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丝绸之路——佛教文化最早直接传入中国的通道
1
作者 谢彪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年第S1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西南丝绸之路 佛教信仰 文化遗址 两汉时期 牟子 佛教传入 佛事活动 身毒 蜀布 通肩大衣
下载PDF
南方早期佛教造像与神仙方术(摘要)
2
作者 张怡 阮荣春 《艺苑(美术版)》 1992年第2期19-22,共4页
佛教造像艺术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诸多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均把视点投到我国北方佛教石窟上,而忽略了对南方佛像的研究。且大多认为佛教初入中国时,受到了儒道的合力抵制。近年来大量三世纪前后的佛教造像在南方... 佛教造像艺术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诸多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均把视点投到我国北方佛教石窟上,而忽略了对南方佛像的研究。且大多认为佛教初入中国时,受到了儒道的合力抵制。近年来大量三世纪前后的佛教造像在南方被发掘,这些明显带有仙佛混杂现象的佛像向我们揭示了:佛像初传中国,神仙方术对佛教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佛教石窟 堆塑罐 魂瓶 造像艺术 羽人 盘口壶 禅定印 通肩大衣 促进作用
下载PDF
黄龙县小寺庄发现宋代石窟 被引量:3
3
作者 齐鸿浩 《文博》 1988年第2期93-94,101-102,共4页
小寺庄石窟,位于黄龙县城北35公里的小寺庄村东500米处的半山坡上。小寺庄石窟又称寿圣寺石窟,系前庙后窟,庙已毁。但原建筑遗迹依然可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致使石窟上方土石塌落,将窟口掩埋,一直未为人知。1981年秋,一位牧羊老人偶然... 小寺庄石窟,位于黄龙县城北35公里的小寺庄村东500米处的半山坡上。小寺庄石窟又称寿圣寺石窟,系前庙后窟,庙已毁。但原建筑遗迹依然可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致使石窟上方土石塌落,将窟口掩埋,一直未为人知。1981年秋,一位牧羊老人偶然发现,才使石窟重见天日。石窟座北朝南。石窟内为长方形,进深3.5、宽2.7、高2.6米,覆斗形藻顶。窟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二供养人像9尊。窟内东壁近门处有一高0.98、宽0.93、进深0.75米的方形龛,似为和尚坐禅之处。窟内有一长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庄 供养人像 建筑遗迹 题刻 通肩大衣 雕刻技法 风化剥蚀 立像 治平 佛口
下载PDF
日本大阪市立美市馆藏大夏胜光二年铭施文造像真伪辨考(上)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迪 《文博》 2007年第3期24-28,共5页
  一、引言   永嘉乱后,晋室南迁,北方最终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混战割据局面,出身少数民族的十六国君主大都信奉佛教,其中尤以北凉的沮渠蒙逊、后秦的姚兴以及后赵的石勒、石虎佞佛最甚.……
关键词 纪年 十六国 陀罗 辨考 金铜佛像 佛床 大夏 通肩大衣 日本 馆藏
下载PDF
富平现存的造像碑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耀秦 王保东 《文博》 1992年第3期78-80,77+97,共5页
富平县经文物普查,多处发现小型造像碑,大部分是南北朝的遗物,其中唐代只有一件。经多次调查核实,这些碑都是富平“墨玉”雕制而成的,风格各异。现将各种碑的雕制式样及内容介绍如下:
关键词 通肩大衣 文物普查 富平 内容介绍 墨玉 调查核实 束带 供养人 施无畏印
下载PDF
河北省景县出土北朝造像考 被引量:4
6
作者 沈铭杰 《文物春秋》 1994年第3期57-60,54,共5页
河北省景县出土北朝造像考沈铭杰1973年7月,河北省景县中学在校舍基建施工中,从距地表一米多深的原"开福寺"遗址中发现一批北朝造像,当即送县文化馆收藏。经初步考证,现介绍如下:(1)、武定四年造太子像残高25厘米。上... 河北省景县出土北朝造像考沈铭杰1973年7月,河北省景县中学在校舍基建施工中,从距地表一米多深的原"开福寺"遗址中发现一批北朝造像,当即送县文化馆收藏。经初步考证,现介绍如下:(1)、武定四年造太子像残高25厘米。上身及右腿皆残,仅存小腹以下及左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步考证 开福寺 通肩大衣 武定 踩覆 天统 丘头 建筑年代 北周武帝 大魏
下载PDF
都昌县出土唐代鎏金佛像
7
作者 周振华 《南方文物》 1985年第2期42-43,共2页
都昌县双桥乡翻车岭曹村农民曹端章,1977年在双龙颈造林时,于距地表四十厘米深处发现一窖穴,出土一组鎏金铜佛像。其中除部分佛像散失外,其余11件交我所保存。这批造像中最大的高12厘米,最小的高5厘米,现分别简介如下:
关键词 双桥乡 龙颈 铜佛像 曹端 通肩大衣 褒衣 双手合十 像面 宝冠 褶裙
下载PDF
麟游县千佛院摩崖石造像
8
作者 王桂枝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67-66,共2页
陕西麟游县境内,保存有隋唐时精美的石刻造像及碑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就在这里。千佛院摩崖造像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唐永徽四年(653),在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的百尺悬崖上,崖面犹如一座大石屏风,陡削悬绝,游踪... 陕西麟游县境内,保存有隋唐时精美的石刻造像及碑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就在这里。千佛院摩崖造像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唐永徽四年(653),在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的百尺悬崖上,崖面犹如一座大石屏风,陡削悬绝,游踪至此,有青天在握,飘然欲仙之感。它像一颗奇丽的明珠,隐嵌在巍巍群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成宫醴泉铭 千佛 麟游县 石刻造像 崖面 永徽 文物保护单位 通肩大衣 四年 百尺
原文传递
一──十二世纪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术
9
作者 黄春和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佛教造像 贵霜王朝 萨尔纳特 巴基斯坦白沙瓦 通肩大衣 白毫相 希腊雕刻 密教 显教 陀罗
原文传递
梵音流韵——固原地区馆藏北魏石佛造像艺术赏析
10
作者 王延丹 《文物天地》 2017年第9期31-37,共7页
佛教产生后,经中亚一带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到了北魏时期,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大力倡导下,其统治区域内佛教十分兴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固原在北魏时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佛教广为传播。这一时期,固原地区大量雕刻佛造像... 佛教产生后,经中亚一带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到了北魏时期,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大力倡导下,其统治区域内佛教十分兴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固原在北魏时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佛教广为传播。这一时期,固原地区大量雕刻佛造像,开凿石窟寺,形成了区域性的佛教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 佛造像 彭阳县 北魏时期 通肩大衣 统治区域 新集 梵音 施无畏印 僧祇支
原文传递
长安古韵 盛世佛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佛教造像选介
11
作者 赵青 《文物天地》 2015年第2期31-37,共7页
佛教发端于印度,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古代长安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佛教及其造像艺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中枢。魏晋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僧云集长安弘传佛教,长安成为北方佛教传播中心... 佛教发端于印度,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古代长安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佛教及其造像艺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中枢。魏晋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僧云集长安弘传佛教,长安成为北方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北魏前期更多地借鉴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佛像以面颊丰腴、躯体壮实、着通肩大衣为特征;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全面受汉文化的影响,以秀骨清相、褒衣博带的士大夫形象为主要特征。北魏末至北周末,佛像又转为丰颊方颐、体态壮硕,重新回到北方民族的审美标准上。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陕西历史博物馆 通肩大衣 古丝绸之路 秣菟罗艺术 褒衣 佛教传播 南北朝时期 弘传 东汉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