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今晋南、关中一带汉语方言看宋西北方音通摄阳声韵的层次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惠叶 于银如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0-446,480,共7页
宋西北方音通摄阳声韵字与西夏字对音中存在三类情况:(1)与深摄、臻摄、曾摄字交叉,(2)与遇摄字交叉,(3)与宕摄、果摄字交叉。第一类情况,专家们已做了充分论证。第二类和第三类情况,专家们则认为是个别例外或权变替代。今晋南、关中方... 宋西北方音通摄阳声韵字与西夏字对音中存在三类情况:(1)与深摄、臻摄、曾摄字交叉,(2)与遇摄字交叉,(3)与宕摄、果摄字交叉。第一类情况,专家们已做了充分论证。第二类和第三类情况,专家们则认为是个别例外或权变替代。今晋南、关中方言通摄阳声韵字白读也存在三类情况:(1)白读与深、臻摄合流,(2)白读与遇摄合流,(3)白读与果摄合流,并且其音值恰恰与对音西夏字的梵文、藏文对音一致。由此我们推测:宋西北方音通摄阳声韵字白读层共时平面上可能同时并存着[(?)n]类、[u]类和[o]类三个音类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方言关中方言宋代西北方音 通摄阳声韵 层次
原文传递
12世纪河西方音的通摄阳声韵 被引量:8
2
作者 孙伯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6,192,共7页
《番汉合时掌中珠》(1190年)夏汉对音和《文海》的分韵显示,12世纪河西方音中的通摄阳声韵与失落韵尾-的宕、梗两摄的演化有所不同,据此,学界一般主张通摄阳声韵保留了鼻化音。本文通过归纳《掌中珠》和《类林》(1181年)等文献中的夏... 《番汉合时掌中珠》(1190年)夏汉对音和《文海》的分韵显示,12世纪河西方音中的通摄阳声韵与失落韵尾-的宕、梗两摄的演化有所不同,据此,学界一般主张通摄阳声韵保留了鼻化音。本文通过归纳《掌中珠》和《类林》(1181年)等文献中的夏汉对音字例,指出通摄阳声韵只有端组和精组字保留了鼻化,其他声类字均已失落鼻韵尾-,并进一步结合梵汉对音字例,分析了端组通摄-尾的失落滞后于其他声类的原因可能是河西方音中端组与遇摄不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摄阳声韵 河西方音 西夏文献 汉语方言
原文传递
山西方言通摄阳声韵字白读现象考察
3
作者 薛志霞 《中国方言学报》 2016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学界普遍认为汉语方言中鼻音韵尾最保守、最稳定的是通摄字;对音材料的研究结果显示唐五代至宋代,西北方音中曾、通两摄的阳声韵尾最为稳定。事实上唐宋对音文献中屡见通摄字对应开音节的现象,诗文用韵也偶有遇、通两摄通押的用例;经前... 学界普遍认为汉语方言中鼻音韵尾最保守、最稳定的是通摄字;对音材料的研究结果显示唐五代至宋代,西北方音中曾、通两摄的阳声韵尾最为稳定。事实上唐宋对音文献中屡见通摄字对应开音节的现象,诗文用韵也偶有遇、通两摄通押的用例;经前人研究及本文调查,今山西方言晋语区和中原官话区多个点一些通摄阳声韵字有丢失鼻音韵尾的白读音,目前共发现32字。历史文献与现代方言相结合,向我们揭示出山西方言中通摄阳声韵字曾经有过纯元音韵的白读音。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学界探讨汉语阳声韵尾的演变提供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为南北方言比较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西北方音 山西方言 通摄阳声韵 白读音
原文传递
山西临猗方言通摄字的白读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惠叶 于银如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2,共4页
山西临猗方言中,通摄有五个常用字"蠓、熥、拱、嵩、咙"还保留着白读音u(端系读ou),同遇摄合口一等。这种白读很可能是宋代西北方音的遗留。
关键词 临猗方言 通摄阳声韵 白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