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北朝佛教造像背光关系研究——以龙门石窟古阳洞杨大眼造像龛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金建荣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96,共7页
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佛教造像背光对中原北方的影响,可从背光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考察。南朝造像项光中一铺三尊像的组合形式,出现在北朝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龛佛像项光中。从该龛佛像背光与龛壁飞天,以及古阳洞上层造... 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佛教造像背光对中原北方的影响,可从背光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考察。南朝造像项光中一铺三尊像的组合形式,出现在北朝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龛佛像项光中。从该龛佛像背光与龛壁飞天,以及古阳洞上层造像龛壁至中层造像背光内南朝式飞天的变化关系,可知北朝吸收南朝飞天式样的演变过程。南朝造像背光中飞天形象也有清晰的演变关系。南朝对北朝造像背光的影响,缘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北朝皇族权贵、南来的宗室与士人,以及南北往来的高僧,为北朝借鉴南朝佛教文化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背光 南北朝 杨大眼造像龛
下载PDF
武周圣历三年石雕释迦造像龛
2
作者 张惠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石雕艺术 艺术风格 释迦造像龛 杨兰阶 铭文
下载PDF
庆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唐代造像龛
3
作者 王艺桥 《陇右文博》 2012年第2期39-40,共2页
唐代佛教石刻是研究陇东地区唐代佛教思想、佛教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本文对庆阳市博物馆所藏的两件唐代造像龛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唐代造像龛 殷荣造像龛 殷达造像龛
原文传递
从皇家石窟群到民间造像龛——巩县石窟寺皇家、民间相继共存的奇特景观
4
作者 宫大中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24期15-35,F0002,F0004,共23页
云冈、龙门、万佛山与巩县石窟寺,是北魏四大皇窟,时代相延、一脉相承。孝文迁洛,促使石窟艺术中国化、民族化;高欢徙邺,巩县石窟寺转变成北朝民间造像最集中的佛场碑林。从皇家到民间的艺术生命延续,是巩县石窟寺对中国雕塑史、书法史... 云冈、龙门、万佛山与巩县石窟寺,是北魏四大皇窟,时代相延、一脉相承。孝文迁洛,促使石窟艺术中国化、民族化;高欢徙邺,巩县石窟寺转变成北朝民间造像最集中的佛场碑林。从皇家到民间的艺术生命延续,是巩县石窟寺对中国雕塑史、书法史的独特贡献,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奇特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县石窟寺 皇窟 北朝 民间造像龛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佛教窟龛造像的本土化演变及与民族造型艺术传统的结合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唯践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7-100,共4页
中国古代雕塑传统早在秦汉时代即已成熟,形成了本土的艺术审美和造型艺术特色,其内在审美和中国绘画相一致,特点为温柔敦厚、内在静谧。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起源于印度,在其传入初期具有明显印度风格,但在演进过程中逐渐与本土艺术风格相... 中国古代雕塑传统早在秦汉时代即已成熟,形成了本土的艺术审美和造型艺术特色,其内在审美和中国绘画相一致,特点为温柔敦厚、内在静谧。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起源于印度,在其传入初期具有明显印度风格,但在演进过程中逐渐与本土艺术风格相融和。云冈石窟造像多用平直刀法,造型雄武,多印度元素;龙门石窟改用圆刀刀法,造型祥和,一派汉风。中国佛教造像的本土化痕迹及其与民族造型艺术的结合可以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清楚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佛教窟造像 民族造型艺术
