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庫全書總目》之“道家學觀”藴涵的通變思維
1
作者 江毓奇 《中国四库学》 2019年第2期59-80,共22页
關於歷代不同的"道家學觀",從文獻辨正、義例方法以至源流變遷等的相關論述,或者可有下列幾種查考的途徑:其一,見於道家文獻的注解與序跋、凡例之中;其二,又或者散見於各家之詩、文或語録之中;其三,亦可見於歷代史志、目録記... 關於歷代不同的"道家學觀",從文獻辨正、義例方法以至源流變遷等的相關論述,或者可有下列幾種查考的途徑:其一,見於道家文獻的注解與序跋、凡例之中;其二,又或者散見於各家之詩、文或語録之中;其三,亦可見於歷代史志、目録記載的相關綫索。對此,前二種取徑皆可提供我們微觀個别"道家學"詮釋及其相關思維理路;後者則提供了宏觀"道家學史"流變之脉絡化的可能。然而,相對於個别詮釋者或單一"道家學"文本藴涵的"道家學觀",傳統"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録學"之作,對於歷代"道家"内涵的分疏聯繫,以至其"道家學觀"藴涵的詮釋理則與思維模式等問題,則往往受到較少的注意。對此,在《四庫全書總目》"總叙—小叙—提要—案語"的網絡中,被賦予"道家類"之"文本身分"的文獻,在四庫館臣"撮述其源流正變,以挈綱領"而"明通變之由"的論述中,實藴涵了更多值得探索的焦點。依此,本文所謂"通變思維",主要是指四庫館臣對於歷代"道家學"文獻的相關評論,在"縱向的繼承轉化"與"横向的批判認取"之間,環顧學術圖像中的"部分與整體"、觀念内涵中的"起始與發展"、理解詮釋中的"差异與同一"之關係,進而融通適變的思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庫全書總目》 “道家學觀” 通變思維
下载PDF
通变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
作者 苏钰天娇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年第8期20-23,共4页
一、何为历史通变思维历史通变思维最早可追溯到记载了天地自然间的各种盈虚变化的《周易》,其中,《周易·系辞下》就高度概括了“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事物运行法则。当这些变化反映在人类社会中就是盛衰的变动,即“历史的... 一、何为历史通变思维历史通变思维最早可追溯到记载了天地自然间的各种盈虚变化的《周易》,其中,《周易·系辞下》就高度概括了“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事物运行法则。当这些变化反映在人类社会中就是盛衰的变动,即“历史的兴亡交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变则通 穷则变 易·系辞 教学中的运用 通变思维 《周易》 可追溯
下载PDF
《周易》“通变”思维对提升领导者人情世故修养的启示
3
作者 李墨 吕小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4期42-44,共3页
《周易》“通变”思维涉及领导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包括注重整体之“互系”观、随时而行之“时变”观、变通尚业之“事理”观、因势而动之“阴阳”观、和谐统一之“和合”观,借此可促进领导者提升人情世故修养。具体而言,要做到... 《周易》“通变”思维涉及领导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包括注重整体之“互系”观、随时而行之“时变”观、变通尚业之“事理”观、因势而动之“阴阳”观、和谐统一之“和合”观,借此可促进领导者提升人情世故修养。具体而言,要做到善于调适人情、善于随时而变、善于进德修业、善于谋事谋势、善于沟通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通变思维 领导者 人情世故 修养
下载PDF
论《书谱》对书法创作论的通变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巍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书谱》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通变思维 ,从书法创作的准备、构思、表现及启发诸阶段 ,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书法创作中所体现的艺术规律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尤其是对启发阶段灵感产生原因和特点的深层探讨 ,奠定了中国古代书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书谱》 书法创作 通变思维 意象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4
5
作者 龚惠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3-67,共5页
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同于各拳种的学理支柱。"阴阳"学说是传统武术理论的逻辑起点。"阴阳"不是一个单一的确指,而是系列对立统一范畴的"通变"称谓,且"阴"与"阳"... 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同于各拳种的学理支柱。"阴阳"学说是传统武术理论的逻辑起点。"阴阳"不是一个单一的确指,而是系列对立统一范畴的"通变"称谓,且"阴"与"阳"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互通互变"的,"阴阳"在"通变"中衍化出"三才""四象""五行"等内容,以"通变思维"贯通天、地、身、心,所以"阴阳"以"通变思维"成就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传统武术 武术理论 逻辑起点 阴阳 通变思维 思维方式
下载PDF
《文心雕龙·知音》篇《易》学思维初探
6
作者 徐双勇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学界对《周易》与《文心雕龙》的交互研究一直保有很高的热度。《文心雕龙·知音》篇是刘勰文学批评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周易》《乾》《坤》两卦为参照,对《知音》篇的论证逻辑及其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周易》思维对《知... 学界对《周易》与《文心雕龙》的交互研究一直保有很高的热度。《文心雕龙·知音》篇是刘勰文学批评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周易》《乾》《坤》两卦为参照,对《知音》篇的论证逻辑及其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周易》思维对《知音》篇创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刘勰在探讨“音实难知”的原因、寻求“知音”的方法及成为“知音君子”的论述中受《周易》象数思维、主体认知思维及通变思维的影响,进而表现出很强的易学思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心雕龙 象数思维 主体认知思维 通变思维
下载PDF
《周易》与中国古代史学的通变精神 被引量:5
7
作者 汪高鑫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共8页
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解说历史,由此形成为一种民族的史学精神。早... 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解说历史,由此形成为一种民族的史学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开始以易解史,将《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解说历史变动的重要依据。具有易学家学渊源的司马迁,深刻领会《周易》"长于变"的特点,最早提出以"通古今之变"为撰史旨趣,《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以历史学的形式彰显了《周易》的通变思维。《史记》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学,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史论之作,都普遍以《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哲理基础,传承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撰史旨趣,在历史与史学的撰述与评论中重视体现通变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通变思维 通古今之变 《周易》 司马迁
原文传递
意象美学建构:本体论误置与现象学重释 被引量:9
8
作者 何光顺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72,共9页
当代美学家叶朗、朱志荣等注重从本体论角度建构中国的意象美学理论,提出"美在意象""美是意象"说,认为"意象"是美的"动态本体",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嫁接中西方美学理论话语的尝试充满着... 当代美学家叶朗、朱志荣等注重从本体论角度建构中国的意象美学理论,提出"美在意象""美是意象"说,认为"意象"是美的"动态本体",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嫁接中西方美学理论话语的尝试充满着难于调和的矛盾,"本体—现象"是西方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二元对立关系,本体是绝对、静止和恒定的,现象则是动态、生成和过程化的。当借用本体论以界定"意象"时,就混淆了本体和现象的差异,就造成了本体论的误置。实际上,中国美学中的意象是反西方本体论的,是契合于西方现象学而又独具中国民族特征的化感通变思维,其在庄禅美学中体现为以物观物的天人合一的意象创造,在儒家美学统绪中却体现为以我观物的天人关系渐趋裂变中的意象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象 美在意象 美是意象 现象本体论 化感通变思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