义研究方法
11
作者 刘瑞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21-25,共5页
“周章”词,以屈原《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翔兮周章”句中为初见。王逸注为“周流”,言云神行迹遍及各处,这是正确的,因“周”为周遍;《说文》盲“乐一竟为一章”,“章”也可为全义,“周章”为联合式复问,与周匝、周遭... “周章”词,以屈原《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翔兮周章”句中为初见。王逸注为“周流”,言云神行迹遍及各处,这是正确的,因“周”为周遍;《说文》盲“乐一竟为一章”,“章”也可为全义,“周章”为联合式复问,与周匝、周遭等构词及词义同,这本是极明白的。但唐代五臣注《文选》,却将“翱翔、周章”同训为“往来迅疾貌”。翱翔,与往来、与迅疾,各自为义,并非同义词。因之此注误。《文选·吴都赋》:“轻禽狡兽,周章夷犹。”写围猎时,禽兽四向逃跑,拿不定主意,不知逃向哪面好。李善单注:“周章:章皇、周流。”“夷犹:犹豫。”各视为一词,因之得其确。而五臣则笼统注:“周章、夷犹:恐惧不知所之也。”恐惧,则与两词相距甚远,它只是句中事理所含的但并未明言的逃奔的原因。恐惧与不知所之,都不可能杂揉成为“周章”或“夷犹”的词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俯仰顾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周流 五臣注 训释 吴都 周匝 《鲁灵光殿赋》 翱翔 通假义
下载PDF
应该编纂搜罗全备之古汉语通假字典
12
作者 王海根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48-150,144,共4页
从“极”字何以有“疲劳”之义谈起有一本古代汉语新编教材,文选部分曾选载《三国志·魏志·方伎传》,误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之“极”解释为:“极,极点,顶点。用作动词,达到顶点。”这种典型的望文生义,很快受到使... 从“极”字何以有“疲劳”之义谈起有一本古代汉语新编教材,文选部分曾选载《三国志·魏志·方伎传》,误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之“极”解释为:“极,极点,顶点。用作动词,达到顶点。”这种典型的望文生义,很快受到使用者的批评。杨琳正确地指出:“极”有“疲劳”义;“不当使极”,不当使身体疲劳也。唯有这样解释,才能圆满而准确地表达出当年名医华佗对广陵吴普所说这段话的真正含意。但杨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进一步指出“极”何以有“疲劳”一义。(?),《说文》“(?)((?))也。”“极”与“(?)”音同义通,故可训为“疲劳”。换句话说,“极”之所以含有“疲劳”义,乃由“极”通“(?)”而来。只有我们明确无误地点出“极”与“(?)”二字之间的通假关系,才能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通假义 古代汉语 汉语大词典 汉语辞书 汉语大字典 音同 修订本 后汉书 工具书
下载PDF
通假字三论(续)
13
作者 赵恩柱 《南京高师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62-66,共5页
词典的编纂者往往只依据注疏中所用的术语决定要不要建立通假字或义项.这么办,有时会出问题.例如新《辞源》:啸 大声呼喝.通“叱”.《礼·内则》:“不啸不指.”注:“啸读为叱.”释文:“啸,依注音叱,尺失反.”这个通假义项显然是依... 词典的编纂者往往只依据注疏中所用的术语决定要不要建立通假字或义项.这么办,有时会出问题.例如新《辞源》:啸 大声呼喝.通“叱”.《礼·内则》:“不啸不指.”注:“啸读为叱.”释文:“啸,依注音叱,尺失反.”这个通假义项显然是依据郑玄的“读为”和段玉裁规定“读为”只用以标示通假而建立的.但这个释义还可以研究,而通“‘叱’”则不正确,说见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通假义 《周礼 《说文》 新《辞源》 术语 段玉裁 郑玄 三论 考工记
下载PDF
通假字三论(三)
14
作者 赵恩柱 《南京高师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8-11,共4页
论通假字的时间限界 文字通假,始于先秦,大量见于上古典籍。后世除沿用上古通假字的一部分之外,中古还产生了中古的通假字,近古也产生了近古的通假字。特别是俗文学作品,像唐代变文,明、清小说等,就有个少。 现在有一种观点:通假“专... 论通假字的时间限界 文字通假,始于先秦,大量见于上古典籍。后世除沿用上古通假字的一部分之外,中古还产生了中古的通假字,近古也产生了近古的通假字。特别是俗文学作品,像唐代变文,明、清小说等,就有个少。 现在有一种观点:通假“专指先秦的用字特点”,中古以后“偶有同音借用字、别字”,它们的性质与先秦的不同,不能视为通假宇,词典中作通假字处理是错误的。笔者觉得这种观点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同音代替 假借字 “约定俗成” 文学作品 通假义 《汉语大字典》 别字 批判地继承 王引之
下载PDF
试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国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3-57,共5页
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指出:造形与用字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一般所称的“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实际上,所谓的“通假”
