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卢国显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6-43,共8页
通婚意愿是检验群体关系及社会距离状况敏感化的变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在通婚意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社会距离。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与城市人谈恋爱和结婚,大部分城市市民对子女与农民工谈恋爱或结婚表示出强烈的不... 通婚意愿是检验群体关系及社会距离状况敏感化的变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在通婚意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社会距离。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与城市人谈恋爱和结婚,大部分城市市民对子女与农民工谈恋爱或结婚表示出强烈的不赞成态度。究其原因,制度歧视和文化差异是深层次的原因,而经济地位悬殊、空间隔离、偏见歧视态度、缺乏交往机会是影响通婚意愿和产生巨大社会距离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婚意愿 经济地位 社会距离 空间隔离 制度歧视
下载PDF
从通婚意愿看残疾大学生社会融入——基于N学院的实证研究
2
作者 许巧仙 施国庆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18,共5页
基于304份N学院听力残疾大学生问卷资料及部分学生访谈资料,本文对他们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有明确意愿的179个个案中,选择愿意与健听人通婚比例最低,大部分选择愿意和听力残疾人通婚,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独身。残疾... 基于304份N学院听力残疾大学生问卷资料及部分学生访谈资料,本文对他们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有明确意愿的179个个案中,选择愿意与健听人通婚比例最低,大部分选择愿意和听力残疾人通婚,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独身。残疾人大学生徘徊在社会边缘,深陷融入社会的困境。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户口、父母期望和引导、感知听力残疾人婚姻状况、好朋友交往状况对他们通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本文最后就残疾大学生如何缩小与社会的距离,融入社会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大学生 通婚意愿 社会距离 社会融合
下载PDF
城市青年通婚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青年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梁海艳 阳茂庆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51,共9页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青年的地域通婚圈作了研究。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城市未婚青年意愿通婚圈和初婚青年现实通婚圈的扩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青年的地域通婚圈作了研究。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城市未婚青年意愿通婚圈和初婚青年现实通婚圈的扩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独生子女的通婚圈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小,但通婚圈不会因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加而扩大。从通婚圈角度看,"二孩生育"政策应该成为我国生育政策的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青年 意愿通婚 现实通婚
下载PDF
中国城市青年地理通婚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保定、黄石和西安四城市的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钟纯 梁海艳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4,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青年的地理通婚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城市未婚青年意愿通婚圈和初婚青年现实通婚圈的扩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城...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青年的地理通婚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城市未婚青年意愿通婚圈和初婚青年现实通婚圈的扩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城市独生子女的通婚圈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小,但地理通婚圈不会因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加而扩大。据此提出"二孩生育"政策应该成为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青年 地理通婚 意愿通婚 现实通婚
下载PDF
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与社会距离——市民与农民工群际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毅杰 茆农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70,156-157,共11页
社会距离是衡量群际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依据2014年"南京市城乡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的角度分析了市民与农民工间的社会距离。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社会距离影响更为显著,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越... 社会距离是衡量群际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依据2014年"南京市城乡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的角度分析了市民与农民工间的社会距离。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社会距离影响更为显著,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越长,主观阶层地位越高,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小,而市民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对农民工施予的社会距离大;群际接触也有助于消减二者之间的隔离,促进相互融合,其中,社区参与程度、他群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对于两类群体的距离感影响均显著,居住环境只对农民工影响显著。如果具体到通婚意愿,社会经济地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农民工,群际接触对于改善市民对农民工通婚意愿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位 群际接触 社会距离 通婚意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