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收函数确定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的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钱银苹 沈旭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80-2992,共13页
通过对单层模型反射和透射系数的推导,提出了利用接收函数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确定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的速度-密度跃变(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利用反射率法计算了不同模型的远震理论地震图,按照与处理实际观测波形一致的方法和流程... 通过对单层模型反射和透射系数的推导,提出了利用接收函数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确定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的速度-密度跃变(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利用反射率法计算了不同模型的远震理论地震图,按照与处理实际观测波形一致的方法和流程计算了理论接收函数;根据不同模型数值试验结果,深入分析了界面速度和密度跃变对接收函数震相幅度的影响.利用(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对理论接收函数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高台(GTA)台和兰州(LZH)台,确定了两个台站下方Moho面的速度跃变分别约为(19±1)%和(20±1)%,密度跃变最小值为(4±2)%和(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Moho面 速度跃变 密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速度密度跃变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蕾 沈旭章 钱银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5-927,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下深部结构的研究对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云南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获得青藏高原东南缘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进而利用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下深部结构的研究对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云南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获得青藏高原东南缘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进而利用接收函数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幅度信息确定了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上的S波速度和密度跃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由南到北地壳厚度逐渐增加,从永德、沧源、孟连地区的33 km左右增至巴塘地区的69.7 km左右,厚度变化了近乎37 km.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姑咱地区具有高泊松比、速度密度跃变较小特征,表明这两个地区含有较多铁镁物质.腾冲地区、龙门山西侧的汶川地区、四川盆地西南缘的沐川地区以及则木河断裂的石门坎至东川地区同属于高泊松比、速度密度跃变较大,显示这些地区壳内存在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面 速度跃变 密度 青藏高原东南缘 接收函数
下载PDF
远震接收函数确定的鄂尔多斯西部及邻区Moho面性质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柳婷 沈旭章 +4 位作者 郑文俊 钱银苹 张冬丽 王文天 李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1-885,共15页
基于呈南北向线性分布且穿过鄂尔多斯地块的129个流动台站远震记录,获取了2026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转换点相同的接收函数,提取了可靠的P-S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到时,进而确定了南北向横跨鄂尔多斯地块剖面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 基于呈南北向线性分布且穿过鄂尔多斯地块的129个流动台站远震记录,获取了2026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转换点相同的接收函数,提取了可靠的P-S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到时,进而确定了南北向横跨鄂尔多斯地块剖面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同时,利用单台速度-密度跃变(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确定了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结果显示:秦岭—渭河盆地下方具有较薄地壳、低波速比(1.66~1.72)以及相对较小的密度跃变(4%~10%),表明该区域地壳主要以长英质酸性岩石为主,引起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下地壳拆沉;鄂尔多斯南部地壳较厚(41.4±1.3 km)、波速比较高、速度跃变相对较小(14%~23%),主要原因可能由青藏高原的挤压增厚导致;鄂尔多斯北部波速比较高(>1.87)、速度跃变较大(19%~29%)、密度跃变较小,推测鄂尔多斯北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较大波速比可能是部分熔融与沉积层共同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速度跃变 密度 鄂尔多斯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