关键词 同源通用 古今字与通假 通假义 假借字 古令字 文字现象 关系 新字 本有其字
下载PDF
《汉语大字典》“通”字用法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淑敏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119-122,共4页
《汉语大字典》中大量使用“通”词条,这其中的“通”反映了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即“同音借用”现象与“同源通用”现象,前者所指的意义叫“用字通假义”,后者所指的意义叫“同源通用义”。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 《汉语大字典》中大量使用“通”词条,这其中的“通”反映了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即“同音借用”现象与“同源通用”现象,前者所指的意义叫“用字通假义”,后者所指的意义叫“同源通用义”。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两种意义亦有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通” “同音借用”现象 “同源通用”现象 “用字通假义 “同源通用
下载PDF
《说文》“一曰”语略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合鸣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09-114,共6页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在释义、析形、注音的同时,还附有“一曰”语达596条。这些“一曰”语相当复杂,或为字形异解,或为字音另读,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或为通假义,或为反义,或为同源字义,或为同音词义。
关键词 通假义 引申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形异 部首 字音
下载PDF
《汉语大字典》的“通” 被引量:1
18
作者 伍宗文 《辞书研究》 1987年第1期33-39,共7页
通,在《汉语大字典》中是用来建立通假义项的专门用沿,它将被严格地用在借字 A 和本字 B 之间。A 通 B,时或附注读音、释义,再援引有关书证,这便成为字头 A 下一个完整的通假义项。什么是通假,古今学者看法不尽一致。不同通假说的界限... 通,在《汉语大字典》中是用来建立通假义项的专门用沿,它将被严格地用在借字 A 和本字 B 之间。A 通 B,时或附注读音、释义,再援引有关书证,这便成为字头 A 下一个完整的通假义项。什么是通假,古今学者看法不尽一致。不同通假说的界限和范围,大体可以从本字的有无以及对它的不同理解来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通假现象 通假义 借字 汉字 经典释文 引申 说文通训定声
下载PDF
《汉语大字典》“通”字用法辨析
19
作者 李淑敏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97-99,共3页
“通假”与“同源”是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通假义与同源义亦有本质区别。但是《汉语大字典》对这两种意义却一律用“通”词条来概括,似有不妥。工具书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展示字(词)的... “通假”与“同源”是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通假义与同源义亦有本质区别。但是《汉语大字典》对这两种意义却一律用“通”词条来概括,似有不妥。工具书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展示字(词)的储存义(理性意义),及其意义发展的脉络。因此,对于具有本质区别的通假义与同源义应区别待之。拟对《汉语大字典》中“通”用法做一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 通假义 “同源 《汉语大字典》 用法辨析 文字
下载PDF
关于“予”通“誉”
20
作者 陆锡兴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49-151,共3页
我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提出赞许义的“予”应通作“誉”,而不应通作“与”,以说明辞书处理通假不能囿于古人的注疏。由于这是举例,未及详细论证,由此引起了一些误会。问题所及不仅有关书例、语例、词例,还有关“予”、“与”、“誉... 我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提出赞许义的“予”应通作“誉”,而不应通作“与”,以说明辞书处理通假不能囿于古人的注疏。由于这是举例,未及详细论证,由此引起了一些误会。问题所及不仅有关书例、语例、词例,还有关“予”、“与”、“誉”诸字的意义和辞书处理,所以有必要作一些辨证。首先要说明,我提出"予"通"誉,,只就美誉、赞许义来说的,而《广雅》例中的"僻,’’’与"也只能指美誉、赞许义。先看"假"与"稍(以下一般用简体)"的字义。《广雅,收"称"字二义:1.称赠《释话,:"测、图、源、度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通假义 疏证 辞书 王念孙 古同声 注疏 古今字 词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