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通而不同”:关于世界文学史建构与叙述的叩问与思考
1
作者
殷国明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3-37,共15页
“通”是中国古老的一个概念,来自《易经》,意思是世界万物、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互为镜像的,人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了解和理解一切,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所以“通”也可以解释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桥梁”和“道路”。世界文学史...
“通”是中国古老的一个概念,来自《易经》,意思是世界万物、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互为镜像的,人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了解和理解一切,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所以“通”也可以解释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桥梁”和“道路”。世界文学史构建的首要任务,也正是要打通各个国家、民族和区域之间的文学的关系,实现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描绘,同时,这种描绘不是依据某种统一标准和观念的整合,而是某种具有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现和认知——这也正是“通而不同”的意义所在。在文化日益全球化语境中,文学创作、生产、传播、阅读和阐释,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跨文化行为和现象。正是在这种情景中,不论作为一种文学和精神意识的公共期待,还是作为文学教育或学科建设的专业需要,世界文学史及其意识的建构,都径直摆在了文学研究者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摆脱“大一统”的传统理性观念和话语的束缚,如何走出“文化中心论”支配的叙述模式,如何处理不同国度、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则是本文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和环节,由此所生发出的“通而不同”则是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跨文化语境
通而不同
建构
叙述
阐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齐之为齐的三重辩证——《庄子·齐物论》第6—8节解读
2
作者
郭美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6-26,共11页
《庄子·齐物论》第6—8节深化着齐之为齐的主题。短小精悍的第6节表明,齐之为齐的究竟意蕴指向的是切己生存的个体性,因此,它必然拒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认知-概念普遍性,从而昭示摆脱概念囚禁而迈向切己生存的道路。第7节则...
《庄子·齐物论》第6—8节深化着齐之为齐的主题。短小精悍的第6节表明,齐之为齐的究竟意蕴指向的是切己生存的个体性,因此,它必然拒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认知-概念普遍性,从而昭示摆脱概念囚禁而迈向切己生存的道路。第7节则通过对“道通为一”与“劳神明为一”的对比,更为深入地摈弃了超越而绝对普遍性,阐明了“通而不同”的生存取向。第8节由一个深微隐曲的“以明”的明暗辩证法,来阐明了齐之为齐的生存论意蕴。自行涌现的源初浑融一体是认识的至极之处,其继续展开,经由知的僭越而为普遍之光,显现出僭越之耀的自相悖谬而返回每一物与所有物的微明之共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概念的普遍性
通而不同
劳神明唯一
明暗辩证法
以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想象使翻译成为可能——克罗齐文学翻译思想再解读
3
作者
赵颖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克罗齐认为,逻辑的方法和机械复制思想所追求的原文与译文间的"同一"会使翻译成为不可能;不过,艺术作品之间类似点的存在,又会使翻译具有相对的可能性。后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鉴赏中想象的"设身处地&qu...
克罗齐认为,逻辑的方法和机械复制思想所追求的原文与译文间的"同一"会使翻译成为不可能;不过,艺术作品之间类似点的存在,又会使翻译具有相对的可能性。后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鉴赏中想象的"设身处地"可以保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相似与"相通";第二、基于"相通"基础上的想象的再创造能够让译文获得独创的艺术价值。有鉴于此,将想象引入翻译,弃"同"取"通",翻译,作为"通而不同"的"意象再造",便应该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齐
想象
文学翻译
通而不同
意象再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庄惠思想的同异
被引量:
1
4
作者
唐茜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7-70,共4页
从庄惠思想相通、差异两方面入手,分析庄惠思想相通而不同的特点,点明由于落脚点——"道"与"物"之差异而导致庄惠思想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却最终分道扬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致使二人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发展成为...
