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有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9
1
作者 周鼎武 张成立 刘良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27-430,共4页
对涉及古洋盆恢复的有关问题,诸如蛇绿岩的内涵与外延、造山带的结构构造特征、岩浆活动的特征、性质及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讨论。认为古洋盆恢复应以构造活动为主线,结合造山带地质体的变形、变质、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等... 对涉及古洋盆恢复的有关问题,诸如蛇绿岩的内涵与外延、造山带的结构构造特征、岩浆活动的特征、性质及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讨论。认为古洋盆恢复应以构造活动为主线,结合造山带地质体的变形、变质、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等进行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古洋盆 蛇绿岩 造山带类型 岩浆活动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机理——岩石圈内切层“开”“合”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宗秀 李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6-293,共8页
博格达山链是新生代成长起来的山脉,经历了古生代初始造山、中生代伸展调整、新生代复活造山的完整发展演化历程,是开展陆内造山和再生造山研究的理想之地。针对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过程中无明显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韧性变形等这... 博格达山链是新生代成长起来的山脉,经历了古生代初始造山、中生代伸展调整、新生代复活造山的完整发展演化历程,是开展陆内造山和再生造山研究的理想之地。针对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过程中无明显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韧性变形等这种“强造山”“弱表现”的造山地质记录特征,根据山体新生代的变形特点、变形构造组合,并结合深部探测资料,提出“双向挤出”断块隆升的造山模式,认为深部南北向相向运移及岩石圈的深部约束是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的主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 再生 造山带类型 深部约束
下载PDF
论全球性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被引量:57
3
作者 崔盛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83-293,共11页
对不同类型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深入剖析,在现代地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迄今对造山带类型划分以及陆内( 板内) 造山带是否存在及其形成机制问题,尚有不同认识。文章在阐明造山带分类准则的基础上,将全球性中- 新生代造山带划... 对不同类型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深入剖析,在现代地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迄今对造山带类型划分以及陆内( 板内) 造山带是否存在及其形成机制问题,尚有不同认识。文章在阐明造山带分类准则的基础上,将全球性中- 新生代造山带划分为陆缘型、陆间型与陆内型三大类。对陆内造山带则划分出发育在前寒武纪古克拉通基础上、发育在前中生代陆缘、陆间造山带基础上两种类型。文内还对全球性中- 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展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性 作用 造山带类型 陆内
下载PDF
一部有关造山带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科书——评《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
4
作者 张华瑛 《出版科学》 1996年第2期59-59,共1页
对造山带的形成、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从19世纪后期就引起地质学者的广泛兴趣与关注。研究造山带的形成、结构与演化,是探明岩石圈构造和运动史的先导,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造山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涉及到各个地质分支学... 对造山带的形成、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从19世纪后期就引起地质学者的广泛兴趣与关注。研究造山带的形成、结构与演化,是探明岩石圈构造和运动史的先导,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造山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涉及到各个地质分支学科,国内外虽已有有关文献,但研究的深度和学术观点各有所别,往往使青年地质工作者感到无从入手。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东秦岭 研究方法 结构 理论和方法 现代理论 教科书 “开合律” “开”与“合” 造山带类型
下载PDF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涛 王晓霞 +5 位作者 郭磊 张磊 童英 李舢 黄河 张建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9-1478,共20页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造标志体、地质体,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巨量花岗岩浆侵位的物理特性变化及其构造意义,包括岩浆上升迁移、汇聚定位及岩体(带)形成/构建过程;(2)花岗岩体变形改造及其构造意义;(3)花岗岩物源与大陆生长及深部结构,以新老物质组成,划分造山带类型;(4)巨型花岗岩带发育过程与大陆聚散,探索超大陆和中小板块聚散的岩浆响应。花岗岩大地构造丰富了大地构造研究内容,也有助深化花岗岩体(带)形成、发育过程和构造背景的认识。它的提出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标志体 形成/构建过程 热动力学 深部物源示踪 造山带类型
下载PDF
花岗岩大地构造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涛 郭磊 +2 位作者 李舢 王晓霞 王朝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99-919,共21页
宇宙星球中只有地球发育花岗质岩石及广义的花岗岩,它是大陆最主要的组成。因此,花岗岩在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此,作者提出花岗岩大地构造,其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 宇宙星球中只有地球发育花岗质岩石及广义的花岗岩,它是大陆最主要的组成。因此,花岗岩在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此,作者提出花岗岩大地构造,其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文章在已有的初步论述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下若干研究方面的进展、问题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岩石组合及其构造背景与环境厘定;花岗岩演化及其构造环境与演化(构造过程);花岗岩变形、壳内流变及构造动力学意义;花岗岩深部物源填图与造山带及地壳生长。花岗岩大地构造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丰富大地构造研究内容,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组合 标志体 物源示踪 环境 造山带类型
下载PDF
Two types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 被引量:19
7
作者 ZHAO ZiFu DAI LiQun ZHENG Yong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269-1283,共15页
Plate subd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exchanging the mass and energy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and the igneous rocks in subduction zone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studying the recycling of crustal... Plate subd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exchanging the mass and energy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and the igneous rocks in subduction zone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studying the recycling of crustal materials and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This study presents a review of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for postcollisional mafic igneous rocks from the Hong’an-Dabie-Sulu orogens and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The available results indicate two types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wo types of mafic igneous rocks with distinct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The first type of rocks exhibit arc-lik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i.e.enrichment of LILE,LREE and Pb,but depletion of HFSE)and enriched radiogenic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whereas the second type of rocks show OIB-lik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i.e.enrichment of LILE and LREE,but no depletion of HFSE)and depleted radiogenic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Both of them have variable zircon O isotope compositions,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normal mantle zircon,and contain residual crustal zircons.These geochemical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two types of mafic igneous rock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different natures of mantle sources.The mantle source for the second type of rocks would be generated by reaction of the overlying juvenile lithospheric mantle with felsic melts originated from previously subducted oceanic crust,whereas the mantle source for the first type of rocks would be generated by reaction of the overlying ancient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with felsic melts from subsequently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Therefore,there exist two types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and the postcollisional mafic igneous rocks provid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cords of the slab-mantle interactions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postcollisional mafic igneous rocks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