下载PDF
对正定隆兴寺内一龛唐代造像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张永波 《文物春秋》 2013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对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北壁中央所嵌的一龛石造像进行了考证,主要从唐代佛教造像流行的连茎莲座入手,比对各地唐代特征明显和有准确纪年的造像,从而确认隆兴寺所存的此龛石造像为晚唐风格,以此作为今后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深入研究的... 本文对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北壁中央所嵌的一龛石造像进行了考证,主要从唐代佛教造像流行的连茎莲座入手,比对各地唐代特征明显和有准确纪年的造像,从而确认隆兴寺所存的此龛石造像为晚唐风格,以此作为今后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深入研究的一个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定隆兴寺 唐代 造像 龙泉井亭 连茎莲座
下载PDF
炳灵寺石窟第13龛造像辨识
7
作者 李芬玉 《丝绸之路》 2012年第6期40-41,共2页
炳灵寺第13龛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细,造型独特。龛内仅石雕一尊像,造像特征在石窟中比较少见,没有榜题,因此,对此造像的辨识比较困难。关于此尊像,之前有关专家学者有所涉猎,但没有专门考证。本文通过比照敦煌及四川地区石窟中... 炳灵寺第13龛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细,造型独特。龛内仅石雕一尊像,造像特征在石窟中比较少见,没有榜题,因此,对此造像的辨识比较困难。关于此尊像,之前有关专家学者有所涉猎,但没有专门考证。本文通过比照敦煌及四川地区石窟中的番禾瑞像,对炳灵寺第13龛造像作一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第13造像 番禾瑞像 刘萨诃信仰
下载PDF
云冈石窟造像服饰雕刻特征及其演变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昆雨 《文物世界》 2003年第5期16-22,共7页
关键词 交脚菩萨 帔帛 二佛并坐像 佛装 云冈 圆拱 造像龛 服饰 服装佩饰 褒衣博带式 供养人像 菩萨头 袒右 雕刻
下载PDF
飞来峰纪年藏传四臂观音三尊龛造像初探 被引量:7
9
作者 赖天兵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9,共6页
本文确定了杭州飞来峰四臂观音三尊龛的建造年代与施主身份,并通过考察四臂观音三尊组合形式的演变及对造像龛现状的分析,推定龛中已毁两像的尊格。三尊造像的组合形式系由印度传入西藏,然后再随藏传佛教传到汉地;造像藏风显著,但也含... 本文确定了杭州飞来峰四臂观音三尊龛的建造年代与施主身份,并通过考察四臂观音三尊组合形式的演变及对造像龛现状的分析,推定龛中已毁两像的尊格。三尊造像的组合形式系由印度传入西藏,然后再随藏传佛教传到汉地;造像藏风显著,但也含有一定的汉地因素。本龛是国内已知窟龛中唯一带有纪年题记的四臂观音三尊像,且在四臂观音题材作品中纪年最早——建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大一统的元代藏传佛教的流行及藏汉艺术交流的有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至元二十四年 四臂观音三尊造像龛
原文传递
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技术传承和构图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利群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8,共6页
公元6世纪中期,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开始出现一种以双菩提树为背屏、北齐新样式佛像为主尊、常以镂孔透雕形式表现的白石佛教造像,其造型精美,特征鲜明,与早年流行的尖楣状背屏造像形式迥异。本文以邺城地区历年出土佛像为中心,结合周边区... 公元6世纪中期,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开始出现一种以双菩提树为背屏、北齐新样式佛像为主尊、常以镂孔透雕形式表现的白石佛教造像,其造型精美,特征鲜明,与早年流行的尖楣状背屏造像形式迥异。本文以邺城地区历年出土佛像为中心,结合周边区域同类背屏式造像,探讨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构图特征及技术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龙树背式”造像 图像特征 技术传承
原文传递
