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亚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54,共9页
中西古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以培养"通人"为宗旨、藉由经典传授而发展心智的教育,其历史演进对各自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形成两种通识教育传统,包括以儒学为核心理念,兼容诸子学说、佛教文化的古代... 中西古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以培养"通人"为宗旨、藉由经典传授而发展心智的教育,其历史演进对各自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形成两种通识教育传统,包括以儒学为核心理念,兼容诸子学说、佛教文化的古代大学教育传统及以西方大学制度为组织模式,融合中西教育理念,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的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传统。其中所倡导和实行的育人为先、通识为本的大学理念,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品德与才学并重的师资标准,民主治校和兼容并包的管理方式,注重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导向,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大学 近代大学 通识教育传统 现代价值
下载PDF
科举制下通识教育传统的演变及其启示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亚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8-133,共6页
儒学教育具有通识教育的传统,它与科举考试相结合,对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科举以选拔治国"通才"为宗旨,通过激励学习儒家经典、文史、法律、时务知识和写作技能,有效提升了士人的传统人文素养。另一方... 儒学教育具有通识教育的传统,它与科举考试相结合,对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科举以选拔治国"通才"为宗旨,通过激励学习儒家经典、文史、法律、时务知识和写作技能,有效提升了士人的传统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受科举入仕驱动,宋代以降,官学教育目标渐趋功利化和片面性,使通识教育异化为应试技能训练。全面认识科举制下儒学通识教育地位、特征的演变,客观评价其历史成效,对于当代通识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通识教育传统 目标 课程 启示
下载PDF
通识教育如何进头脑——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万四华 李莉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33-136,共4页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地方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对于其他地方院校通识课程...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地方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对于其他地方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应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改革 地方文化
下载PDF
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路径研究——基于新媒介技术赋能的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爽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第27期137-140,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价值辨识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以及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价值辨识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以及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媒介技术赋能下,充分利用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内容优势,通过课程设置的内涵主题化、授课方式的叙事故事化、素材应用的内容联动化、课堂氛围的场景沉浸化和课外实践项目化等路径,推动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溢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思政 内化 协同 价值转化
下载PDF
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设置探索——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由亚萍 《职业技术》 2019年第3期72-75,共4页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高职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把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高职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把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社团的指导联系起来,对于其他地方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设置 地方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