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像量度经》的基本内容及译入年代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学仁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5-101,共7页
《造像量度经》(sku—gzugs—kyi—tshad—kyi—mtshan—nyid),亦译为《身影量像相》,载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丹珠尔·经疏》部第318筴《方技区恭部》。全文用偈体,共525句。
关键词 造像量度经》 译入年代 《身影量像相》 宗教信仰 佛经 造像
下载PDF
藏族传统绘画嘎玛嘎赤画派唐卡绘制过程中的“造像量度”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冬梅 《青藏高原论坛》 2016年第1期96-99,共4页
造像量度既是佛教造像所依据的身量比例,也是画师在唐卡绘制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实践工具。本文基于作者在嘎玛嘎赤画派的重要传承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数年的田野调查资料,从整体构图安排、佛像的比例与造型细节处理,以及如何... 造像量度既是佛教造像所依据的身量比例,也是画师在唐卡绘制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实践工具。本文基于作者在嘎玛嘎赤画派的重要传承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数年的田野调查资料,从整体构图安排、佛像的比例与造型细节处理,以及如何兼顾佛像的比例准确与造型生动等方面对造像量度的艺术实践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玛嘎赤 唐卡 造像量度
下载PDF
“三经一疏”与汉文本《造像量度经》 被引量:2
3
作者 廖方容 《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第22期36-36,共1页
《造像量度经》是研究梵式造像的重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是《如尼拘楼陀树纵围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1742年工布查布将其由藏文翻译为汉文,并根据"三经一疏"及其他经典中关于造像学、量度学的论述,结合自身对藏传佛教造像的理解... 《造像量度经》是研究梵式造像的重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是《如尼拘楼陀树纵围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1742年工布查布将其由藏文翻译为汉文,并根据"三经一疏"及其他经典中关于造像学、量度学的论述,结合自身对藏传佛教造像的理解进行了解释和补充,构成汉文本《造像量度经》一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量度 工布查布 造像
下载PDF
管窥梵式造像经典之《造像量度经》
4
作者 廖方容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第4期96-99,共4页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关于造像的著作共有四部,《北京版藏文大藏经总目》中录有如下经典:A、No·5804,《如尼拘楼陀树纵围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即《造像量度经》;B、No·5805,《佛说造像量度经解》,是对《造像量度经...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关于造像的著作共有四部,《北京版藏文大藏经总目》中录有如下经典:A、No·5804,《如尼拘楼陀树纵围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即《造像量度经》;B、No·5805,《佛说造像量度经解》,是对《造像量度经》的注疏;C、No·5806,《(转轮法王)画相》;D、No·5807,《身影像量相》【1】。此四部经典被称作"三经一疏"。"三经一疏"是藏传佛教绘画、雕塑艺术的重要理论依据,它们也被视为藏族大小五明的"工巧明"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量度 三经一疏 丹珠尔 雕塑艺术 五明 工布查布 转轮圣王 梵天 佛身 大乘造像功德经
下载PDF
量度的意义——由《造像量度经》看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规则及其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80,共3页
《造像量度经》为藏传佛教中关于造像量度问题的重要典籍。本文从造像的规则、形神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三个方面阐发了该典籍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深入理解我国传统艺术(如造像、绘画)中的技法与审美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造像量度经》 “三经一疏” 规则 神韵
下载PDF
《佛说造像量度经》:作者及汉译者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晓晨 《南方文物》 2006年第4期131-132,107,共3页
关键词 《佛说造像量度经》 译者 作者 佛像
下载PDF
《白琉璃》造像量度画本 被引量:10
7
作者 熊文彬 一西平措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2-45,共14页
