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议泇河:晚明通漕与治河之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景瑞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88-95,共8页
晚明治水要兼顾通漕与护陵,这就给治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嘉靖朝南阳新河的开凿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治黄保运"思想的新思路,即"避黄行运"。隆庆、万历朝开凿泇河的提议就是试图推行这种新思路的又一努力。然而,... 晚明治水要兼顾通漕与护陵,这就给治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嘉靖朝南阳新河的开凿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治黄保运"思想的新思路,即"避黄行运"。隆庆、万历朝开凿泇河的提议就是试图推行这种新思路的又一努力。然而,对于泇河的争议从隆庆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朝后期。究其反复的原因,隆庆至万历初年,是治河派固守"治黄保运"思想,以种种理由反对开凿泇河;万历中后期,却是河臣和地方官员以"治黄保运"为幌子,怯于承担责任。另外,在开议泇河过程中所产生的地方利益矛盾,也增加了开凿泇河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通漕 治河 泇河开凿
下载PDF
古代治水、开河与通漕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士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160,共9页
政治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水、开河与通漕历史逻辑的一把关键钥匙。从历史发展来看,先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体制,后有因治水而孕育的水利社会,而不是相反。随着历代政治中心和基本经济区不断分离,以及王朝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运河得以开凿... 政治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水、开河与通漕历史逻辑的一把关键钥匙。从历史发展来看,先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体制,后有因治水而孕育的水利社会,而不是相反。随着历代政治中心和基本经济区不断分离,以及王朝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运河得以开凿,各地漕粮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漕运及漕运制度应运而生。但从历史逻辑来看,通漕与开河之间只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运河既非漕运制度化的充分条件,也非其必要条件。漕运的制度化归于运河的政治化,这不仅表现为运河与漕运职官设置日趋完善,还反映在中央政府不惜动用一切政治资源全力奉漕,甚至于牺牲局部利益,形成一股政治利益集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治水 开河 通漕 政治化
原文传递
清代黄河河患加剧与通运转漕之关系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曹志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98,共6页
黄河河患一直是困扰整个清代的头等大事,至嘉道时期更是河患频仍,史学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的河患是吏治腐败的缩影,此论固然。但就清代黄河、淮河、运河的整体形势而言,清代河患的加剧,与有清一代通运转漕的治河主导思想密切相关。服务... 黄河河患一直是困扰整个清代的头等大事,至嘉道时期更是河患频仍,史学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的河患是吏治腐败的缩影,此论固然。但就清代黄河、淮河、运河的整体形势而言,清代河患的加剧,与有清一代通运转漕的治河主导思想密切相关。服务于疏通运河的治黄思想,致使清代强迫黄河南行,而蓄清敌黄等治黄战略具有天然的致命弱点,所有这些人为因素加大了黄河的治理难度,影响了黄河的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黄河河患 运转
下载PDF
水利史上的一篇美文——白居易《钱唐湖石记》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崇厚 《水利天地》 2004年第2期36-36,共1页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钱唐湖石记>,是我国水利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文献.这是诗人在杭州刺史任上所写的修治西湖水利以灌田、沦井、通漕的文告.不仅内容精深、计划周密,而且文风独特,语言清新,实为不可多得的水利美文.现据原文译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钱唐湖石记>,是我国水利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文献.这是诗人在杭州刺史任上所写的修治西湖水利以灌田、沦井、通漕的文告.不仅内容精深、计划周密,而且文风独特,语言清新,实为不可多得的水利美文.现据原文译出,以供水利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史 白居易 《钱唐湖石记》 灌田 沦井 通漕
下载PDF
关于永济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王文彬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3-15,21,共4页
探讨永济渠北段航线,如古河渠东南河路,周世宗北伐路线,保信沙塘入潞河,金初漕运抵中都,卢沟水通漕等问题。
关键词 永济渠北段 金初 卢沟水通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