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痰通脉定眩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浊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张艳艳 陈新合 +1 位作者 王流云 袁文丽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24期115-117,136,共4页
目的:观察化痰通脉定眩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浊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 目的:观察化痰通脉定眩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浊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脉定眩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因子及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水平、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VA、LVA、B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脉定眩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浊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减轻炎症反应和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痰通脉定眩汤 痰浊型 颈性 针灸 颈椎活动度 血流动力学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通脉定眩汤联合手法对颈椎病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改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自强 杨万期 曹顺金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31-133,共3页
目的 研究通脉定眩汤联合手法对颈椎病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6例颈椎病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通脉定眩汤... 目的 研究通脉定眩汤联合手法对颈椎病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6例颈椎病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通脉定眩汤联合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情况,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比较1年期间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5%较对照组77.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7.01±1.52)mPa&#183;s、全血还原黏度(1.18±0.28)mPa&#183;s、纤维蛋白原(3.91±0.94)g/L水平较对照组(7.88±1.65)mPa&#183;s、(1.47±0.34)mPa&#183;s、(4.51±0.98)g/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3.21%较对照组30.1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脉定眩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患者全血黏度降低,血液循环功能得到改善,治疗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定眩汤 手法 颈椎病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通脉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子平 尹浩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57-58,共2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简称VBI)性眩晕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于导致急性脑血管病、颈椎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两大基础病因。过去由于诊断技术和各方面条件限制,长期以来主要靠眩晕这一症状来诊断,而缺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简称VBI)性眩晕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于导致急性脑血管病、颈椎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两大基础病因。过去由于诊断技术和各方面条件限制,长期以来主要靠眩晕这一症状来诊断,而缺乏客观依据,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波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本病的诊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由此发现VBI眩晕症的广泛存在。据国内资料统计,占老年眩晕症90%。同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中青年患者亦屡屡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通脉定眩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痰浊型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科 郑玲 潘应芳 《陕西中医》 2017年第10期1372-1373,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化痰通脉定眩汤(半夏、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丹参、川芎、葛根、泽泻、菖蒲、远志、麦冬、黄连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化痰通脉定眩汤(半夏、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丹参、川芎、葛根、泽泻、菖蒲、远志、麦冬、黄连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敏使朗,疗程14d。采用临床症状评分差值法,观察痰浊型眩晕主症、伴随症状、发作频率改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痊愈率和总愈显率为66.7%和26.7%,对照组总痊愈率和总愈显率为43.3%和36.7%,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伴随症状、发作频率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优(P<0.01)。结论:以化痰定眩为组方原则的化痰通脉定眩汤对痰浊型眩晕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眩晕患者主观症状、减少发作频率,且疗效优于敏使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中西医结合疗法 祛痰剂/治疗应用 活血祛瘀剂/治疗应用 @化痰通脉定眩汤
下载PDF
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痰浊型眩晕对晕患者主观症状及发作频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范静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394-394,396,共2页
探讨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浊痰型眩晕的疗效,分析对患者主观症状、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86例痰浊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段: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照组(常规西药)、观察组(化痰通脉定眩汤)。比较... 探讨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浊痰型眩晕的疗效,分析对患者主观症状、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86例痰浊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段: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照组(常规西药)、观察组(化痰通脉定眩汤)。比较疗效、发作频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5%,对照组81.40%,P<0.05。观察组经治疗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痰浊型眩晕患者提供痰通脉定眩汤,可将疗效提升,各项症状均会所有好转,发作频率少,对应的生活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化痰通脉定眩汤 痰浊型 发作频率
下载PDF
通脉定眩汤治疗颈型眩晕48例
6
作者 雷福云 《湖北中医杂志》 2007年第3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椎-基底动供血不足型 中医药疗法 通脉定眩汤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6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金玲 《山东中医杂志》 2015年第4期276-277,279,共3页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通脉定眩汤联合敏使朗,对照组常规治疗,7 d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通脉定眩汤联合敏使朗,对照组常规治疗,7 d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76.0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通脉定眩汤联合敏使朗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