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百叶风口数值模拟的速度分区模型
1
作者 李凯军 宋林烨 +3 位作者 王琪 徐伟 张兴惠 姚舜华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6-284,共9页
在对室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时,入流边界条件的描述直接影响室内气流结果的准确性。关于风口模型的描述有很多,但这些模型绝大部分没有体现实际风口出流速分布不均匀性对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为了得到1个简单而又能满足实际工程需... 在对室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时,入流边界条件的描述直接影响室内气流结果的准确性。关于风口模型的描述有很多,但这些模型绝大部分没有体现实际风口出流速分布不均匀性对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为了得到1个简单而又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的风口模型,本文根据实验测量的送风口风速,以风速分布为依据,建立速度分区风口模型。使用此模型对不同出流条件的方形和矩形双层百叶风口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出流速度的不均匀性对长宽比较大的送风口有很大影响。证明了速度分区模型可以准确描述实际复杂风口空气射流特性,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室内空气流动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分区模型 双层百叶 送风射流 入口边界条件 数值模拟 CFD
原文传递
新疆全区和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陈向军 上官文明 +4 位作者 宋秀青 王俊 刘双庆 缪发军 朱元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集区域划分和建立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概念.采用以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中心、半径为1°范围内、自2009年1月以来所有地震事件的震相数据,拟合了适合于于田的地壳速度模型,该模型在于田MS7.3地震的精定位和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确定中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00走时表 分区地壳速度模型 于田MS7.3地震
下载PDF
内蒙古分区地壳一维速度模型的检验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昕晔 王鑫 +8 位作者 王树波 翟浩 杨智升 刘永梅 王旭东 张小艳 徐岩 苏相达 刘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52,共15页
基于“2015模型”和分区模型对比的方法,开展折合走时、典型地震、爆破和塌陷以及PTD震源深度测定4个方面的模型适用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分区模型时,随机抽取事件均位于折合走时理论线中间;典型事件、爆破和塌陷使用分区模型得到... 基于“2015模型”和分区模型对比的方法,开展折合走时、典型地震、爆破和塌陷以及PTD震源深度测定4个方面的模型适用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分区模型时,随机抽取事件均位于折合走时理论线中间;典型事件、爆破和塌陷使用分区模型得到的定位残差较“2015模型”明显减小,且使用“3个区域与编目”获得的震中差较“2015—编目”有明显降低。使用分区模型进行PTD震源深度测定,更符合内蒙古分区地壳厚度分布特征。分区模型与全球地壳模型crust 1.0、crust 2.0和使用接收函数得到的Moho面厚度分布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认为,内蒙古西部、中部、东部一维地壳速度模型更符合内蒙古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分区速度模型 “2015模型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发震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4
作者 魏娅玲 蔡一川 +1 位作者 苏金蓉 吴微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5期7-12,共6页
设定两个不同研究区域,分别就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至少在2008年5月11日之前的38年时间中,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出现M 5.0以上地震空段,汶川巨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空段;②第一研究区域强震释放能量出现阶段... 设定两个不同研究区域,分别就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至少在2008年5月11日之前的38年时间中,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出现M 5.0以上地震空段,汶川巨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空段;②第一研究区域强震释放能量出现阶段性梯次减少现象;③至2008年初,估算出第一研究区域地应力积累量已达5.0136×10^(16)J,相当于一次M 7.9强震所能释放的能量;④第二研究区域中小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南端形成了几乎垂直相交的两条地震带,小震活动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分区速度模型 双差定位法
下载PDF
对汶川Ms8.0级地震及近三年余震重新定位
5
作者 黄晓萍 蒋科植 《内江科技》 2012年第4期148-148,155,共2页
从汶川大地震后,截止到2011年4月15日9时36分,采用Hypo2000对汶川地震以及震后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26278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央断裂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 从汶川大地震后,截止到2011年4月15日9时36分,采用Hypo2000对汶川地震以及震后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26278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央断裂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后山断裂带和中央断裂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 分区速度模型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181
6
作者 黄媛 吴建平 +1 位作者 张天中 张东宁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42-1249,共8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M8.0级破坏性地震及其震后的2706个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2553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为了减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巨大横向差异的影响,东西两侧采用了不同的速度模型.在重定位过程...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M8.0级破坏性地震及其震后的2706个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2553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为了减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巨大横向差异的影响,东西两侧采用了不同的速度模型.在重定位过程中,增加了流动地震台站近台数据,以便更好地控制震源深度.重定位后E-W,N-S和U—D三个方向大致的定位精度分别为0.6,0.7和2.5km.定位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余震震中沿北东.南西向分布,总长度约330km.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主中央断裂的西侧,但在青川以北余震带明显偏离了地表断裂,并在北端横穿了平武-青川断裂.余震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在5~20km之间,平均震源深度为13.3km,主震震源深度重定位后为16.0km;深度剖面图像显示部分地区余震分布表现出高角度西倾的特点,并且在主震破裂过程中断层南段以逆冲为主,北段具有很强的走滑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重定位 分区速度模型 初至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