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造乡运动”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开发的启示——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兴一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20世纪中叶以来,日本针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广泛开展了以弘扬乡土文化和公共艺术为特征的"造乡运动"。借鉴其理论和应用,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山西为例提出"造乡"... 20世纪中叶以来,日本针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广泛开展了以弘扬乡土文化和公共艺术为特征的"造乡运动"。借鉴其理论和应用,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山西为例提出"造乡"策略,传承与开发该地区民俗体育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全民健身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造乡运动 民俗体育 传承 开发
下载PDF
日本“造乡运动”对我国民间文化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永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117,共2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乡村城市化和城市趋同化,存在于大片民居和世俗生活中的民间文化资源正在加快失落,部分传统民间文化项目逐渐失传或遭到破坏,民间文化极度缺乏竞争力。而20世纪中叶以来,日本针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乡村城市化和城市趋同化,存在于大片民居和世俗生活中的民间文化资源正在加快失落,部分传统民间文化项目逐渐失传或遭到破坏,民间文化极度缺乏竞争力。而20世纪中叶以来,日本针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广泛开展了以弘扬乡土文化和公共艺术为特征的"造乡运动"。这对于当下我国发展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造乡运动 民间文化 保护
下载PDF
源自日本造乡运动的地域设计——设计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艳 周笑寒 +1 位作者 宋武 熊微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外推型地域振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给地域文化、工艺、生态、认同感带来负面影响,内生型振兴则是对这些适应性问题的回应。设计视角下的地域振兴活动——地域设计基于以人为本、自发营造的理念进行温和的地域改造,以提高地域归属感为最... 外推型地域振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给地域文化、工艺、生态、认同感带来负面影响,内生型振兴则是对这些适应性问题的回应。设计视角下的地域振兴活动——地域设计基于以人为本、自发营造的理念进行温和的地域改造,以提高地域归属感为最终目标,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内发型地域振兴案例。基于经典案例梳理了地域设计的基础理念、重要特征,并讨论了地域设计经验对于地域与全球化、现代化之矛盾的启示:1.通过再设计提取能引发共鸣的因素,实现地域文化的全球化;2.适度融合现代信息与制造技术,让传统工艺的生产、展示、改良等更适应市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设计 地域振兴 日本造乡运动 村振兴
下载PDF
台湾“乡村社区营造”几点策略总结与经验启示
4
作者 封瑞牧 《建材与装饰》 2017年第43期181-181,共1页
乡村社区营造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日本提出,台湾等地现今仍在持续进行。社区营造借由具体的行动来增进某个社区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社区感。造乡运动在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同步城镇化的同时,乡村的景观风貌和... 乡村社区营造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日本提出,台湾等地现今仍在持续进行。社区营造借由具体的行动来增进某个社区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社区感。造乡运动在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同步城镇化的同时,乡村的景观风貌和文化传统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深入剖析台湾乡村的建设经验,对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区营 造乡运动 村庄保护 有机更新
下载PDF
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 被引量:49
5
作者 邢成举 罗重谱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8-17,共10页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国内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性继承与发扬,也是对韩日乡村建设运动及我国台湾乡村建设的扬弃与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最新战略布局与要求。从其主要内容上看,乡村振兴的展开是社会主...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国内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性继承与发扬,也是对韩日乡村建设运动及我国台湾乡村建设的扬弃与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最新战略布局与要求。从其主要内容上看,乡村振兴的展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升级与重塑,其不仅是要实现乡村的发展,更是要为中国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应形成总体规划布局,应同时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通过整体与具体双层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的建构,最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劲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振兴 新村运动 造乡运动 新农村建设 规划布局 双层体制机制
下载PDF
新常态下动态城乡关系构建路径探析
6
作者 陈明珠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4期72-76 91,91,共6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城市病"和"农村病"并存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城市和农村的比较优势,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到一条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反哺农村的道路,对于构建动态的城乡关系进而培育新的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城市病"和"农村病"并存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城市和农村的比较优势,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到一条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反哺农村的道路,对于构建动态的城乡关系进而培育新的内需增长点非常重要。通过"造乡"实现资本和人才资源的城乡互动、破解相关的制度约束、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是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乡 农业现代化 关系
下载PDF
Changing Spatial and Structural Patterns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Outward-moving Beijing Urban Fringe 被引量:3
7
作者 CAO Guangzhong LIU Tao +1 位作者 LIU Hui MIAO Yangb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6期718-729,共12页
As responses to 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fring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 As responses to 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fring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entire metropolises.At the same time,however,endogen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re also worthy of scholarly attention.Since the 1980s,studies on urban fringes in China have been restricted by the lack of micro-level data.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 fringe by taking the case of Beijing and uses systematic firm-level data in 1996 and 2001 from the National Census of Basic Units.The diversity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cross industrial sectors brings about two interrelated results.On the one hand,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promotes the expans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 fringe.On the other hand,the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exist in the moving urban fringe.This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the outward-moving urban fringe is the optimal location for manufacturing,especially heavy manufacturing,as well as traditional producer and consumer services.However,industries with spatial stickiness such as tourism and sports have not moved with the fringe.Most advanced services remain concentrated in the city center.The authors argue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urban fringes to take into account spatial 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gether with their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fring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atial evolution SUBURBANIZATION BEIJING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