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形声”不是最能产的造字法 |
孙雍长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2
|
试论转注假借是造字之本 |
汪济民
|
《江西社会科学》
|
1983 |
0 |
|
3
|
也谈“转注” |
李振中
张青松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3
|
|
4
|
民间祈福风俗论 |
赵海菱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5
|
新颖,翔实,严谨——读孙雍长先生的《转注论》 |
胡湘荣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6
|
略论吕思勉的假借理论 |
杜朝晖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00 |
0 |
|
7
|
试论指事的符号属性和表意手段 |
吴尚夫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4
|
|
8
|
“圕”似应改作“(冂书)” |
钟宁
|
《图书馆杂志》
|
1987 |
3
|
|
9
|
“假借”浅议 |
张欣
|
《文教资料》
|
2011 |
0 |
|
10
|
第一份审读报告 |
何宛屏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1
|
廖平的小学研究和成就 |
黄开国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0 |
|
12
|
谈“转注”——兼及“六书”的分类 |
孙成田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3
|
赢 |
翁诗阳
|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2008 |
0 |
|
14
|
论汉字体系和汉字起源──兼与孟宪章、杜元会同志商榷(下) |
吴鸿逵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1999 |
0 |
|
15
|
假借的转折与回归 |
萧甫春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1996 |
0 |
|
16
|
汉字简化中的“系统”和“类推”问题 |
殷焕先
|
《文史哲》
|
195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