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秦汉前的古籍多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畔”通“叛”。即用同音字 A 表示同音字 B 的字义。这是汉语书面语中特有的现象。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是同音字间一种特殊的字聚。有...我国秦汉前的古籍多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畔”通“叛”。即用同音字 A 表示同音字 B 的字义。这是汉语书面语中特有的现象。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是同音字间一种特殊的字聚。有些学者把通假字归入假借字,称做有本字的假借字。我们称做假借字的仅指“六书的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也”本指一种盥器,借音表意。展开更多
文摘我国秦汉前的古籍多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畔”通“叛”。即用同音字 A 表示同音字 B 的字义。这是汉语书面语中特有的现象。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是同音字间一种特殊的字聚。有些学者把通假字归入假借字,称做有本字的假借字。我们称做假借字的仅指“六书的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也”本指一种盥器,借音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