成都地区南朝石造像与南京栖霞山南朝窟龛的分期与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雯 《石窟寺研究》 2011年第1期204-236,共33页
在为数不多的南朝佛教遗迹遗物中,南京栖霞山和四川成都地区分别是南朝石窟龛像和单体造像发现和保存的集中区域,了解两地的造像特点有助于勾勒南朝佛教造像风气的整体轮廓。位于都城的栖霞山窟龛虽略有规模,但风化残损;成都地区则多次... 在为数不多的南朝佛教遗迹遗物中,南京栖霞山和四川成都地区分别是南朝石窟龛像和单体造像发现和保存的集中区域,了解两地的造像特点有助于勾勒南朝佛教造像风气的整体轮廓。位于都城的栖霞山窟龛虽略有规模,但风化残损;成都地区则多次发现纪年造像,保存较好。本文拟通过对两地造像的年代分析和特点概括,对南朝造像序列进行梳理,进而讨论在造像题材、类型、装饰上所体现的都城与地方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南京栖霞山 南朝窟造像 分期 比较
原文传递
《慈善寺与麟溪桥——佛教造像窟龛调查研究报告》简介
12
作者 木子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9-79,共1页
《慈善寺与麟溪桥——佛教造像窟龛调查研究报告》由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日本赴陕西佛教遗迹考察团、麟游县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6开本,全书212页,彩版16幅,黑白版48幅。
关键词 《慈善寺与麟溪桥——佛教造像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 文物考古 仁寿舍利塔
原文传递
杭州西湖满觉陇佛教造像调查
13
作者 常青 潘高升 《东方博物》 2020年第3期68-73,共6页
杭州满觉陇造像为一所摩崖造像龛。该龛内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雕有坐佛并二弟子像,下半部雕观音、善财童子、龙女、鹦鹉、挑担僧人、二弟子像。满觉陇造像龛的雕造时代大致可定在明代,或可具体到明代中晚期,即与理公塔造像的... 杭州满觉陇造像为一所摩崖造像龛。该龛内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雕有坐佛并二弟子像,下半部雕观音、善财童子、龙女、鹦鹉、挑担僧人、二弟子像。满觉陇造像龛的雕造时代大致可定在明代,或可具体到明代中晚期,即与理公塔造像的雕刻时代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觉陇造像龛 摩崖造像 杭州 佛教艺术
原文传递
杭州南高峰无门洞造像
14
作者 赖天兵 《东方博物》 2020年第3期60-67,6,共9页
南高峰无门洞为江南罕见的明代像窟,洞内外现存造像26尊,保存尚好的有18尊。本文叙录洞窟造像,分析其布局、题材与年代。天然洞窟内的十六罗汉在五代宋本地区罗汉艺术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为彰显神通,无门洞造像创造出上肢并不对等... 南高峰无门洞为江南罕见的明代像窟,洞内外现存造像26尊,保存尚好的有18尊。本文叙录洞窟造像,分析其布局、题材与年代。天然洞窟内的十六罗汉在五代宋本地区罗汉艺术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为彰显神通,无门洞造像创造出上肢并不对等的夸张型罗汉形象,具有鲜活的时代性与民间特色,成为中国民间罗汉造型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高峰 无门洞 造像 罗汉造型
原文传递
探寻与研究:佛利尔美术馆藏龙门雕像溯源
15
作者 常青 张小羽 《美成在久》 2017年第4期52-69,共18页
作为民国时期国际古董市场需求的牺牲品,龙门石窟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浩劫。大量窟龛、佛像被毁被掠,其中大部分佛像流入欧美与日本的博物馆。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中即收藏有一批未经报道及深入研究的龙门造像。依其造型、纹饰、石质、风格... 作为民国时期国际古董市场需求的牺牲品,龙门石窟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浩劫。大量窟龛、佛像被毁被掠,其中大部分佛像流入欧美与日本的博物馆。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中即收藏有一批未经报道及深入研究的龙门造像。依其造型、纹饰、石质、风格,并比照与之相关的照片、著录资料,我们可以将其中的大部分与龙门石窟关联起来,部分佛像断面甚至直接可与龙门石窟原址现有的断面精准匹配。要完整了解龙门,厘清流失雕像的身份和位置很有必要,对佛利尔美术馆藏龙门佛像的溯源研究,正是在这方面作出的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美术馆 菩萨头像 宝冠佛 石窟寺 造像龛 古阳洞 交脚菩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