造像量度一直在藏传佛教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西藏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4幅造像量度画本的初步研究,可以基本弄清其目的、创作年代、地点和作者。此套组画按照第司.桑结嘉措名著《白琉璃》中的造像量度理论创作而成,... 造像量度一直在藏传佛教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西藏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4幅造像量度画本的初步研究,可以基本弄清其目的、创作年代、地点和作者。此套组画按照第司.桑结嘉措名著《白琉璃》中的造像量度理论创作而成,其目的是试图规范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从而建立一个正统的标准。从文献和题记推知,此套组画极有可能由门塘或钦孜画派的大师们领衔于1688—1705年间左右创作于拉萨,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琉璃》 造像量度经典与画本 创作年代 地点 作者
下载PDF
18世纪造像量度文献《佛像、佛经、佛塔量度经注疏花鬘》与作者松巴·益西班觉 被引量:2
8
作者 当增扎西 《西藏艺术研究》 2015年第4期37-47,共11页
《佛像、佛经、佛塔量度经注疏花鬘》是一部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的理论著作。该书对绘塑佛像、书写佛经和建造佛塔时所需遵循的量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配有图例。这部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理论著作在安多藏区及蒙古地区广为流传。作者松巴... 《佛像、佛经、佛塔量度经注疏花鬘》是一部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的理论著作。该书对绘塑佛像、书写佛经和建造佛塔时所需遵循的量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配有图例。这部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理论著作在安多藏区及蒙古地区广为流传。作者松巴·益西班觉是青海佑宁寺的堪布,生活在18世纪。由于受清朝政府的册封,他与章嘉国师、土官确吉尼玛等清代藏传佛教重要大活佛均系师徒关系。本文对《佛像、佛经、佛塔量度经注疏花鬘》的主要内容及木刻版插图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量度理论 松巴·益西班觉
下载PDF
汉译本《造像量度经》综述
9
作者 洛桑加措 《炎黄地理》 2022年第2期1-4,共4页
《造像量度经》是关于佛教造像尺度的经典,梵文译成藏文后于1742年由西番总管工布查布译为中文,收录于汉文《大藏经》。此后逐渐成为清代宫廷佛教造像的范本,成为汉地影响最为广泛的量度经典。《造像量度经》是关于佛教造像尺度的经典,... 《造像量度经》是关于佛教造像尺度的经典,梵文译成藏文后于1742年由西番总管工布查布译为中文,收录于汉文《大藏经》。此后逐渐成为清代宫廷佛教造像的范本,成为汉地影响最为广泛的量度经典。《造像量度经》是关于佛教造像尺度的经典,由梵文译成藏文后于1742年由西番总管工布查布译为中文,收录于汉文《大藏经》。此后逐渐成为清代宫廷佛教造像的范本。文章就国内外学者对此经典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并试图拓宽该文献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量度经》 《大藏经》 佛教造像 清代宫廷 汉译本 工布查布 西番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别具一格的佛教艺术审美探究——李翎教授《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述评
10
作者 詹至莹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在各类宗教信仰中,佛教是以艺术形式进行宣教较为充分的一个教派,因此也有“像教”之称。①佛教自公元初进入中国,与儒家、道家逐步发生交融,“像教”模式随之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在各类宗教信仰中,佛教是以艺术形式进行宣教较为充分的一个教派,因此也有“像教”之称。①佛教自公元初进入中国,与儒家、道家逐步发生交融,“像教”模式随之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庙组织发展壮大,其文化传播空间也大为扩展,佛教艺术随之兴盛起来,由此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佛教艺术家。佛教造像艺术是不同于一般世俗艺术的宗教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佛教寺庙 仪轨 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艺术 佛教造像艺术 造像量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文传递
“二维”转换“三维”——白纳锻铜工匠造像量度的艺术实践
11
作者 张丹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3年第10期116-119,共4页
文章以一种动态的研究模式关注白纳锻铜工匠造像量度的艺术实践,关注区别于唐卡造像的“二维”转变“三维”的实践过程,并通过工匠的行为深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此来说明造像量度作为金属造像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位于技术高位的师傅手... 文章以一种动态的研究模式关注白纳锻铜工匠造像量度的艺术实践,关注区别于唐卡造像的“二维”转变“三维”的实践过程,并通过工匠的行为深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此来说明造像量度作为金属造像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位于技术高位的师傅手中。对锻铜造像量度传习方式以及实践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关注锻铜工匠、技艺和其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纳锻铜 造像量度 艺术实践