从庄惠思想相通、差异两方面入手,分析庄惠思想相通而不同的特点,点明由于落脚点——"道"与"物"之差异而导致庄惠思想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却最终分道扬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致使二人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发展成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庄惠二人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互视对方为相惜好友,但因人生追求、社会实践、思想体系之互不认同,使《庄子》一书对惠子的评价有褒有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惠施
通而不同
道与物
褒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而不同”:关于世界文学史建构与叙述的叩问与思考
1
作者
殷国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3-37,共15页
文摘
“通”是中国古老的一个概念,来自《易经》,意思是世界万物、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互为镜像的,人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了解和理解一切,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所以“通”也可以解释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桥梁”和“道路”。世界文学史构建的首要任务,也正是要打通各个国家、民族和区域之间的文学的关系,实现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描绘,同时,这种描绘不是依据某种统一标准和观念的整合,而是某种具有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现和认知——这也正是“通而不同”的意义所在。在文化日益全球化语境中,文学创作、生产、传播、阅读和阐释,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跨文化行为和现象。正是在这种情景中,不论作为一种文学和精神意识的公共期待,还是作为文学教育或学科建设的专业需要,世界文学史及其意识的建构,都径直摆在了文学研究者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摆脱“大一统”的传统理性观念和话语的束缚,如何走出“文化中心论”支配的叙述模式,如何处理不同国度、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则是本文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和环节,由此所生发出的“通而不同”则是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跨文化语境
通而不同
建构
叙述
阐释
Keywords
"Tong but Different"
World Literature
yijing
Cultural Context
Con-stract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齐之为齐的三重辩证——《庄子·齐物论》第6—8节解读
2
作者
郭美华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6-26,共11页
文摘
《庄子·齐物论》第6—8节深化着齐之为齐的主题。短小精悍的第6节表明,齐之为齐的究竟意蕴指向的是切己生存的个体性,因此,它必然拒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认知-概念普遍性,从而昭示摆脱概念囚禁而迈向切己生存的道路。第7节则通过对“道通为一”与“劳神明为一”的对比,更为深入地摈弃了超越而绝对普遍性,阐明了“通而不同”的生存取向。第8节由一个深微隐曲的“以明”的明暗辩证法,来阐明了齐之为齐的生存论意蕴。自行涌现的源初浑融一体是认识的至极之处,其继续展开,经由知的僭越而为普遍之光,显现出僭越之耀的自相悖谬而返回每一物与所有物的微明之共明。
关键词
认知-概念的普遍性
通而不同
劳神明唯一
明暗辩证法
以明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想象使翻译成为可能——克罗齐文学翻译思想再解读
3
作者
赵颖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基金
201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CYY019)的阶段成果
文摘
克罗齐认为,逻辑的方法和机械复制思想所追求的原文与译文间的"同一"会使翻译成为不可能;不过,艺术作品之间类似点的存在,又会使翻译具有相对的可能性。后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鉴赏中想象的"设身处地"可以保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相似与"相通";第二、基于"相通"基础上的想象的再创造能够让译文获得独创的艺术价值。有鉴于此,将想象引入翻译,弃"同"取"通",翻译,作为"通而不同"的"意象再造",便应该是可能的。
关键词
克罗齐
想象
文学翻译
通而不同
意象再造
Keywords
Croce
imagin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ces
image recreation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庄惠思想的同异
被引量:
1
4
作者
唐茜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7-70,共4页
文摘
从庄惠思想相通、差异两方面入手,分析庄惠思想相通而不同的特点,点明由于落脚点——"道"与"物"之差异而导致庄惠思想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却最终分道扬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致使二人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发展成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庄惠二人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互视对方为相惜好友,但因人生追求、社会实践、思想体系之互不认同,使《庄子》一书对惠子的评价有褒有贬。
关键词
《庄子》
惠施
通而不同
道与物
褒贬
Keywords
Zhuangzi
Hui Shi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Tao and Substance
judgment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通而不同”:关于世界文学史建构与叙述的叩问与思考
殷国明
《励耘学刊》
CSSCI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齐之为齐的三重辩证——《庄子·齐物论》第6—8节解读
郭美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想象使翻译成为可能——克罗齐文学翻译思想再解读
赵颖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庄惠思想的同异
唐茜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