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而不同”:关于世界文学史建构与叙述的叩问与思考
1
作者 殷国明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3-37,共15页
“通”是中国古老的一个概念,来自《易经》,意思是世界万物、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互为镜像的,人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了解和理解一切,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所以“通”也可以解释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桥梁”和“道路”。世界文学史... “通”是中国古老的一个概念,来自《易经》,意思是世界万物、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互为镜像的,人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了解和理解一切,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所以“通”也可以解释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桥梁”和“道路”。世界文学史构建的首要任务,也正是要打通各个国家、民族和区域之间的文学的关系,实现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描绘,同时,这种描绘不是依据某种统一标准和观念的整合,而是某种具有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现和认知——这也正是“通而不同”的意义所在。在文化日益全球化语境中,文学创作、生产、传播、阅读和阐释,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跨文化行为和现象。正是在这种情景中,不论作为一种文学和精神意识的公共期待,还是作为文学教育或学科建设的专业需要,世界文学史及其意识的建构,都径直摆在了文学研究者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摆脱“大一统”的传统理性观念和话语的束缚,如何走出“文化中心论”支配的叙述模式,如何处理不同国度、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则是本文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和环节,由此所生发出的“通而不同”则是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跨文化语境 通而不同 建构 叙述 阐释
下载PDF
齐之为齐的三重辩证——《庄子·齐物论》第6—8节解读
2
作者 郭美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6-26,共11页
《庄子·齐物论》第6—8节深化着齐之为齐的主题。短小精悍的第6节表明,齐之为齐的究竟意蕴指向的是切己生存的个体性,因此,它必然拒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认知-概念普遍性,从而昭示摆脱概念囚禁而迈向切己生存的道路。第7节则... 《庄子·齐物论》第6—8节深化着齐之为齐的主题。短小精悍的第6节表明,齐之为齐的究竟意蕴指向的是切己生存的个体性,因此,它必然拒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认知-概念普遍性,从而昭示摆脱概念囚禁而迈向切己生存的道路。第7节则通过对“道通为一”与“劳神明为一”的对比,更为深入地摈弃了超越而绝对普遍性,阐明了“通而不同”的生存取向。第8节由一个深微隐曲的“以明”的明暗辩证法,来阐明了齐之为齐的生存论意蕴。自行涌现的源初浑融一体是认识的至极之处,其继续展开,经由知的僭越而为普遍之光,显现出僭越之耀的自相悖谬而返回每一物与所有物的微明之共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概念的普遍性 通而不同 劳神明唯一 明暗辩证法 以明
下载PDF
想象使翻译成为可能——克罗齐文学翻译思想再解读
3
作者 赵颖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克罗齐认为,逻辑的方法和机械复制思想所追求的原文与译文间的"同一"会使翻译成为不可能;不过,艺术作品之间类似点的存在,又会使翻译具有相对的可能性。后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鉴赏中想象的"设身处地&qu... 克罗齐认为,逻辑的方法和机械复制思想所追求的原文与译文间的"同一"会使翻译成为不可能;不过,艺术作品之间类似点的存在,又会使翻译具有相对的可能性。后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鉴赏中想象的"设身处地"可以保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相似与"相通";第二、基于"相通"基础上的想象的再创造能够让译文获得独创的艺术价值。有鉴于此,将想象引入翻译,弃"同"取"通",翻译,作为"通而不同"的"意象再造",便应该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齐 想象 文学翻译 通而不同 意象再造
下载PDF
论庄惠思想的同异 被引量:1
4
作者 唐茜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7-70,共4页
从庄惠思想相通、差异两方面入手,分析庄惠思想相通而不同的特点,点明由于落脚点——"道"与"物"之差异而导致庄惠思想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却最终分道扬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致使二人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发展成为... 从庄惠思想相通、差异两方面入手,分析庄惠思想相通而不同的特点,点明由于落脚点——"道"与"物"之差异而导致庄惠思想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却最终分道扬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致使二人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发展成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庄惠二人虽有相通的思想基础,互视对方为相惜好友,但因人生追求、社会实践、思想体系之互不认同,使《庄子》一书对惠子的评价有褒有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惠施 通而不同 道与物 褒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