原文传递
《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12
作者 魏查理 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76,共17页
《佛说造像量度经》是一部与“梵式”(或称“番式”、“藏式”)佛教绘画和造像的比例、尺度有关的重要经典.这些经典实际上来源于一个习见的婆罗门教传统。自乾隆六年(1741年)工布查布译就之后,中国学者鲜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者.本文综... 《佛说造像量度经》是一部与“梵式”(或称“番式”、“藏式”)佛教绘画和造像的比例、尺度有关的重要经典.这些经典实际上来源于一个习见的婆罗门教传统。自乾隆六年(1741年)工布查布译就之后,中国学者鲜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者.本文综述了世界主要学者对此经典及与之相关的梵.藏文经典的研究成果,并就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说造像量度经》 综述 佛教 绘画艺术 佛像比例 婆罗门教 扎巴坚赞 工布查布
原文传递
法度中的创造:西藏唐卡画师对造像量度的艺术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冬梅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造像量度是藏传佛教造像严格依据的身量比例与审美标准。从西藏画师的主位视角来看,虽然佛经中以数据和象征语言对唐卡的造像量度进行了详细地规范,但是在绘画实践中,画师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忒康、勉昂与昂忒等各种量度线提高造型的生动性... 造像量度是藏传佛教造像严格依据的身量比例与审美标准。从西藏画师的主位视角来看,虽然佛经中以数据和象征语言对唐卡的造像量度进行了详细地规范,但是在绘画实践中,画师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忒康、勉昂与昂忒等各种量度线提高造型的生动性,决定是否增减造像的身量比例以解决因特殊尺寸而产生的视觉差,思考如何调整动态线以优化造像的体态与身姿,以及通过面部细节的微妙关系处理表达出各自对佛之相貌与神态的不同理解。在唐卡的起稿过程中,西藏画师不仅要根据图像和文献资料进行体悟,还需要通过程式化训练实现个性刻画,在法度中进行艺术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量度 藏传佛教造像 唐卡 西藏画师 艺术创造性
原文传递
唐卡的审美实践:造像量度作为审美评价的社会过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冬梅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103,共10页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是一种本土的美学观。依据文本阐释其审美法则与象征是传统的研究路径,却反映出民族美学的静态模式。美学的实践观则是主张还原到文化价值体系中,关注造像量度的审美评价及其表述的社会过程。在教学与创作时,审美活动...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是一种本土的美学观。依据文本阐释其审美法则与象征是传统的研究路径,却反映出民族美学的静态模式。美学的实践观则是主张还原到文化价值体系中,关注造像量度的审美评价及其表述的社会过程。在教学与创作时,审美活动常作为一项个体行为而存在。而在大型唐卡展览与比赛中,审美评价则可被视为一个社会过程加以考察。在这些唐卡专业评审中,造像量度独特的造型语言成为藏族唐卡画师自我确认的形式,佛教教义与造像量度的准确与否成为审美评价的前提。并且,在视觉效果背后,画师的修养与绘制过程的虔诚心也成为判断唐卡价值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卡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 审美实践 审美评价 美学实践观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 被引量:11
15
作者 康.格桑益希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物迹象,并以其自成体系的精湛技艺及其造型经典理论,从一个侧面构建着中华民族美术、尤其是东方美术的典型实体。藏传佛教造像的庄严妙好,基... 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物迹象,并以其自成体系的精湛技艺及其造型经典理论,从一个侧面构建着中华民族美术、尤其是东方美术的典型实体。藏传佛教造像的庄严妙好,基本上依赖于其严格的型制量度经典的延续承传,故“三经一疏”经典是使藏传佛教美术乃至藏民族传统美术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历史性、审美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藏族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美术诸方面构成实体性文化层、艺术高度和有机组成部分的基本法度。本文就藏传佛教美术造型量度的纲领性理论经典“三经一疏”:即《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的量度法则作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造像量度 发展源流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艺术造像量度与古代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翎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3,共5页
传统造像中的比例、量度单位和手印,都是以手为关注点。本文以“手”进而以“指”为中心,讨论其作为量度工具和量度单位的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交流情况,从而理解如何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传统的图像志,为下一步图像学分析奠定基础,... 传统造像中的比例、量度单位和手印,都是以手为关注点。本文以“手”进而以“指”为中心,讨论其作为量度工具和量度单位的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交流情况,从而理解如何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传统的图像志,为下一步图像学分析奠定基础,并且将传统造像量度与西方的图像学方法尽可能的结合,可以为传统艺术研究中的图像辨识、图像志分析,提供一个清晰、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艺术 造像量度 图像学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唐卡造像量度图式传习:身体记忆与体化实践
17
作者 刘冬梅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7,218,219,共14页
文章从体化实践的视角出发,考察唐卡造像量度图式传习的“六步法”:一是通过坐姿与手势对身体进行控制与规训;二是以反复临摹创建视知觉模式与基本图式记忆;三是经由刻意训练和心性磨练克服身体惯习;四是以类型化训练的形式扩展图式记... 文章从体化实践的视角出发,考察唐卡造像量度图式传习的“六步法”:一是通过坐姿与手势对身体进行控制与规训;二是以反复临摹创建视知觉模式与基本图式记忆;三是经由刻意训练和心性磨练克服身体惯习;四是以类型化训练的形式扩展图式记忆系统;五是通过精微描绘与概括提炼的训练达到眼、手、心的契合;六是以体知合一的方式实现创造性构思与自由表达。分别讨论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唐卡学徒随着图式记忆、造型能力、艺术构思的创建与拓展,其身体感知与心性发生的变化,以及在与老师、同门互动中身心被重新塑造的过程。体化实践的身体记忆属性,揭示了唐卡技艺训练是对固有身体惯习的超越,是身心达到的一种状态,而非一劳永逸的知识原理。这一专业领域的、精微化的传习体系既是个人学习、知识的社会传递乃至开创新的文化图景的重要方式,也是与唐卡相关的感知模式、道德情感、价值判断等内容,促使学徒挑战技艺的极限,并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文章认为,造像量度图式传习的六步法体现唐卡学徒获得艺术创造力的过程是建立在大量前人成果之上循序渐进式的突破。因此,这种创造性属于集体实践的区域而非个体成就。在这个意义上,唐卡传承人的职责便是以内化的身体记忆守住文化之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量度图式 体化实践 西藏唐卡 身体记忆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造像面容雕刻规则初探——以第二期诸窟内的佛像为中心
18
作者 侯悦斯 《美术大观》 2023年第9期15-21,共7页
由来自各地的工匠雕刻的云冈造像,其面容既有共性,细节上又不尽相同。本文尝试借鉴佛教量度学经典《造像量度经》和基于此经的藏传佛教造像线稿所提示的关键比例,对云冈第二期诸窟内佛像进行测算和分析,推测当时的工匠有可能遵循的造像... 由来自各地的工匠雕刻的云冈造像,其面容既有共性,细节上又不尽相同。本文尝试借鉴佛教量度学经典《造像量度经》和基于此经的藏传佛教造像线稿所提示的关键比例,对云冈第二期诸窟内佛像进行测算和分析,推测当时的工匠有可能遵循的造像规则。经测算,云冈第二期佛像面部比例有着整体较低的标准差,说明当时云冈造像面部比例或许存在某种统一的规则,而《造像量度经》虽时代较晚,但其中也有可能保留一些更早期的造像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第二期诸窟 面部比例 造像量度经》 藏传佛教造像线稿
下载PDF
藏传佛教美术的《造像量度经》
19
作者 金申 《中华文化画报》 2008年第7期16-21,共6页
在各地的喇嘛庙内,经常可见到五代贯休所绘制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或据此稿而摹绘的壁画、帛画(唐卡等,内地汉传佛教寺庙中那种性格平淡、形象雷同的罗汉几乎看不到。西藏佛教僧人对这类形象怪异的梵僧式罗汉形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似乎... 在各地的喇嘛庙内,经常可见到五代贯休所绘制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或据此稿而摹绘的壁画、帛画(唐卡等,内地汉传佛教寺庙中那种性格平淡、形象雷同的罗汉几乎看不到。西藏佛教僧人对这类形象怪异的梵僧式罗汉形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似乎与《量度经》对罗汉的描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量度 十六罗汉 贯休 汉传佛教 唐卡 工布查布 释迦牟尼佛 丹珠尔 肩生 大自在天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
20
作者 康.格桑益希 《西藏人文地理》 2005年第6期34-41,共8页
“三经一疏”是现代学者对古代译入的佛教四部造像典籍的总称,它们分别为《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星度经疏》。
关键词 造像量度经》 藏传佛教 中国 宗教信仰 历史文化 艺术风格 宗教礼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